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95后公务员晒3004元工资引群嘲:舒适过了头,人就废了
2025-11-03

凌晨两点,值班室的灯还亮着。小赵趴在办公桌上,眼皮沉得像灌了铅。电话突然响起,是紧急通知,让他赶去协助突发事件。他穿上制服,嘴里嘟囔着:“又是加班。”那张工资条的数字还躺在他手机屏幕上——3004元。那一刻,他忽然有种说不清的心酸:不是因为穷,而是因为,这种日子,看不到尽头。

有人在网上看到了他的工资单,炸开了锅。有人嘲笑他“混吃等死”,有人替他不值,也有人酸酸地说:“铁饭碗谁舍得丢?没本事创业就别喊累。”可真有人问过他吗——他累的,到底是什么?

我见过太多像小赵这样的人。年轻、规矩、踏实,甚至有点小心翼翼。他们从没犯大错,却也从没真活过。早八晚五、写报告、盖章、开会、等放假。时间过得飞快,三年转眼成十年。唯一没变的,是那份“稳定”。可那真是稳定吗?

知乎上有人问:“毁掉一个人最温柔的方式是什么?”最高赞的回答是:“让他觉得一切都来得容易,然后再让他习惯这种容易。”

当一个人过早进入安逸,他的灵魂就会变得迟钝。舒服久了,奋斗成了奢侈,梦想成了笑话。你以为自己在稳定,其实是在慢慢被温水煮软。

人不是被困死在痛苦里,而是被困在舒服里。

这几年,我见证太多体面的崩塌。

有一次在面试现场,一个37岁的程序员坐在我对面,穿着体面的衬衫,手心却全是汗。他说:“我以前月薪两万,现在找不到工作。投了四十多份简历,全石沉大海。”我看了他的项目经历,停在2018年。那是他最后一次更新简历的年份。那时,他说自己觉得“已经稳定下来了”。

120天后,他还没找到工作。后来他去送外卖。

这不是个例。虎扑上那个发帖的“X总”,一年前还是创业公司高管,坐头等舱,出入五星酒店;一年后,他成了美团骑手,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同样的城市。他在帖子里写:“人啊,一旦不再学习,就会被生活修理。”

我记得那句话:舒服过了头,人就废了。

你以为自己还在“休息”,其实世界已经换了频道。

数据摆在那儿——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,未来五年,机械和机器人将取代中国近5%的工人;过去两年,已有9.4%的流水线工人被迫下岗。富士康的郭台铭在公开采访中说,十年内公司要裁掉80%的员工,“机器人可以取代人”。那不是警告,而是预告。

世界的变化,不是风从某个方向吹,而是风同时从各个方向来。

但最可怕的,不是外部的变化,而是内心的麻木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公务员,工作五年。她说:“我也想换,但现在不敢。”我问她为什么。她说:“我怕跳出去挣不到钱。”我又问:“那你现在快不快乐?”她沉默了一会,说:“好像……也没有不快乐。”那种“也没有不快乐”,其实才最危险。因为那不是平静,而是麻木。

她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听播客,听别人讲如何转行、做自媒体、学AI,听完回到单位,继续整理文件、盖章、核对表格。她的耳朵在未来,身体却在原地。

她没意识到,世界已经悄悄地抛下了那些只想“别出错”的人。

美国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提过一个概念——ABZ计划。A是主业,B是副业或尝试,Z是安全垫。意思是:无论在哪个时代,你都要为变化准备三条路。

A计划,是你赖以生存的专业能力。B计划,是你拓展的斜杠身份。Z计划,是你防止崩盘的底线。

说得高,但其实可以很具体。

你现在的A计划是什么?

你是不是正在做的那件事,别人三个月就能取代你?如果是,那你得小心。

林夕讲过一个故事:一个农村妇女去美国申请绿卡,移民官问她有什么专长。她说:“我会剪纸。”她从包里拿出剪刀,在彩纸上飞快地剪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。移民官当场拍手叫好,批准了她的申请。那一刻,她不是靠学历赢,而是靠技能赢。

每个人都该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。

你可能是公务员、老师、设计师、程序员,但你得问自己:如果明天行业重组、岗位消失,我还能靠什么站着?

这就是A计划的底气。

而B计划,是让你有风时不被吹倒。

我有个朋友,平时在公司做人力,晚上写公众号。起初她觉得那只是“记录生活”,没想到三年后,稿费变成她年收入的一半。她说那句让我印象很深:“一开始我不是想赚副业的钱,我只是怕哪天主业崩了,我没退路。”

另一个故事更酷。日本有个84岁的奶奶,白天开饺子店,晚上当DJ。她戴着墨镜打碟,台下全是年轻人。60岁丧夫后,她学开车、学油画、学法语,77岁学打碟。记者问她为什么。她笑着说:“因为我还没活够。”

这就是她的B计划——活得多一点。

Z计划是什么?是当一切都不行时,还有一口气。

是你不靠工作也能撑几个月的储蓄,是你积攒的底气,是你对抗崩溃的缓冲带。

很多人以为“理财”就是有钱人的事。其实不是。你每月工资分一点做定投、存一点做应急金,不为发财,只为有底。别让生活的每一场意外都掏空你。

想要安全,不是靠抓紧不放的稳定,而是靠多手准备的灵活。

我写到这里,想让你做一个小实验:今晚把你生活中的支出写下来,标出哪些是“可变成本”。接着问自己,如果收入减半,你能撑几个月?这个问题不为焦虑,而为清醒。

再做一个:明天上班前,想一件你能“主动多走一步”的事。比如提前半小时写完汇报,多问一句客户需求,或者学一个你不会但明天就能用的小技能。坚持七天,你会惊讶自己变得不一样。

这是主动性的训练,是走出舒适区的第一步。

我知道你可能会说:“我也想努力啊,可就是提不起劲。”是的,因为努力没回报的阶段,最磨人。那时候你学的东西没人夸,试的方向没人懂,甚至会有人笑你多此一举。可真相是——你停下来的那一刻,世界并不会等你。

努力,不是为了马上变好,而是为了不被慢慢淘汰。

失败是注定要来的。我的一个朋友,疫情那年开了个外卖咖啡摊,三个月亏光积蓄。他那时几乎抑郁,觉得自己不适合折腾。但一年后,他把那套失败经验整理成课程,成了城市创业培训班讲师。他说:“我没成功,但我赢回了选择权。”

这句话很重要——失败的意义,是让你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导权。

人这一生,最怕不是跌倒,而是跌倒后还在原地找借口。

回看那个晒工资的小赵,他或许不是懒,也不是蠢。他只是太相信“安稳”这两个字。可是安稳这东西,一旦和外界脱节,就会变成牢笼。

社会变了,科技变了,思维变了,唯一不能不变的,是学习。

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工作,但它取代不了“会学习的人”。

一个真正有未来感的人,不是掌握了多少技能,而是掌握了“再学一项”的能力。

也许你现在收入一般,岗位普通,生活平淡,但只要你开始动手、动脑、动心,就已经在改变命运的方向。

人活一世,不该活成被安排的样子。

也许此刻你在地铁上、在办公桌前、在一成不变的循环里感到窒息,但请记得,任何一次改变的起点,都来自一个简单的念头——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。

舒适区很美,可外面的风景更大。

别怕,走出去的时候风可能会刮脸,雨可能会打伞,可那就是活着的证明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