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1岁转行,从助理到合伙人:虽然辛苦,但我还是选那种滚烫的人生
2025-11-03

那天,是广西柳州一个闷热到连空气都带着湿气的下午。文文坐在一家咖啡馆的角落,电脑屏幕上闪着“第十一期写作训练营结营数据汇总”几个字。她抬头看了看窗外,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,街上人来人往,似乎每个人都比她轻松。她笑了笑,那种笑,带着疲惫,也带着一点骄傲。因为五年前的她,还只是一个在写字楼门口等公交的文案助理,手里拎着两份外卖,一份是自己的,一份是同事的。她那时不知道,人生竟然可以这样翻面。

那时她三十一岁,创业失败两次,账上存款不足一万。朋友劝她再去考个编制,家人让她回老家带孩子。可她偏偏选了一条最难的路——重新开始,做一个没人知道、也没人看好的新媒体小白。她说,那天是她人生的转弯点,“因为再不转,就要撞墙了。”

她的故事,没有一鸣惊人,也没有突然的奇迹,更多的是琐碎、懊恼和一次次的返工。她的转行,起点并不高。2018年,她每天写五篇稿子,被退回三篇;每次开会都被老板怼得哑口无言;连排版都被嫌丑。可她依然每天五点起床,地铁上听写作课,午饭时看同行的爆款分析,晚上十点还在改标题。她曾说:“那段时间我像一台机器,但机器至少不会心碎。”

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10月。粥左罗——她当时并不熟悉的那位写作教练,在群里看到了她写的一篇关于“成年人恐惧感”的文章。那篇文章阅读量不高,却写得真。粥左罗私信她,说:“你写的不是技巧,是命。”她记得那天自己看着手机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后来,她加入团队,从助理做起。她的第一个任务是管理社群——上百个成员,每天上千条信息。刚开始,她几乎被淹没。凌晨一点她还在改公告,六点又起来回复问题。那段时间,她丈夫常说:“你这不是工作,是修行。”

可是修行有回报。三个月后,第一期写作营完成,她负责的学员满意度达到99%。粥左罗对她说:“你可以做合伙人了。”她没反应过来,以为听错。后来才发现,这是那个总说“别乱跳槽”的老板,对她最大的认可。

有人问她,是什么让你变的?她笑说:“不是变,是逼出来的。”

她记得自己辞掉第一份稳定的文案工作那天,老板冷冷地说:“外面的人挤破头都想进来,你倒好,往外跑。”她没解释。那天在楼下,她被车撞了,腿青了一大块。老板从身边走过,只留下一句:“注意点。”她拖着腿回到家,对着镜子说:“这辈子,我再也不想让别人踩着我活。”

于是她开始逼自己。逼自己去学从没碰过的技能,逼自己在凌晨的空地朗读自己写的文章。她做了一个小实验——每天写300字,不发朋友圈,不求点赞,只求坚持。她写了整整一百天。第一天写得像流水账,第三十天写得能打动自己,第六十天,已经能打动别人。后来她笑说:“没有灵感的时候,就写愤怒。”

在这过程中,她也经历失败。第三期训练营时,她因为课程设计问题,导致退款率激增。那一周,她几乎没睡。她去查每个数据、重看每条反馈,挨个和学员沟通。有人骂她,说被骗了;有人冷嘲,说她不过是打工人。那天凌晨,她关掉电脑,走到阳台外。楼下灯火稀稀落落,她突然想起自己31岁那年的晚上,也是在这样的阳台上,告诉自己:“哭完就继续。”于是她又回去改方案,一次次试。第三期结束后,第四期学员满意度重新回到98%。那一刻,她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“靠修正走出来的成长”。

她常说,人生最怕的不是慢,而是停。停下来的人永远看不到坡后的那束光。

她的成长,不只是职场上的升迁,更是一种从焦虑到平衡的觉醒。她有个五岁的儿子,叫糖糖。2018年时,她常因为陪不了孩子而自责。那年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,她在路边排版文章,错过了孩子的上场表演。晚上儿子问她:“妈妈,你为什么不来看我?”她一夜没睡。第二天,她做了另一个小实验——每天花十五分钟,不管多忙,都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或讲一个故事。十五分钟,不多,却是她和孩子之间新的链接。半年后,儿子能独立读完故事书,还写下“妈妈的工作好棒”的句子。她那天在群里分享,说:“不是完美的妈妈,但我在尽力。”

她慢慢发现,生活的本质从来不是平衡,而是流动。每一份努力,都会在另一个地方开花。

2019年,她开始带团队。第一次带下属,她紧张得一晚上没睡。她怕自己做不好,怕被人笑。可她告诉自己:你曾是那个被质疑、被忽视的人,如今有人等你带路,你不能退。她做的第一个动作,是每天花半小时,和每个成员一对一沟通,听他们的难处。有人抱怨薪资太低,有人觉得任务太多。她不反驳,只记录。后来她总结出三个问题模板:你今天最难的事是什么?这件事我能帮到你什么?我们怎么一起解决?那天,她写在笔记本上:“领导不是发号施令,而是看见人。”这句话,成了她此后每个团队会议的准则。

有人觉得她幸运,其实她比任何人都清楚,幸运是积累的结果。她用过最破的手机、坐过最挤的公交、被拒绝过十几次稿件,也曾经一度抑郁,觉得天都塌下来了。可每次她都选择再试一次。她说,人生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坚持,会成为命运的转弯。

她也爱引用一句话:“生活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这是哈佛大学在2015年心理健康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结论——一个人能否在中年后保持幸福感,不取决于财富或地位,而取决于“持续的努力感”。她深信这句话。

当她从助理做到合伙人,不是因为她更聪明,而是因为她更笃定。那种笃定,不是喊口号,而是能在凌晨三点依然有力气改完一份策划案的耐性,是在遭遇否定时仍然能说“那我再试试”的勇气。

如今,她的训练营学员超过万人,她说:“我不算成功,我只是还在路上。”她的朋友圈签名也改了,从“为生活打拼”变成了“滚烫的人生,不设限”。

我问她,你后悔吗?她想了想,说:“不后悔,但太值钱了,这段辛苦。”

她笑着举了个例子——在训练营中,她设计了一个“小实验”:让学员每天写一篇100字的情绪笔记,连续21天。写的内容不限,可以是焦虑、喜悦、无聊或失落。她发现,坚持下来的人,情绪稳定性普遍提升了30%。这是她从哈佛医学院2019年的心理干预实验得到的灵感,她说:“人不是靠天分成长,是靠自觉。”

那天她坐在咖啡馆,喝了一口凉掉的拿铁,手机上弹出提示:新一期课程报名已满。她发了条朋友圈:“人生的飞轮,不在别人手里。”

她知道,这一路,她踩过坑,摔过跤,也试过想放弃。但每次跌倒,她都告诉自己:“如果放弃,现在的一切都白干了。”

如今,她仍在柳州。仍然会在夜里加班到十二点,也仍会在清晨听见鸟叫声时微笑。只是她的眼神,比从前更亮了。她知道,那不是幸运,是热。

因为滚烫的人生,从来不会自己滚过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