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余承东和张小龙背后的故事:成年人,请远离线性努力
2025-11-03

那天在深圳湾的夜风里,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坐在草地上,对着天上的一架飞机发呆。飞机划过夜空的那一刻,他突然笑了,笑自己曾经以为努力就能换来一切。那时候他还没听过“非线性增长”这个词,也不懂“第二曲线”的含义,只知道每天在格子间写代码、熬夜改方案、拼命做汇报。他觉得这就是成年人的正确打开方式——勤奋、可控、有回报。直到他看到两个名字:余承东,张小龙。那一刻,他才发现,原来线性努力,真的会让人越走越窄。

余承东当年在华为,刚接手终端业务时,几乎被全公司看衰。那是2010年,华为的手机业务在行业里排不上号。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——一个搞海外市场的人,跑来搞消费者业务?他却硬是砍掉了年销量三千万部的低端贴牌手机。那意味着,直接放弃现金流。有人劝他:“干嘛不稳点走?”他回:“稳着,就是死。”那句狠话背后,是他对线性增长的彻底背叛。他要赌一个非线性跳跃。

那时他的外号叫“余大嘴”,因为他老爱说大话:“三年干掉苹果,五年干掉三星。”可他自己心里明白,那不是目标,而是宣言。他要逼自己逼团队离开舒适区,把所有人往陡坡上推。后来他真带着华为手机进入全球前三。那几年,很多人以为是产品奇迹,其实是思维突围。他用一个又一个“断舍离”逼自己重构结构——不再靠旧的成功路径吃饭,而是不断重新定义“我是谁”。

张小龙的故事更静,更像暗潮。2010年的他,还是腾讯边缘部门的一员,管着没人关心的QQ邮箱。那几年他常常一个人熬夜调代码,凌晨三点在屏幕前喝冷掉的咖啡。马化腾给他发过1300多封邮件,讨论产品的死活。后来他写了封邮件,提出要做一个手机端的社交工具。那封邮件只有几百字,却成了改变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起点。微信,就是从那一封“求变”的信里诞生的。

如果当年他只是稳扎稳打地把邮箱做得更好一点,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,却不会成为“微信之父”。那封信,本质上就是一次非线性跃迁的申请书。他没有用“再多努力一点”去解决问题,而是换了个维度去看问题。

线性努力的陷阱,就是你会以为路径是稳定的,只要沿着就能上升。但世界不是直线,它是曲线,是断层,是指数函数的跳变。你每天加班到深夜,以为积累的每一个小时都在往上加,其实那可能只是“曲线的尾巴”。当拐点来临时,那些看似稳定的努力,反而成了阻力。

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。研究者在哈佛的行为实验室,让两组人拼同样的积木。一组拼完就拆掉再拼,另一组拼完能留下来。结果第一组放弃速度快了三倍。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,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“曲线”。他们在重复线性劳动,缺乏反馈的正循环。就像很多职场人,每天都在忙,却越忙越没价值。

我们习惯了线性路径,是因为它安全、可控、能量化。成绩单、晋升表、绩效考核,全都是线性思维的产物。可真正改变命运的,从来都是非线性的节点:一次破釜沉舟的选择,一个看似冒险的转型,一次被迫的失败。

失败,恰恰是非线性的入口。

余承东第一次砍低端机,内部元老闹到任正非那里,要“倒余”。任正非一句话定乾坤:“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,就是不支持我。”他背后那句话没说出口的是——不打破线性增长的惯性,企业就等死。后来,余承东承认,那次被逼到墙角,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一次“返工”。

张小龙也经历过。微信1.0刚上线时,内部的反应冷淡,下载量寥寥。他私下和团队说:“我们做错的地方在哪?再返一次工。”他们删掉一半功能,重新设计交互,变成了极简版本。结果,微信2.0一上线,用户在三个月内突破一亿。那次失败,让他意识到:非线性突破,不是做更多,而是敢于减。

这世界上有两种增长,一种靠重复,另一种靠重构。重复能让你维持,重构才能让你翻身。

有个小动作,你可以今天就试一试。拿一张纸,画出你最近三年的努力路径——比如收入增长、技能学习、人脉扩展。然后问自己:这三条线,是不是几乎平行?如果是,那你正处在“线性陷阱”。别慌,下一步你要做的,就是找到那条可能弯出去的“曲线”。可能是一个跨界尝试,一个完全不熟的技能,一次不舒服的挑战。那条曲线的起点,往往看起来“没意义”,但那是跳跃的前奏。

比如你是个写方案的运营,去试着学点视频剪辑。别问是不是用得上,先动手。那是你的小实验。只有做,才会发现非线性增长从不在计划表里。

有个朋友,原本在广告公司写文案,做了十年。去年他开始写代码,一边上班一边自学Python。半年后,他帮公司做了个内部数据分析工具。老板惊了,说:“没想到你还会这个。”他笑笑说:“我也没想到。”那次之后,他的职业曲线彻底拐了个弯。

非线性增长的另一个秘密,是系统思维。你不能只看努力的投入,还要看结构的输出。牛津大学有个研究显示,一个人若每周花10小时学习,若方式不同,五年后结果可差十倍。知识的复利不是叠加,而是交叉。努力的效率取决于路径的结构,而不是总量。

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能从工程文化走到品牌文化,腾讯能从QQ转向微信。前者打破了技术导向的封闭系统,后者放弃了流量逻辑的惯性系统。他们都在干一件事:让旧逻辑自我坍塌,让新结构重生。

成人世界最可怕的一句话,是“我一直这么干的”。那句“我一直”其实是陷阱,它让你误以为惯性就是安全。可时代不会等你,算法不会眷顾你。你不主动制造曲线,曲线就会制造坠落。

那天在草地上发呆的工程师,后来真的做了一个小实验。他每天留出半小时,不看手机、不写代码,只写一件事:今天有什么是我做错的?他坚持了一个月。然后发现,自己工作里犯的很多错,其实是因为惯性太强——做的多,想的少。再后来,他申请了公司内部的创新项目,从工程岗转到AI算法团队。两年后,他成了团队核心。那条曲线,从他停止盲目努力的那天开始。

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。他说:“我不再追求效率,我开始追求结构。”

这句话其实就是整篇的答案。

线性努力追求的是稳定的递增,非线性努力追求的是结构的重组。一个让你更累,一个让你更强。

我们常以为,人生是时间的函数。其实,人生是选择的函数。路径比速度重要,方向比勤奋关键。

所以,当你觉得努力没有回报,别急着怀疑世界,也别急着加班。先问自己:我是不是在一条线性的路上跑?如果是,也许该停下来,换一条曲线。

任正非说:“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。”马化腾说:“每一个明天都可能是腾讯的最后一天。”比尔·盖茨说:“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。”他们都是站在曲线的边上思考的人。

人和人之间的差距,从来不是谁更勤奋,而是谁先觉醒。

成年人,请远离线性努力。努力没错,但别让努力变成幻觉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重复昨天的加班,而是创造明天的可能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