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上海,夺回“失落的十年”
2025-11-03

那天,黄浦江边的风有点冷。
一个三十多岁的创业者靠在栏杆上,手里拿着咖啡,看着对岸的陆家嘴灯火。
他突然笑了:“十年前,我觉得上海老了。现在,我开始怀疑,是我们看错了。”

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脑子里。
那天晚上回家,我重新翻出一份2010年的行业报告。
那一年,北京已经有百度、腾讯在北上设分部;杭州的阿里巴巴正气势如虹;深圳的腾讯迎来了微信的起点。
而上海,被冠以一个尴尬的标签——“互联网荒漠”。
那时的质问声此起彼伏:“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?”

二十三年过去,这个问题的答案,似乎被一批新名字悄悄改写。
拼多多、小红书、Bilibili、商汤、趣头条、哈啰出行……
它们都在上海诞生。
一个被误解的城市,正在夺回属于它的“失落十年”。

曾经的上海,是一个讲究秩序与体面的地方。
它的节奏太慢,太精致,太相信“稳”。
可互联网的逻辑是“快”——快速试错、快速融资、快速扩张。
一个是棋手,一个是赌徒。
棋手嫌赌徒乱,赌徒笑棋手慢。

但风向变了。
当移动互联网的底层逻辑从“搜索”变为“推荐”,从“流量”转向“信任”,从“个体”进入“关系”,
上海人天生擅长的那份克制、洞察与美感,反而成了稀缺资源。
他们不再跟风造平台,而是用“关系”重组商业逻辑。
电商不只是卖货,是社交;
视频不只是内容,是共鸣;
社区不只是闲聊,是文化。

拼多多是第一个破局者。
2015年,它还只是黄峥手下的一个小项目——寻梦游戏。
没人想到,这个从游戏逻辑里衍生出的电商,会改变中国人的购物方式。
“砍一刀”的背后,不只是拼团,是算法对社交信任的精准利用。
拼多多用游戏的逻辑做电商,用人性的链接替代冷冰冰的搜索。
短短四年,它的年活跃用户突破五亿,超越京东。
黄峥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上海不是落后,而是慢热。慢,是为了跑得更久。”

慢,不代表没有力量。
小红书的崛起,是上海文化的另一种注脚。
那是一个由“精致”出发的创业。
几百万张素颜照片、化妆视频、旅行笔记,织成了新一代女性的消费图谱。
它不是淘宝的复制品,而是生活方式的镜子。
小红书靠“种草”起家,又靠“真实”立身。
每一条笔记背后,是一个普通人想分享的生活经验。
而这些经验,比广告更有说服力。
品牌发现,它比任何流量入口都更值钱。

上海一直擅长做“桥梁”——
让资本和文化通气,让商业和审美握手。
从B站到小红书,从拼多多到商汤,它们都在做连接的事。
只是这次,不是人和货,而是人和意义。

有人说,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不像北京的激进,也不像深圳的野。
确实。
北京的公司擅长做平台,深圳擅长做产品,杭州擅长做商业闭环。
而上海,更像一位老派的导演——
他不急着开机,而是等光线刚好。
所以它失去了上半场,却在下半场,找回了节奏。

从2019年开始,数据变了。
工信部的报告显示,上海互联网行业收入同比增长37.1%,东部地区第一。
在过去五年,这个数字年年递增。
那些年被称作“失落”的岁月,其实是积蓄。

盛大的旧址,如今聚集了几百家创业公司。
有人说那里有“盛斗士”精神。
确实,盛大虽然没能留下帝国,却留下了一代人的火种。
陈大年做了WiFi万能钥匙,黄伟创了云知声,季欣华搞了UCloud。
他们就像被风吹散的种子,在泥土里继续生长。
没有盛大的那场崩塌,就没有今天的上海。

一个城市的气质,不会消失,它会转向。
上海人对秩序的偏爱,对细节的执着,对人文的尊重,
在新一代互联网企业里被重新激活。
Bilibili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它起初是一个二次元小众社区,如今是年轻人文化的总入口。
2024年Q1,B站月活超过3亿,超过一半是95后。
他们在B站学编程、看纪录片、复习高数、听摇滚。
一个城市的年轻人,正在用视频定义知识。

但不是每一步都顺。
2018年,B站广告化改革引发争议,老用户集体抗议。
那是一场文化与商业的拉扯。
B站管理层后来承认:“我们低估了情感的力量。”
他们重新调整策略,让商业更克制,保留了“共情”的氛围。
这次返工,代价巨大,但也让他们活了下来。
那是典型的“上海式修正”——不急着赢,先要稳。

我后来去采访了一位在上海创业的AI公司创始人。
他在浦东的一栋灰色楼里,做工业视觉算法。
那天他穿着白衬衫,办公室整洁得像医院。
我问他:“为什么不去深圳?那边融资更快。”
他说:“深圳擅长造东西,上海擅长想明白。造得快,不一定想得对。”
这句话,我记到现在。

他做了一个小实验:
用AI监测生产线上的瑕疵率,把人眼替换为算法。
三个月后,误检率从12%降到3%。
这是“快”与“稳”的结合。
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节奏。

人们常说,城市的命运藏在它的语言里。
北京喜欢说“搞定”;深圳喜欢说“上马”;杭州喜欢说“破圈”;
而上海喜欢说“体面”。
这种体面,不是虚荣,而是一种底层逻辑——
做事要讲究,做人要讲理,赚钱要讲分寸。
在互联网从“野蛮生长”进入“精耕细作”的下半场,这种气质反而成了优势。

数据不会说谎。
2023年,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7%,全国第一。
AI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,占全国近三分之一。
特斯拉、商汤、字节、微软都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。
因为他们知道,上海有一个别的城市少有的生态——理性。
在理性中冒险,在秩序中创新。

这座城市的复兴,还藏着无数个体的故事。
一个叫陈潇的程序员,从盛大离职后开了家奶茶铺。
他用小程序记录顾客喜好,三个月后,复购率翻倍。
他说:“不是我做奶茶,是奶茶做数据。”
那是上海人最典型的反转:
他们不吵嚷,不颠覆,而是用算法重写生活的细节。

还有一位外卖骑手,在休息间隙用手机写代码。
他说自己在B站学Python,准备去应聘数据标注岗。
这种“个人升级”的力量,正是上海新十年的底色。

但城市的成长,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
2020年的疫情,让无数企业暂停。
许多创业者关掉办公室,背着电脑在合租房里写代码。
我见过他们的样子:凌晨两点的外滩,咖啡馆灯亮着,外卖袋堆在脚边。
他们不喊口号,只想活下去。
那种沉默的坚持,是上海的另一种浪漫。

在AI浪潮席卷的2024年,上海再次站在风口。
不是靠喧嚣的概念,而是靠深厚的产业。
从浦东的芯片,到张江的算法,再到静安的创意公司,
这座城市像一台巨大而安静的机器,缓缓运转,却势不可挡。

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:“真正的创新,不是创造新物,而是创造新秩序。”
上海正在做的,正是秩序的重构。
它不急着成为下一个硅谷,而是想成为“最像未来”的城市。
这里的创业者不再追风,而是造风。
他们在算法与艺术之间,在效率与人性之间,找到新的平衡。

“失落的十年”,其实是蓄能的十年。
当别人忙着冲刺,上海在打地基。
等到风口过去,它才稳稳抬头。

有人说,上海是后来者。
不,它只是懂得等待。
在这个动辄焦虑的时代,能耐得住寂寞的人,往往跑得最远。

那天夜里,我又走回黄浦江边。
灯光在水面上晃,像无数个闪烁的信号。
一个城市的复兴,不需要喧嚣,只需要信号被看见。
而上海,已经重新上线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