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考研人数突破300万,真相触目惊心:最可怕的,是你以为学历是废纸
2025-11-03

那天,南京的天空灰得像一张揉皱的纸。
地铁口的风裹着寒气,一个背着电脑包的女孩,挤在考研培训班的广告牌下。
“再拼一年,我一定能上岸。”她小声对自己说。
那张脸瘦得有点尖,眼神却亮。

她叫李言,二本毕业,英语专业。
工作一年,辞职考研。
家人不太理解,母亲叹气:“研究生能当饭吃吗?”
她笑笑:“不能,但没它,我可能连碗都端不上。”

2025年,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突破362万。
这是教育部在2月发布的官方数据。
相较十年前的165万人,翻了整整一倍。
有人感叹,“现在的年轻人真卷。”
可更多的人知道,他们不是在卷,他们是在逃——逃离被淘汰的命运。

网上有人说:学历不重要,能力才重要。
可真等到找工作的时候,你才明白,能力没机会展示前,学历就是门票。
招聘网站上写着“硕士优先”,人力资源部的简历筛选系统会自动过滤掉本科。
你没机会见面,就永远没法证明自己。
残酷吗?残酷。可这就是现实。

在一次朋友聚会上,我遇到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男孩。
他端着咖啡,语气很平静:“我不是看不起本科,我只是知道,我拿到的机会,是用读书换来的。”
他本科就职场实习,没人理;读了研,再回去,同一个公司,薪资翻倍。
我问他:“你后悔吗?”
他说:“不后悔。学历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它,连被利用的资格都没有。”

这话听起来扎心,却扎得准。

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显示,从1994年至今,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增长。
从2016年开始,考研人数每年以百万级增长。
而与此同时,用人市场的学历门槛也在不断上升。
十年前,一份行政岗位要求“大专以上”;如今,改成“硕士及以上优先”。
同一份工作,用人单位看重的已不是“能不能做”,而是“凭什么给你做”。

在成都,一所小学要求家长提供学历原件。
有人愤怒:“连上小学都要看父母学历了吗?”
校方辟谣,说只是“登记需要”。
可真相谁都懂。
这是社会阶层在无声地筛选——你以为在比孩子,其实比的是家庭的代际积累。

在一次采访里,一个教育学专家说:“知识不是万能钥匙,但它是打开下一道门的钥匙。”
贫穷不是问题,困在原地才是。
电影《赴汤蹈火》里,那句台词让人记到现在:“我抢劫,是为了让我儿子读书做律师,不再当抢劫犯。”
这是绝望者的逻辑,也是最清醒的现实。
知识,永远是底层人翻盘的唯一方式。

我去过一个县城做讲座,那里的老师告诉我,很多学生的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出来工作,“别瞎折腾读书,浪费钱。”
可那些真的出来工作的孩子,月薪三千,被上司训、被生活压。
再后来,有的进了工厂,有的结了婚,有的就此消失在城市的角落。
老师说:“他们都聪明,但没机会。”
我问:“你觉得最大的差距是什么?”
她答:“见过的世界。”

见过世界的人,思考方式会不一样。
一个985毕业的学生看问题,总是多一个维度。
不是智商高,而是环境让他高。
他读过的书、遇过的人、讨论的问题,都让他在判断中更稳。
而普通人没机会站上那样的平台,永远看不到更远的地平线。

前几年,一家火锅店招聘服务员,要求985学历,年薪20万。
新闻一出,舆论哗然。
有人骂“炒作”,有人骂“学历歧视”。
可当记者采访老板时,他说:“我想用高学历的人,因为他们更懂团队,更守规则。”
这话听起来刺耳,但没错。
这社会不是看你有多努力,而是看你努力的起点在哪儿。

一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,被人笑了十年。
可后来他捐了九个亿。
他能捐,是因为那份北大文凭,给了他最初的信任、资源与合伙人。
高学历不是成功的终点,它只是让你有机会起跑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叫赵雨。
本科普通二本,毕业后进了一家小公司做文案。
她写得不错,但永远升不上去。
领导说:“你学历不够,公司层级有要求。”
她不甘心,边工作边考研,失败了两次。
第三年,她辞职全职备考。
那段时间,她每天早上五点起,晚上十二点睡。
考场那天,她的笔都断了两次。
可她笑着写完。
成绩公布,她上岸了。
录取通知书寄到的那天,她哭了:“原来我不是不行,只是之前没资格。”

她后来告诉我:“考研那一年,我不是在逃避工作,我是在救自己。”
那句话,我记到现在。

有人说学历无用论,也有人说拼学历没意义。
可真正把这话挂嘴边的人,多半早就不需要学历了。
他们站在高处,劝你别往上爬。
而真正处在底层的人,都在默默地学、默默地熬。
学历不一定能让你成功,但能让你不被轻易定义。

在一个调查中,华为的管理层超过60%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。
字节跳动公开招聘资料显示,技术岗硕士占比72%。
现实已经告诉我们:社会的门槛不是看你愿不愿意努力,而是你能不能配得上。
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。
让学生分别去招聘网站投简历,一个写“本科”,一个写“硕士”,其他信息完全一样。
结果,本科那份三天没消息,硕士那份收到五个面试邀请。
这不是歧视,是筛选。
人太多,机会太少。
学历,是最快的过滤器。

当然,也有失败。
一个男孩告诉我,他连续考了三年,没考上。
他苦笑说:“我不是怕考不上,我怕自己变成没目标的人。”
我问他打算怎么办。
他说:“不考了,我去考公。”
那是另一场战斗。
但至少他还在战斗。

考研,不是所有人的必选项。
但它是很多普通人最后的倔强。
它代表一种信念——我不想一辈子被定义,我还想试试。

张雪峰曾说过:“学历是筛选人的最简单工具。”
这话听起来冷,却是真话。
社会需要标签,因为没有时间去了解每一个人。
而学历,就是最有效的标签。

我认识一个农家女孩,她上了985。
她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看海。
她在朋友圈写道:“原来,世界真的很大。”
她的父母在家看着那条动态,什么都没回。
但那一刻,他们也仿佛看见了大海。

读书,确实苦。
凌晨的教室、冬天的手指、背不完的单词、改不完的公式。
可那些苦,都是通往自由的路。
当你走过那些狭窄的岁月,你就会发现,前面的世界真的宽了。

罗素说过,人生像河。
年轻时狭窄而急,水声嘈杂;中年时渐宽,流得平缓;最后入海,与天地相融。
读书就是那条河的上游。
你要先忍受湍急,才有资格看到辽阔。

所以啊,别再说学历没用。
它不是万能的,但它能在绝望时,给你一点确定性。
它不是荣耀的金牌,而是你在风雨中能握住的伞。

李言后来考上了南大研究生。
她在朋友圈写道:“世界没变,我变了。”
她租的房子还很小,窗外还是灰蒙蒙的天。
但她说,那片天,看起来不一样了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