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CEO的95条朋友圈:像第一次做事那样对事,像最后一次见面那样对人
2025-11-03

那天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。上海的天像被什么压着,沉得让人喘不过气。金亦冶站在公司阳台上,看着底下川流不息的车流,手里那杯咖啡凉了半截。他刚结束一场内部会,讨论内容无非又是“增长”“融资”“盈利模型”这些老掉牙的词。团队一个个情绪低落,他也知道,所有人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现实——理想燃烧得太久,会不会烧光了人?

他掏出手机,翻开朋友圈,停在自己那条旧动态上:“像第一次做事那样对事,像最后一次见面那样对人。”那是他去年十二月写的句子,发的时候没多想,现在读起来却像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。那句话之所以被转了上千次,不是因为文艺,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太久没“第一次”了,也太怕“最后一次”了。

金亦冶的故事,很多人都知道一点。1985年生,斯坦福电子工程硕士,回国创办Ping++,三十岁进《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》。听起来光鲜,但背后全是夜以继日的挑灯夜战。那一年,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,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刷牙,是刷新公司账户。那时候他常说:“创业像打仗,只是我们没有硝烟。”

他的朋友圈像一本无意间写成的心灵档案。2018年底,他发了一句:“正确的道路的对立面,不是错误的道路,而是容易的道路。”那天他刚拒掉一个投资方,对方开出的条件诱人得要命,但会夺走公司技术的主导权。他说:“我宁可穷着走远,也不想富着走偏。”这话后来被团队当成Ping++内部的“金句”。可是没人知道,那天晚上他回到家,一个人坐在地板上抽了一整包烟。

他最早创业的动机,其实不复杂。那年从硅谷回来,他说:“我不想做一个在别人规则里打分的人,我想做一个写规则的人。”可当规则真落在自己手里,他发现,最难的不是写,而是改。

一次内部产品上线出了大问题,客户系统崩溃,损失惨重。那天晚上,他在群里一句话没发。第二天早上七点,他比所有人都早到办公室,把监控视频一帧一帧看完。然后开会,说了三个字:“我负责。”没人敢看他眼睛。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:“痛苦+反思=成长。”

那句话后来成了公司会议室的标语。

他说:“我不怕错,怕的是掩盖。”于是Ping++内部多了个奇怪的制度——“错误日报”。谁出错都得写日报,写清楚原因、过程、复盘。刚开始大家以为这只是形式,后来他真看。那次一个新员工因为操作失误损失了几万块,公司内部群炸了。别人都以为他要发火,他反而在全员会上说:“我比你还感激这次错误,因为这是最便宜的教训。”那员工后来留下来,成了公司的中层主管。

那种“错误日志”的制度,其实源自他读《原则》的启发。瑞·达利欧的那套决策逻辑——记录、分析、修正——他几乎照搬。他说:“对事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,对人要像最后一次那样真诚。”那不是一句情话,而是他写给自己的一条原则。

很多人以为,成功的创业者靠聪明、靠天赋。其实他靠的是不断试错。2019年年初,他带团队做一个新产品。上线第一周就被用户骂惨,服务器崩溃、界面混乱、数据丢失。他没怪任何人,只说:“失败不是浪费,失败是原型的代价。”那天晚上他自己去写了一个小功能,凌晨三点才走。第二天,他在朋友圈写:“最高级的天才,都是早熟晚成。”那句话被转疯了。

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为什么能扛得住?”他笑着说:“因为我知道,我不是来赢一场仗的,我是来活得久的。”

他最喜欢讲的一个比喻,是关于厨师的。一个顶级大厨告诉他,锋利不是刀的全部真意,三成时间他都在用刀背。锐钝结合,味道才出来。他说:“创业也是这样,只有在不锋利的地方,你才学会圆融。”

那种圆融,不是妥协,是克制。

他写过一句很打动人的话:“一个人在低谷时的不卑不亢,是我见过这世间最美的风景。”那一年,他的公司差点被收购,报价很高,但他拒绝了。理由只有一句:“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靠脚走出这条路。”后来资金链一度紧张,他卖掉了车,甚至把家里部分家具都抵押。员工不知道,他还坚持每天请团队喝咖啡。有人说他疯了,他只说:“我怕他们看到我慌。”

有一次团队开会,有人抱怨:“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拼?”他淡淡地说:“因为我们没退路。”然后顿了一下,又笑着补一句:“但没退路,也是一种安全感。”那句话让会议室突然安静。

其实他也迷茫。2019年8月,他发了这样一句话:“自由,就是欲望比能力少一块钱。”那天晚上,他刚刚拒绝一个大客户。对方要求他开放部分数据接口,他觉得那会破坏系统安全。他说:“我想赢,但我不想输掉原则。”那晚他在朋友圈写:“我们都活在童年,所有成熟的投射都是幼稚的寻觅。”有人问他什么意思,他说:“我们长大只是学会伪装。”

一年多里,他的朋友圈成了很多创业者的情绪出口。有人说他的文字像镜子,有人说像警钟。可他自己从不解释。他说:“人写给别人的话,往往是写给自己的。”

他也不是没崩溃过。一次深夜,他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大多数人认为30%靠运气,70%靠努力。其实,运气和努力不在一个轴上。”那条下面有朋友评论:“那靠什么?”他只回了两个字:“信任。”

他信什么?

信“像第一次做事那样对事”。那种心态很像初恋——笨拙、真诚、投入。刚开始创业时,他亲自去跑客户,一个人拎着电脑坐地铁,敲门拜访。他说:“那时候的每一个YES都让我觉得世界重新亮了。”

也信“像最后一次见面那样对人”。他有个习惯,所有离职员工他都会约吃饭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还要见?”他说:“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带着误会离开。”有一次,一个离职员工情绪激动地对他说:“你根本不懂我!”他只是沉默。第二天,那人收到了他写的信。信上只有一句话:“我不一定懂你,但我愿意听你。”

他说:“我见过太多关系,死在不肯说、也不肯听上。”

有人问他:“你到底想证明什么?”他笑着摇头:“我不想证明,我只是想留下点什么。”

他最常提起的一句话,出自罗曼·罗兰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。”他总觉得,创业和做人其实是同一件事,都是在混乱中保持热爱。

那年冬天,他带团队去杭州团建。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唱歌,他一个人走到湖边,吹着冷风。有人悄悄拍下他背影。照片发到群里,配的文字是:“他看起来很孤独,却让人安心。”

后来有人问他:“你觉得成功是什么?”他想了想,说:“成功是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——我没辜负。”

他停顿了一下,又补了一句:“对事没辜负,对人也没辜负。”

他笑着举杯,说:“像第一次做事那样对事,像最后一次见面那样对人。”

那一刻,他眼里有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