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只有一条命,万万不能献给早起!
2025-11-03
凌晨三点,外面还下着雨。便利店的灯亮着,霓虹在积水里抖动。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靠在玻璃门口,手里捧着热豆浆。他说他刚下班,又马上要去赶一个早八的会议。我问他,多久没好好睡过觉了?他想了想,笑着说:“好像都忘了什么是自然醒。”说完这句话,他的眼神空了一下,那种空,不是累出来的,是被“自律”掏空的。
这几年,社交媒体上流行一种新的“道德”:早起。似乎谁能五点钟起床,谁就比别人高级一点。朋友圈里晒日出的人越来越多,晒眼圈的人也越来越多。有人说,早起的人生更清醒。可我看着那些每天五点起床、十一点还在开会的人,觉得他们更像在和命运拔河。赢了时间,输了身体。
朋友阿颖就是其中之一。她是那种典型的“职场乖乖女”,执行力强,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。前段时间,她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着“成功人士的共同习惯是早起”,于是下定决心每天五点起床读书、写作、锻炼。刚开始那几天,她状态确实很好,朋友圈连发三天“今日早起打卡”,配图都是阳光和手冲咖啡。到第十天,她开始在地铁上打瞌睡;到第三周,她连续两次在会议上走神;一个月后,她彻底崩溃,发烧、喉咙发炎、免疫力紊乱。医生问她最近是不是休息不好,她点点头。医生笑着说:“姑娘,身体不是闹钟,你按了早起,就得有人替你多睡。”
那一刻,她突然想明白,所谓早起的成就感,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焦虑。她不是在赢时间,而是在惩罚自己。
我一直怀疑,为什么“早起”这件事,在今天成了一种信仰。似乎只要你能早起,就能证明你是自律、努力、有目标的人。可真相是,很多人早起不是因为清醒,而是因为焦虑。那种“不能输给别人”的恐惧,早已渗进了闹钟的铃声里。
美国睡眠医学会在2021年的报告里提到,成年人每天平均需要7到9小时的睡眠,任何少于6小时的长期状态,都会显著增加抑郁、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。简单点说,少睡不是自律,是透支。可惜,我们的时代崇拜“透支”,它看起来更燃、更拼、更值得点赞。
我认识的另一个人,是反例。叫林子,一个自由职业者。别人五点起床,她凌晨三点还在写稿。白天她睡到中午,再起来去健身、喝咖啡、和客户视频会议。很多人笑她懒,她不辩解。可你如果真的看她工作,你会发现她的效率惊人。她说:“我脑子在晚上才会亮。”确实,那种夜深人静的专注,是白天的闹钟唤不醒的。
她有一套自己的节奏:下午出门跑步,夜里写作,凌晨泡脚睡觉。体检报告全优,项目交付准时。她说:“我不是熬夜,我只是活在别人的早晨之外。”
表面上看,早起者和夜猫子是两种人,其实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:都在寻找自己的“高效区”。区别只是,有的人在阳光里燃烧,有的人在月光下生长。
我们常被教育“一天之计在于晨”,可没人告诉我们,晨是什么。晨是你最清醒的时刻,不一定是太阳升起的时候。对农民来说,是鸡叫;对程序员,是夜色;对新手妈妈,是孩子刚睡着的那一刻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阵子也被“早起”洗脑,每天定闹钟六点起。头一周,我确实多看了几页书,多写了几百字。可第二周开始,白天注意力下降、记忆力模糊、心情暴躁。我把这段经历发到朋友圈,一个做科研的朋友留言说:“你破坏了自己的生物钟,这种自律方式和拔苗助长没区别。”那句话我至今记得。后来我改回自然醒,效率反而提高。那时我才明白,人不是机器,自律不是控制,是调频。
其实,真正的自律,不是早起,而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该休息。你可以夜里一点睡,也可以早上五点起,只要你清楚地知道那样做是为了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。
有一次,一个HR问我:“你怎么看待那些面试时说自己每天四点半起床的人?”我回答:“我更关心他几点睡。”那天他笑了,说这句话他要记下来。
我们这个时代太喜欢公式化的成功了。好像人生是一道数学题,早起+读书+健身=优秀。可问题是,人是生物体,不是计算机。你的能量有波动,你的情绪有周期,你的身体有记忆。盲目模仿别人的节奏,只会让自己陷入失衡。
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·平克在《时机的力量》里提出一个概念:人的一天存在天然的“节律波”,早型人、中型人、晚型人各占约三分之一。他研究了成千上万的样本,结论是:适合早起的人,通常天生荷尔蒙分泌较早;适合夜间高效的人,大脑在夜晚更活跃。这是基因决定的,不是意志决定的。换句话说,早起可能对别人是黄金时间,对你是地狱模式。
我想起自己大学时的一位舍友。他每天坚持五点起床读书,念经似地背单词。可每次考试,他都比另一个“夜猫子”室友分数低。后来他不服气去做体检,医生告诉他:“你属于典型的晚睡型人群,早起对你来说是反生理的。”他回来那天,在寝室长叹一声:“原来我不是不努力,是努力错了方向。”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“尊重差异”这四个字。
我们生活中见过太多“被早起毁掉”的人。他们原本只想更自律,结果失眠、焦虑、胃炎齐上阵。有人还以为自己意志不够坚强,继续逼自己更早起,结果身体彻底垮了。看起来是“意志薄弱”,其实是“身体报警”。
有一次,我在书店听到一个女孩对朋友说:“我不怕累,我怕白活。”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了一下。多少人就是在“怕白活”的焦虑中,硬生生把自己推向了失衡。
我后来学会了一个新的做法,也算一个“小实验”。那段时间我开始记录每天的精神曲线。早上、中午、傍晚、夜里,我都给自己做个标记,看看哪段时间专注度最高。结果发现,我的最高峰是在晚上九点到十二点之间。从那之后,我把重要的写作和思考放在那个时间段。效果好得惊人。
这其实就是一个可复制的“小动作”:记录自己的能量高峰。比盲目早起靠谱多了。因为你不是要起得早,而是要活得清。
当然,我也失败过。那年我尝试“5点俱乐部”挑战,坚持了15天。第十天开始头晕,第十五天直接晕倒在地铁口。医生说,是低血糖加睡眠不足。那一刻我真的笑了:原来我拼命想要的“自律”,差点成了自残。
那之后,我彻底放下对早起的执念。开始相信身体的诚实。它不会骗人,也不会讨好潮流。你给它足够的休息,它就还你足够的清醒。
现在的我,早上八点起床,中午小憩,夜里写作。状态稳定、精神饱满。再也不被“早起焦虑”裹挟。朋友说我变化最大的一点,是眼神不再飘。我笑着说:“因为我终于睡够了。”
有时候,活得明白比活得早更重要。别人的成功模板,不是你的生理剧本。你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,不必复制他们的作息。毕竟,太阳升起的时候,月亮还在发光。
我只有一条命,不能献给早起。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清醒。清醒地知道,真正的自律,是活出自己的节奏,而不是迎合别人的标准。
如果你今天醒得晚一点,不必内疚。也许那就是你身体最温柔的自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