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穷人心理学:为什么越穷越不愿投入教育,反而喜欢多生孩子?
2025-11-03

凌晨四点的城郊,雾还没散。村口的早餐摊冒着热气,一个男人推着旧电动车停下,后座绑着三筐鸡蛋。他今年三十九岁,有三个孩子。大女儿十二岁,刚小学毕业;二儿子八岁,三儿子还没上幼儿园。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让大女儿去初中,他头也不抬,只说了一句:“家里读不起,反正女娃迟早要嫁人。”
这句话,他说得轻,却像一刀划在空气里。

几天后,他拿着打工的钱去镇上买了台二手电视。回家的时候,三轮车上绑着电视,车斗里还有两箱泡面。孩子们围在电视前笑,老婆在灶台旁炒菜,他靠在门口抽烟,笑得也很满足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不是穷人。

可这笑,正是问题的起点。

很多人问,为什么越穷越不愿意投在教育上,反而喜欢多生孩子?为什么明明没钱,偏要凑热闹生三胎?为什么总有人说“孩子多了有人养老”,却不去想“养孩子要花钱”?

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经济学,其实是心理学。

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比吉特·班纳吉(Abhijit Banerjee)和埃斯特·迪弗洛(Esther Duflo)研究了二十多年贫困地区的家庭决策,他们的书《贫穷的本质》里写了一句让我印象极深的话:“穷人并不是不理性,他们是在有限的选择中,做出了最理性的错误。”

听起来矛盾,但这正是穷人心理的真相。

他们不是不懂教育的重要,而是太清楚教育的“成本周期”。

对一个富人来说,孩子上学是一项投资,回报是未来。
对一个穷人来说,孩子上学是一场赌局,赌的是未来。
可他们已经没资格再赌了。

很多人不知道,在中国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,一个孩子读完高中要花掉家庭平均年收入的三到五倍。更别提上大学。那意味着,如果你让一个孩子读书,全家人都得勒紧裤腰带。
对一个月收入三千的家庭来说,这不叫投资,叫透支。

所以当穷人拒绝教育时,他们并不是拒绝知识,而是在拒绝风险。
他们没有退路,而教育太慢。

相比之下,生孩子这件事看起来“确定得多”。
孩子生出来就能帮忙干活,能帮家里分担,甚至能在未来养老。
这是一种短期回报逻辑。

人类的思维在危机环境下,天然倾向于即时回报。心理学上叫“时间折现效应”。贫穷的人因为缺乏安全感,更容易放大短期收益,忽略长期价值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穷人宁愿花钱买手机、买彩票,也不舍得给孩子报兴趣班。

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外卖骑手,他一天要跑近七十单,月入七八千。他说自己最大的遗憾,是儿子成绩不好。我问他有没有考虑给孩子补课,他摆摆手:“那都是有钱人的事,我这点钱要还房贷。”
可第二天,他却花两千块买了部新手机。我问他为什么要换,他说:“旧的太卡,送外卖接单容易延误。”
那一刻我意识到,他并不是不懂取舍,而是在他可控的世界里,手机能立刻带来收益;教育不能。

所以穷人不是懒惰,而是被环境训练成了短视。

更深的原因在心理结构。
经济学家赫伯特·西蒙提出过“有限理性”理论:当资源、信息和时间不足时,人类会用“满意解”代替“最优解”。
对穷人而言,“生孩子多一点”就是“满意解”——可见、可摸、可传宗接代。
“教育”是“最优解”,但遥远、昂贵、不可见。

于是他们选择了“现实的确定”,而不是“理想的不确定”。

这种心理在不同国家都一样。
在印度农村,研究者发现贫困家庭宁愿让孩子辍学去织布,也不让他们继续念书。因为一天织布能挣五卢比,而上学的回报要等十年。
在非洲,政府发放免费蚊帐,穷人却拿去捕鱼;发免费避孕套,他们拿去当气球;给免费马桶,他们种花。不是他们不懂防疫,是他们在用有限的资源追求即时的快乐。

那种“活得起码像样一点”的尊严感,比未来更真实。

就像前面那个买电视的男人。
他不是不知道教育有用,而是他知道电视能立刻带来笑声。那一刻,他的穷不是痛,是松口气。

所以,当你指责他们“不懂教育”的时候,其实你忽略了一个更深层的事实:
穷人追求的不是成功,是喘息。

我曾经在四川一个山村见过一个女孩。她十五岁,成绩很好,却辍学打工。她说她父亲生病,家里欠了钱。她一天在工厂干十二个小时,一个月赚一千八百块。
我问她有没有想过读书改变命运。她笑,说:“命运这东西太贵了。”
那一刻我沉默了。
我们总爱谈“教育改变命运”,却很少有人谈“谁来支撑那份改变的代价”。

穷人不是反对教育,他们只是负担不起教育的风险。

这种心理的另一面,是多生。
多生孩子是一种“风险对冲”。当一个孩子失败了,另一个也许能成功;当一个孩子外出打工,另一个能在家照顾老人。
这是一种贫困家庭的保险逻辑。
他们没法买商业保险,于是用血缘代替制度。

我在贵州采访过一个多子家庭。家里七个孩子,父母都没文化。最小的刚上小学,最大的二十岁在工地打工。母亲对我说:“多生几个,家里有人照应。”
她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天气。可当我问她有没有想过让孩子读书,她突然沉默:“读书有啥用?村里上大学的那谁,不也回来种地了。”
那一刻我意识到,教育在她心里已经失去了信任。她看过的失败案例太多,以至于对成功不再抱希望。

这正是贫穷最可怕的地方。它不只是没钱,更是没希望。

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:“当一个人长期被剥夺安全感,他会对未来失去信任。”
教育就是未来的象征。
所以,贫穷的人不信教育,和不信未来,是同一件事。

社会学上有个词叫“贫困文化”,指的是当贫穷持续到第二代、第三代后,它会形成一种价值体系。那种体系告诉人们:“不要去冒险、不要去等未来、不要去信承诺。”
这种观念一旦固化,就像泥沼。你越挣扎,陷得越深。

有人说教育是出路,可对他们而言,教育只是出口,不是门。门要有人打开。

我后来见过一个反例。河南有个农民,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却坚持让儿子上学。他做小工、捡废品、砸石头,只为了给孩子交学费。有人劝他:“别读了,出来打工早挣钱。”他只说了一句:“我不想一辈子让孩子像我一样。”
十几年后,他儿子考上了郑州大学,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村里人都来祝贺,他却坐在屋后抽烟。有人问他高兴不,他说:“高兴,但也怕。”
怕什么?怕儿子不回来。
那一刻我明白了,穷人不是不爱教育,他们只是怕教育把孩子带离自己。

这是穷人心理的另一面:恐惧被抛弃。

他们的世界太小,孩子一旦受教育,离开家乡,就成了“陌生人”。
这种心理,在非洲、印度、拉美都一样。穷人需要亲密的确定,而不是理性的遥远。

所以,当我们在城市里喊“教育改变命运”的时候,他们在村子里喊“命运就是孩子”。

这不是无知,是另一种理性。

我记得有个公益机构在云南山区捐建学校,第一年孩子来得多,第二年就少了。志愿者去家访,家长说:“上学没用,读了书也要回村种地。”后来机构改了方法——凡是上学满一个学期,就发一袋米。那一年出勤率提高了六倍。有人批评他们“物质诱导”,但那位负责人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他们不是不想上学,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。”

教育不是理念,是激励。
对穷人而言,激励必须可见。
所以帮助穷人不能用我们的逻辑,要用他们的语言。

我后来在写稿时尝试了一个小动作:每次看到有关贫困的新闻,我不立刻下结论,而是问自己——如果我是他,我会怎么选?
这种练习看似简单,却让我重新理解了很多现象。比如,有人贷款买车但不交孩子学费;有人天天买彩票却不买保险;有人宁可请客吃饭也不买书。
他们都在用“可控的短暂”对抗“不可控的长久”。这不是蠢,是人性。只是我们有余地,他们没有。

我还做过一个返工实验。那段时间我帮一个公益项目做推广,口号是“知识让你自由”。结果当地反应冷淡。后来我们换了句:“孩子上学,家里更有面子。”报名率翻倍。
这就是认知匹配。
改变贫穷,不能靠喊口号,要先让他们愿意听。

贫穷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,而是心理生态。
穷人不愿意投教育,是因为他们不相信长期;喜欢多生孩子,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情。

我们常说要“消除贫穷”,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“重建信任”。让人相信未来有回报,教育才有意义。

有学者说:“教育是贫穷的解药,但信任是教育的前提。”
这话我信。

所以,当下次你看到一个贫困家庭多生孩子、拒绝上学时,不要立刻骂他们“愚昧”。
他们不是不懂未来,只是被现实伤透了。

理解穷人为什么穷,是理解我们为什么平庸的起点。
因为我们也常常在更体面的方式里,重复同样的短视。我们害怕失业,不敢转行;害怕落后,不敢停下来思考。我们也在自己的舒适区里,多生着“安全的孩子”——只是那些孩子,叫习惯。

人穷不可怕,信任枯竭才可怕。
教育不是拯救穷人,而是重新种下信任的种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