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关于高铁的深度思考:千万别在老家投资买房,因为那儿通高铁
2025-11-03

那天,老李在高铁站外蹲了半小时。冬天的风刮得他眼睛都眯成一条缝,可他还盯着那块崭新的电子牌,上面亮着几个大字:“南阳东站首发至郑州东站,运行时间49分钟。” 他呵了口气,喃喃道:“以后去省城看儿子,就一趟车的事儿。” 说完这句话,他笑了。可这笑容,只有嘴角上扬,没有眼神的光。

他还没意识到,那趟他以为通往未来的高铁,其实正带走他的小城,带走他熟悉的世界。

那一年,全国铁路网的总里程突破了16万公里,其中高铁占了4.5万公里。中国成了世界上高铁密度最高的国家。从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,到2020年八纵八横布局成型,几乎每一个三四线城市,都迎来了它们以为的“时代机遇”。
楼盘开发商第一时间嗅到了味道,售楼处拉起横幅:“高铁一响,黄金万两!”
县城的朋友圈,一夜之间被高铁站外的广告牌刷屏,仿佛明天起,这片土地就能变成下一个“郑州东区”。

但几年过去,人们才发现,列车并没有带来黄金,只带走了人。

在周口,2016年高铁通车那年,市区人口还在增长。到2021年,常住人口减少了21万。数据来自河南省统计局,冰冷却准确。那一年,南阳也少了18万人,信阳少了11万。铁轨两边的田野空了,镇上的小学合并了,街边新开的商场没撑过两年,变成了空壳。
可郑州,却在同一时间里多了86万人。
风向的方向,不在掌声最响的地方。

那几年,每当听到有人说,“我们老家也通高铁啦”,我总会想起那种热闹背后的安静。通车那天,领导剪彩,锣鼓喧天,群众拿着小旗子站在站台边拍照。可一年后,再去站里看看,只有风吹进大厅的回声。车站的保安会说一句:“现在人少了,都是进城的多,回来的少。” 说完,还会掏出手机,看一眼女儿发来的语音——那孩子已经在郑州做护士,再也不打算回来。

人流走了,钱也走了。
高铁让时间变短,却让距离变远。

原本靠地理隔绝维持的微弱平衡,被速度打破。以前因为路远,一个月才回一趟的外地打工者,如今一周能往返两次,可他们并没有因此留下。他们的孩子在省城念书,妻子在省城打工,房贷在省城还。老家,只剩下老屋和一盏无人关的灯。

有人说,高铁是希望。没错,但希望是有方向的。它往强处聚拢,往弱处稀释。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《地理与贸易》中写过一句话:“交通成本的下降,会扩大区域间的差距,而非缩小。” 郑州之于河南,正是一个正在吞噬周边县城的中心黑洞。越通高铁,越被吸附。
一位在鹤壁工作的房地产顾问曾经告诉我,2018年鹤壁东站开通时,周边房价从每平六千涨到了九千。但到了2022年,又跌回了七千。她说:“当时以为高铁能带人气,结果人都去郑州买房了。”

那不是例外,而是规律。高铁,像一根管子,强者在抽血,弱者在失血。
高铁通了,不是城市之间更近,而是命运之间更远。

有一次我在平顶山采访,一位年轻人刚刚退掉了老家的房子。他说:“我爸非要我在家买,说通高铁肯定涨。我算了算,郑州通勤一个半小时,票价四十多,一月一千来回,干嘛不直接在郑州租?”
那天晚上,他在车上打着哈欠,对我说:“你知道吗,我现在每天睡醒就想一个问题——这趟高铁到底是开往未来,还是开往告别?”

问题不在高铁本身,而在它改变了人流的惯性。过去,年轻人离开小城,是因为机会太远;现在,是因为通勤太近。
“去那边看看,反正一小时就到。”
这句话,听上去轻巧,却成了无数家庭的分水岭。

他们去了,就不再回来。
不回来,不是因为不想,而是没必要。

经济学有个概念叫“马太效应”。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。高铁放大了这个效应。对于深圳、杭州、成都这样的城市,高铁意味着更快的资本流入、更密的人才连接;对于南阳、驻马店、商丘这样的城市,高铁意味着更快的流出、更深的空洞。
从2014年到2019年,沪汉蓉高铁沿线的36个三线城市中,有26个出现人口负增长。最典型的是湖北荆州,人口流失24万,占比近4%。与此同时,武汉的GDP从2014年的1万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.6万亿元。数字是最诚实的叙述者。

有趣的是,当地政府往往最晚意识到问题。通车前拼命招商,通车后拼命卖地。
城市宣传册上写着“高铁经济圈”,可产业项目一个没落地。站前广场修得气派,出租车司机却抱怨:“人少得很,都是送出去的。”
仿佛他们以为修通一条铁轨,就能让经济自己跑起来。
可现实告诉我们:铁轨通往哪里,财富就流向哪里。

这几年,我见过太多“高铁新城”的命运。它们起初都被寄予厚望,商场、写字楼、住宅区,一齐冒出来。
刚开始的热闹,是幻觉。因为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做梦。
两年后梦醒,广场上的喷泉停了,售楼处的玻璃门上贴着出租。
一个开发商对我说:“我们不是没努力,是没流量。”
是啊,通车那天,流量轰鸣。之后,流量从此经过,不再停留。

那时我才明白,所谓的“通高铁”,不是给小城一双翅膀,而是给大城一根吸管。

当然,也有例外。比如廊坊,靠着北京吸纳外溢人口;再比如昆山,夹在上海和苏州之间,借力两边。但这种“睡城模式”,需要两个前提:中心城市产业强,房价高。而郑州还在“变强”的路上。
高铁能让开封、许昌、新乡变成郑州的卧城,但南阳、周口、信阳,离得太远,撑不起每日通勤,也接不住流出的青年。
高铁让空间变近,却让机会集中。

也有人尝试过“反向实验”。我认识一位叫田博的朋友,几年前在老家商丘开了一家咖啡馆。他的逻辑是,高铁带来了人流,商旅往来会多。开业那天确实火爆。可半年后,他发现那些“人流”,只是匆匆过客。火车每天停几次,每次停八分钟,没人有时间来喝一杯。
最后他关门前,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:“高铁开了,咖啡凉了。”
那天,我在屏幕前看了很久。
那句看似玩笑的话,像一面镜子,照出整个时代的讽刺。

或许我们都曾被速度迷惑。我们以为速度能带来繁荣,以为连接能带来共赢。可忘了一个事实:速度是中性的,它只是放大器。放大强者的势能,放大弱者的疲态。
交通学家赵坚在一次论坛上提到:“基础设施建设,不是万能钥匙。它的作用取决于地区产业结构、人口密度与资源禀赋。”
简单说,没产业,高铁只是摆设。
这话很硬,但很真。

你可以亲自做个小实验。
在高德地图上搜“××高铁站”,随便点进一个三四线城市的站点。再点“周边商圈”。
你会发现,90%的高铁站周围,除了售楼处和空地,几乎没有持续运营的商业。
你再搜“郑州东站”“杭州东站”,那是另一种景象。地铁交织、写字楼成片、地价飙升。
这不是偶然,是必然。

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。高铁让年轻人看到了“更好的生活样本”。
以前,他们的世界是县城那条街;现在,他们的世界是一小时生活圈。
他们发现工资差距、教育差距、医疗差距、审美差距——一切差距都被速度照亮。
照亮的那一刻,就是他们离开的那一刻。

我在沈丘的火车站外,曾经遇到一个背着行李的女孩。她正要去合肥上班。
我问她:“以后会回来吗?”
她笑了笑:“有假期就回来。”
我追问:“那将来呢?”
她愣了一下,说:“将来是个太远的词。”
高铁开动的那一刻,她的影子被灯光拉长,很快消失在站台尽头。
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高铁不是在毁灭小城,而是在暴露真相。
那些曾经靠封闭维系的幻觉——房价稳、人口稳、生活稳,都被揭穿。
速度没有错,错的是我们以为它能拯救一切。

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一趟列车上,结果常常是,车开走了,人还站在原地。

所以,当有人告诉你:“老家通高铁了,快买房吧。”
请停下脚步,问自己一句:高铁通了,你会回去吗?
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,那房价涨的理由,也就不存在了。

未来属于流动,但不是所有流动都有方向。
高铁改变了路径,却没改变规律。
它让城市之间的差距,更加诚实。
让我们看清,谁在造梦,谁在清醒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