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别做被大公司毁掉的年轻人
2025-11-03

那天,凌晨三点,灯还亮着。北京的冬天冷得厉害,窗外的风像在撕纸。办公楼第28层的玻璃上,映出一个年轻男人的脸,眼圈发黑,嘴角干裂。他盯着屏幕上的一句话:“请明早前提交更新版本。”敲下回车时,他的右手已经有些微微颤抖。那是他入职这家大公司的第142天。他在想,这是不是他最后一次加班到凌晨。然后他苦笑了一下,因为他知道,明天夜里,大概率还会这样。

有时候,他会想起大学时的自己。那时他以为进大公司,就像进了圣殿。光鲜、体面、安全、稳定。可现实是一场温水的长泡。热得刚刚好,不至于疼,却也不让你逃。

“别做被大公司毁掉的年轻人”,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标题党,但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人,心里都懂。毁掉一个人,从来不是一天的事。它是悄无声息的:让你慢慢习惯疲惫,把热爱磨成服从,把灵魂抹平,变成一个笑着的零件。

有人说,大公司像巨轮,稳重、庞大、方向明确。可你要知道,越大的船,掉头越慢。越稳定的系统,对人越不稳定。

很多人没意识到,稳定有两种,一种是平台的稳定,一种是个体的稳定。而大公司的稳定,是靠牺牲个体稳定换来的。

你以为自己在一座大厦里避风,其实你只是这座大厦的一块砖。

我认识一个女生,叫阿苏,曾在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工作五年。她做市场策划,手里有几个过亿预算的项目。那几年,她出入各类高层会议,风光无两。可当公司业务调整,部门被合并,她被告知“岗位不再保留”。

那天她在我面前笑,说“没事,我有经验。”可转身去面试,却一次又一次被拒。她发现自己熟悉的每一个流程、每一套工具、每一个话术,全都是公司专属。离开那家公司,她像被抽掉了骨头。

她在日记里写:“原来我的能力,只能在那套系统里发光。”

很多人就是这样被“系统”驯化的。公司要的不是你变得强,而是你变得适配。

而适配意味着可替代。

别误会,这并不是阴谋,而是机制。一个成熟的大公司,最怕的是不可替代。流程细化、标准化、模块化,本就是为了让每个零件都能随时更换。你走了,另一个人上。流水线不会停。

我曾和一位外企HR聊过。他说他们有个内部术语,叫“热插拔人才”。意思是员工离开岗位,像拔掉U盘一样干净,不影响系统运行。

你看,这就是现实。

有人说,那就拼命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。可你越稀缺,公司越早培养替代。稀缺是你的护身符,也是你的危险信号。

去年刘强东在一场饭局上说过一句话:“你们休假,也给兄弟们一个机会。”那句半真半假的玩笑,像极了很多大公司潜藏的逻辑——系统稳定优先于个体稳定。你请假,他们需要预备队;你太强,他们得准备下一个你。

所以,很多人以为自己“坐稳了”,其实只是暂时没被替换。

有一次,我在深圳地铁上遇到一个中年男人,穿着整齐的工牌夹克,手里攥着简历。他告诉我,他是被裁掉的技术员,在那家公司干了13年。他说得平静:“年轻人,我没怨谁,公司也不容易,只是没想到,我这么听话,最后还是被优化。”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:系统的反脆弱,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。塔勒布说的没错。

你看,企业越庞大,它越需要牺牲一些稳定的“螺丝钉”去维持整体平衡。

可是,牺牲久了,螺丝钉也会生锈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

有人选择离开,去创业,去小公司,去做自由职业者。有人选择留下,继续在系统里打磨自己。其实,离开或留下,都不是关键。关键是,你是否知道自己在被驯化。

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叫林子,曾经在一家互联网巨头做产品经理。入职第三年,他决定做一个小实验。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,不刷手机,不看群消息,只写下当天最重要的三件事。晚上回顾,标出哪一件是“系统要求”,哪一件是“我自己想做的”。

两周后,他发现:80%的时间都花在应付流程,汇报进度,写PPT,剩下那20%,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。

那天晚上他对我说:“我突然发现,我每天都在维护一个巨大而冷漠的机器。可是,我的成长,不在机器里。”

后来,他辞职,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。收入降了一半,工位换成了咖啡厅,会议变成站着聊。但他说:“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在活。”

也许这就是“用一天活出一天”的意义。

时间管理不是排满,而是留白。成长不是适应,而是选择。

有时候,你要勇敢一点,允许自己在体系之外,做点笨拙的事。那才是真正的进步。

但话说回来,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离开。有人离开大公司,会立刻陷入恐慌。因为大公司让人上瘾。

它有免费的咖啡、有健身房、有补贴、有人替你订外卖、有人帮你打卡。你觉得自己很被照顾,但这也是温柔的陷阱。

越被照顾,越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。

有个笑话说得好:进大公司就像进寺庙,进去前你有心愿,出来后你忘了为什么来。

所以,如果你暂时离不开,就至少别被磨平。你可以在机器里,但别变成机器的一部分。

每天给自己一点“无用时间”。哪怕十分钟,只用来发呆、散步、随手写几行字。那十分钟,不属于任何系统,只属于你。

还有一个更实用的小动作。下次开会时,尝试提出一个问题,而不是一个结论。问题让你保持思考,结论让你被同化。

也许有人会觉得你多事、浪费时间,但没关系。思考本身,就是自我保护。

我见过太多人被困在“忙碌”的幻觉里。表面上日程排满,其实心早就空了。忙不是目标,忙是掩饰。掩饰焦虑,掩饰无力,掩饰那份不敢问自己的问题——我是谁?我在做的事,真的是我想做的吗?

一个真正的自由人,不是逃离系统,而是在系统中保留独立判断。

有人问我,大公司该不该去?我说,该去。那是一个能让你见识秩序、流程、资源、标准的地方。你会学到世界怎么运转,也会知道机器是怎么咬合的。

但你要知道,去,不是归宿。

去,是为了学规则;出来,是为了创造规则。

当年我在一家500强公司实习。导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外,某天在会议室里对我说:“你要知道,the system doesn’t love you.”

系统不爱你。它只需要你。

那天之后,我开始习惯在夜里复盘,不是复盘工作,而是复盘自己:今天做的事,是执行命令,还是创造价值?我有没有变得更独立?我有没有在做值得留下的痕迹?

人可以是系统的一部分,但不必被系统定义。

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从来不是因为公司给了他们机会,而是因为他们在公司之外,也能创造机会。

有个前辈对我说:“在大公司里待五年,你要么升上去,要么走出去。别待着。”

他说完,抿了一口咖啡,沉默了很久。那种沉默里有疲惫,也有决心。

大公司不是恶,它只是秩序。毁人的不是秩序,而是被秩序同化。

你可以穿着西装,也可以有风。

你可以做报告,也可以做梦。

你可以被安排,也可以反问一句:“为什么?”

我们不该害怕公司,我们该害怕失去提问的能力。

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里,总有人还在加班。有人盯着代码,有人改着方案,有人做着梦。愿那梦,不只是加班梦。愿那份努力,不只是“保住岗位”。

你可以为公司奋斗,但别忘了,也要为自己活。

当有一天,你终于离开那个巨大的机器,回望那些夜晚,能不能说一句:我没被磨平,我还在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