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振宇谈啃老引热议:人与人的差距,就在这一念之间
2025-11-03

那天是个灰蒙蒙的下午,北京的风裹着细碎的尘,刮得人眼睛发疼。
地铁车厢里,一个男孩靠在门边,手里拿着父母转来的五千块生活费,屏幕上那条转账记录跳出来的一瞬间,他没忍住,叹了口气。
他刚过二十六岁,在一家初创公司做运营,工资不高,每天加班到十一点,仍然攒不下钱。
“要不就算了,反正爸妈也愿意帮。”他心里闪过这个念头,随即又收回——像被针轻轻刺了一下。
那一刻,他想起罗振宇那句:“父母愿意让我啃老,意味着我可以。但我不该。”
这一念之间,像是一道分水岭,把人分成了两种:顺着现实活的,和逆着良心活的。

我后来跟他聊过,他说自己不是没想过回老家,也不是不感恩父母,只是觉得,一旦开始靠父母活,就会慢慢失去自己。
“他们帮我越多,我越容易觉得自己没问题。”
那句话,说得很轻,却像戳破了一层薄膜。
是啊,有些依赖不是救命,是麻醉。
啃老,从来不只是经济问题,而是精神的松弛,是责任的外包。

我想起几年前,一个心理学实验。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“延迟满足”的研究,让孩子在实验室里选择“现在吃掉一颗糖,或等十分钟后得到两颗”。
结果表明,那些愿意等的孩子,成年后在学习与工作中更有耐性、更能自控。
这实验其实跟啃老的逻辑一模一样:你可以现在享受父母的庇护,也可以选择延迟满足,用自己的力气撑起生活。
那一念的克制,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轨迹。

那天晚上,他做了一个“小实验”。
他在账本里写下:不再花父母的钱,哪怕月底吃泡面。
然后删掉了支付宝里爸妈的备注转账,改成了“提醒自己”。
第二天,他拿着面包和牛奶出门,笑着对我说:“我从今天开始,算是真正独立吧。”
后来他确实撑下来了,虽然有几个月生活捉襟见肘,但那段艰难让他整个人像打磨过的石头,发出柔亮的光。
他说:“没钱的时候,反而更像个大人。”

有意思的是,他那时候的同事小李,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。
不同的是,小李觉得啃老无所谓,毕竟父母能给,自己也没偷没抢。
结果两年后,公司裁员,父母一场病,房贷、车贷、医药费压下来,小李彻底慌了。
他忽然发现,那些他以为随时能依靠的“退路”,在现实面前,都是幻觉。
依赖,是一种慢性的失能。
表面轻松,实则是把生存的肌肉,一点点削弱。

我常想,我们身边太多人,都陷在这种“可以”的陷阱里。
可以啃老,可以加班不反抗,可以随波逐流。
可是“可以”这两个字,看似自由,实则是懒惰的借口。
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不是机会,也不是出身,而是那一瞬间的自我约束。
有人一念放松,有人一念收紧;有人依靠外力活下去,有人靠骨气活出尊严。

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女孩,叫林潇。
她大学毕业那年,母亲病重,父亲失业。
她一边在便利店打工,一边申请研究生,还要照顾家里。
有人劝她:“要不休学回家吧,反正家里也需要你。”
她只是摇头:“我不想一辈子被需要,我想有一天能去支撑别人。”
后来她真的考上了研究生,靠助学金生活。
那天我问她:“你不怕累吗?”
她笑笑说:“怕啊,可我更怕没选择。”

那天的风很大,吹得窗户作响,她把散落的稿纸压在书上。那一瞬间,我明白了一件事——有些人之所以能走得远,不是因为条件好,而是他们总有一念撑着自己。
撑过去的,是责任。
撑不住的,是借口。

有一次我们在节目中讨论年轻人“该不该被父母资助买房”。
一位经济学者引用了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:中国一线城市首套房平均首付比例超过40%,年轻人平均收入却仅为房价的1/25。
换句话说,不靠家庭支持,几乎不可能买房。
于是有人说,这说明啃老是现实。
但那位学者补了一句:“这不代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伸手。”
那句话,像在冰面上落了一颗石子,静水之下暗流翻涌。
现实的冷,不该成为放弃自我努力的理由。
你可以接受父母的帮助,但那不等于你可以理所当然。
帮助是爱,依赖是逃避。
有界的帮,是温情;无界的帮,是侵蚀。

我后来也做了一个小实验。
我在朋友圈发了个问题:“你觉得什么叫啃老?”
有人说是要钱,有人说是住家里,有人说是精神上不独立。
但有个回答让我印象极深——“啃老不是拿钱,而是不成长。”
那句话被点赞最多。
这其实是一种共识:父母愿意给是一回事,你能不能承受是另一回事。
成熟的人,不靠断供的恐惧去成长,而靠自觉的羞耻去约束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失败的例子。
那年我帮朋友创业,他家境不错,父母直接投了五十万。
我们做了三个月,没客户、没收入,他开始松懈。
“反正亏了也不是我的钱。”他说得轻描淡写。
我那时心里就知道,这事八成要黄。
后来果然项目流产,他回家躺了半年。
那次我学到最深的一课:没有成本的投入,就不会有敬畏。
你可以被父母托着起步,但你不该忘记重力。
脱离了重力的飞行,终究会坠落。

而另一边,我认识的老王,也同样在创业。
他没背景、没关系,连启动资金都靠打零工攒的。
有一回,我看到他凌晨还在修产品demo,桌上放着泡面和凉透的咖啡。
我问他:“你不累吗?”
他说:“我怕停下来。”
两年后,他的小公司活了下来,接了第一个大客户。
那天他请我们吃饭,笑得像个孩子:“终于能让爸妈休息了。”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什么叫“真正的独立”。
独立,不是拒绝父母的帮助,而是不让他们替你承担你该承担的那份重量。

很多人问,啃老真有错吗?
其实没有绝对的错,只是太容易让人忘记自己的力量。
父母的爱,是一个柔软的陷阱,它让人以为世界永远温柔。
但生活不会,因为有人替你托底,就永远宽容。
社会的竞争、职场的淘汰、情感的裂缝,都在提醒你:
你必须有自己的底。

那天,我去见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,她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
“真正的成熟,是从那一刻开始——你开始觉得父母的钱,不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我点头。
我们都在生活的某个瞬间,经历那一刻。
也许是在收到账单时,也许是在看到父母弯腰捡地上硬币时,也许是在他们微信里发来一句“别太辛苦”。
那一念的不忍,让人醒。

我记得有个男孩曾在知乎上写:“我花父母的钱时,觉得是孝顺,因为他们开心;后来发现他们的开心,是因为他们怕我撑不住。”
那句话,像一记轻轻的锤子,敲在人心上。
原来啃老不只是关于钱,而是关于自尊。
当我们习惯于被给予,就会逐渐失去给予的能力。
那才是真正的贫穷。

其实这场关于啃老的争论,从来都不新鲜。
从古至今,人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:
“我能做的事情,我该不该去做?”
亚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里写过:“德性是行动的中庸,是在可以与不该之间的权衡。”
这句话,在今天依旧有穿透力。
在可以依赖的时候,选择独立;在可以逃避的时候,选择承担。
这就是区别所在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被效率裹挟的时代,似乎所有决定都要算收益比。
但偏偏,有些决定算不清。
比如良心,比如自尊,比如那一念之间的犹豫。
正是这些犹豫,让人显得柔软而高贵。
那不是犹豫不决,而是对自己的敬畏。
正如罗振宇说:“父母愿意让我啃老,意味着我可以。但我不该。”
短短六个字,却抵得过千言万语的辩论。

我有个朋友,最近也做了一个返工的决定。
他原本打算辞职回家“休息半年”,但后来想想,觉得不甘心。
“我怕我这一歇,就再也起不来了。”
于是他咬牙留下,哪怕被压榨、哪怕孤独。
几个月后,他升职加薪,写信告诉我:“幸好那时我没退。”
失败不是可怕的,退缩才是。
生活最怕的,就是你有能力不做,还自以为有理。

我常常在地铁里看人。
看那些疲惫却咬牙的上班族,看那些背着书包跑的外卖员,看那些带着孩子挤公交的母亲。
他们都在“可以不做”的生活里,选择了“该做的”。
他们没喊口号,也没标榜意义,但他们的每一次坚持,都是文明的脊梁。
我们这一代人,也许没什么传奇,但至少能做到一点——在可以的时候,不滥用可以。

夜深的时候,我又想起那个地铁里的男孩。
也许他此刻还在加班,也许他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笔奖金。
也许他再也不用向父母伸手。
人生的分水岭,就是那一刻的选择。
有些人顺着惯性走下去,终究困在原地;
有些人逆着惰性往上爬,哪怕慢,也终会看见光。
人与人的差距,从来不在起点,而在那一念之间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