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割裂的李子柒: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公主,中国人眼中的污点网红
2025-11-03

雨下得很细,像有人在天上轻轻撕着信纸。成都的山脚下,竹影摇动,一个女孩撑着伞,脚下是刚割完稻的田埂。镜头里的她,捡起几根柴火,推开木门,炉火一亮,铜锅里的汤就沸了。世界另一端,一个美国女孩坐在电脑前,看着视频,忍不住留言:“我想去中国生活。”而同一时间,在微博的某个角落,一个网民正在键盘上敲字:“这不就是在拍假农村吗?”那一刻,隔着万里的海风,李子柒成了被不同世界同时误解和爱着的人。

有人说,她是东方公主,是让世界重新爱上中国的女孩;也有人说,她不过是包装精致的营销机器,用美化的农村故事,骗取了外国人的好感。一个视频里是柴火香,一个评论区里是火药味。这样的割裂,从她红的那天起,就注定了。

她的故事起于贫瘠。90年出生的李佳佳,童年几乎没有被温柔对待。父母离异、被养母虐待,六岁那年父亲去世,她回到四川绵阳农村,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那是一段连阳光都吝啬的日子。爷爷做木工,她在一旁拾柴;奶奶做饭,她在灶边帮忙。后来辍学、打工、摆摊、睡公园——她的人生没什么诗意,全是生活的硬边角。

2012年,奶奶病重,她回到老家照顾老人,也是在那个冬天,她第一次拿起相机。她不会剪辑,不懂构图,只知道得拍点什么。镜头架在砖上,自己跑去入画,角度不对,再来一次;光线暗了,就挪个地方拍;一条几秒钟的视频,她能拍上整整一天。后来她说:“有时候拍废了面团,奶奶就拿去烙成馕吃,一吃就是半个月。”那年,她还没人知道。

真正的转机,是那支《樱桃酒》。视频发出两天没人看,她正准备删掉,结果第三天突然上了热门。十万点赞,百万播放。她在手机屏幕前看了半天,眼泪没掉下来,只是深吸了一口气。那一刻,她大概知道,命运的齿轮动了一下。

她不算幸运,但够执着。为了拍兰州拉面,她一个人去甘肃学艺,被拒绝,她就笑着说:“师傅,我拍你的视频能帮你招客。”那位老拉面师傅愣了一下,点头。两个月后,她能熟练拉出“二细”。拍摄那天,天热,汗落在案板上。调完三脚架,面团就废了,她又重来。二十多次拍废的面,全成了奶奶的馕。镜头里,她笑着拉出一根雪亮的面条,镜头外,她的腰疼得直不起来。

视频发布后,全网播放量过五千万。再之后,她拍竹床、种蘑菇、织布、酿酒,每一帧都像诗。YouTube上,她的粉丝从零到七百四十万,只用了两年。BBC花了一万多个视频,粉丝还没她多;CNN发了十几万个视频,粉丝数量也不过与她相当。一个四川农村女孩,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影像讲述者。

奇怪的是,越多外国人喜欢她,越多中国人开始不信任她。有人说她抽烟,说她家不穷,说她背后有团队。有人质疑她拍的农村太美,误导外国人以为中国还停在农耕时代。有人干脆讽刺她“在给外国人演中国梦”。这些指责像潮水,从网络一头漫向另一头。

有一次,她在采访里沉默了很久。记者问她:“你觉得自己是在输出中国文化吗?”她说:“我只是拍我熟悉的生活。”这句话很轻,却藏着一种笃定。她不解释,也不辩解,只是继续拍。

可舆论的割裂,比镜头切换还快。
在YouTube的评论区,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女孩写道:“看你的视频我爱上了中国。”
在微博的热搜下,一个用户留言:“她骗的都是老外的智商税。”
同一个人,同一条视频,两个世界的光影,完全不一样的解读。

其实,这场分歧的根源,不在她,而在“文化”两个字。

过去二十年,中国花了巨大心力做文化输出。2004年起,我们设立孔子学院,到2018年已在154个国家开办548所,投入超20亿元。教汉语、书法、茶艺、中医、武术,内容无一不经典。然而多年下来,结果并不理想。一些国家抵制,认为这是文化入侵。

李子柒的不同在于,她没“教”。她不说大道理,不喊口号,不讲儒释道,只煮饭、种菜、织布。可偏偏这种“无声的中国”,最能让人听见。正如《经济学人》评论所言:“她没有在解释中国,却让世界看见了中国。”

有人说,那不过是她的商业包装。可即便如此,结果已经说明问题。文化不是被说服的,是被感受的。美国人靠迪士尼、麦当劳、漫威塑造生活方式,日本靠樱花、和食、动漫让世界喜欢。文化输出的力量,往往不是逻辑,而是温度。李子柒恰恰让世界第一次,在屏幕前感受到中国的“慢”。

有学者统计,2020年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传播总量超过16亿次。那一年,孔子学院的整体曝光量是8亿次。一个女孩的竹林灶台,胜过一整套机构体系。这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,而是我们终于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——从个体的真诚出发。

但个体的路,难走。2021年,她与资本方的冲突被公开,品牌停更,粉丝呼声不断。她在微博写下:“资本,不该绑架内容。”那一天,无数网友说,她终于不只是个文化符号,而是个有血有泪的中国人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,把她的视频推荐给几个外国朋友。一个在波兰教书的老师,一个在意大利餐馆打工的留学生,还有一个美国摄影师。一个月后我问他们印象。波兰老师说:“她让我想学中文。”留学生说:“我妈妈看了,开始学做饺子。”摄影师说:“那是我见过最干净的世界。”我没做更多解释,因为这就是答案。文化的传递,从来不是“你要我学”,而是“我想去懂”。

可我也遇到失败。那天我在课堂上放她的视频,学生看了十分钟,有人打哈欠,有人低头看手机。结束后,一个学生说:“老师,这不就是摆拍吗?哪有人生活这么干净?”我愣了一下,笑了笑。这就是我们的代沟。城市长大的孩子不相信有人能用竹子做沙发;被速食包围的一代不理解“从种到食”的耐心。那不是他们错,是他们没见过。那堂课后,我意识到:李子柒展示的,是一种我们自己也在遗忘的生活。

于是,我开始试着让学生做个“小实验”:拍下他们父母的一顿家常饭,从买菜到上桌。第二周交作业的时候,教室安静得出奇。有人拍妈妈揉面,有人拍爸爸洗碗。一个女孩边放视频边哭,说:“原来他们每天做的这些,真的挺美。”这就是李子柒的意义——不是让世界看见“完美的中国”,而是让我们重新看见“被忽略的自己”。

有时候我想,李子柒最大的贡献,不是文化输出,而是文化唤醒。她把被时间掩埋的审美重新掘出,让我们意识到:所谓“田园”不是落后,是另一种节奏。正如《瓦尔登湖》里说:“简朴不是贫穷,而是一种自由。”

有人担心她让外国人误会中国停留在古代。可我们看漫威,会认为美国人真有超能力吗?看宫崎骏,会觉得日本满地龙猫吗?想通这一点,指责就显得多余。世界懂分辨,我们反而该自信一点。

其实,中国文化早已悄悄走出去。越南的电视台播放中国偶像剧,泰国年轻人跳中国的舞蹈,白俄罗斯网站翻译中国网络小说,美国少年看《斗破苍穹》。在YouTube上,有个外国网友因为看中国网文《盘龙》,竟戒掉了毒瘾。这些传播者不在官方名单里,却在真实影响世界。

广场舞走进法国卢浮宫,麻婆豆腐走上伦敦街头,春节成了纽约地铁的节日装饰。文化的力量,不在口号,而在渗透。它不敲门,却能进屋。

李子柒的故事,像一面镜子。她让我们看到: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来自生活本身,而非宣传口径,那种自信就有了温度。她的竹林炊烟、布谷声、古法酿造,不是怀旧,而是传承。

在一次采访结尾,她说:“我拍的视频,是希望奶奶看到的时候能笑。”这句话很普通,却像一盏灯。她不是去改变世界的女孩,她只是想留住一点温柔。而世界因为这点温柔,看到了中国的另一种力量。

文化的意义,从来不是让别人敬畏,而是让别人愿意靠近。李子柒做到了这一点。她没有在讲“中国多强”,却让别人觉得“这样的中国真美”。那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珍贵。

所以,当有人质疑她是不是文化输出时,我想说,她已经做到了我们一直想做却没做好的事。

她把中国的柔软、耐心、细节、匠心,打包成了一种可以感受的美。没有说教,没有宣传,只有生活本身。

割裂的,从不是她,而是我们自己。我们习惯用对错去评判,却忘了美有自己的语言。

文化输出从来不该是任务,而该是流动。李子柒,只是让这种流动变得有温度、有形状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