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魏杰:下一个10年,将造就一批新富翁
2025-11-03

冬天的风从北方刮来,带着一点金属的寒气。咖啡馆里,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盯着手机上的新闻,屏幕标题写着:“GDP增速6.0%,创近年新低。”他低声嘀咕了一句:“完了,这下真难干了。”可坐在他对面的老魏,却只是笑笑,慢悠悠地说:“这不是坏事,这是开始。”

那一刻,男人抬头看了他一眼。老魏是清华的教授,头发花白,说话总有种不疾不徐的笃定。他的那句“这是开始”,像一枚石子丢进深井,过了几秒才听见回响。

在很多人焦虑、悲观、收缩、裁员的此刻,他却说,未来十年,是百年不遇的机会。听上去像安慰,但越琢磨越有力量。

这十年,会洗掉一批旧富人,造就一批新富人。

过去靠运气赚钱的时代结束了,靠技术、靠脑子赚钱的时代开始了。

经济的放缓,只是表面。真正的故事,正在地下发生。

老魏把这十年,称作中国经济的“转骨期”。他说得直白:“过去三根柱子,撑不动了。”传统制造、建筑、房地产,曾经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,如今都在退潮。汽车滞销、基建饱和、房市降温,连县城都开始“库存化”。数据不会骗人:2023年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下降了2.7%,建筑业减少就业超过150万人。

这不是坏消息,而是肌肉在重组。中国在换骨。

老魏常举一个例子:就像一个长到一米八的少年,腿疼,不是病,是在长个。疼的过程不舒服,但不疼,就不会长。

真正让人焦虑的,不是经济放缓,而是认知没跟上。

很多人还想着那种“风口一来,猪都能飞”的日子,但风停了。猪摔下去的那一刻,才发现自己没长翅膀。

那几年,做电商、做地产、做概念的人,一夜暴富;如今,同样的人,一夜破产。

互联网造富的神话已经写完,新故事的主角换了。

老魏说,第三次造富浪潮开始了——技术造富。

这句话我起初听不进去。毕竟,“技术”这俩字,在多数人耳朵里,听起来太远,太慢,太不性感。可他接下来的几句话,让我彻底安静下来。

他说:“互联网时代造的是技术使用者;技术时代造的是技术本身的拥有者。马云靠用互联网赚钱,但下一个马云,得靠造互联网赚钱。”

这句像电击一样,直击人心。

真正的财富,不再来自流量,而来自专利。

这几年,你能明显看到风向变了。2018年后,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以超过20%的速度在增长。2023年,专利总量已达455万件,是美国的1.7倍。而与此同时,互联网独角兽新增数量,却从2016年的74家降到2022年的14家。资本退潮,科技上岸。

但老魏提醒:“技术造富,不是投机,是硬仗。”

技术要钱,要人,要熬。那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洞。99%的研究项目会失败。可偏偏在这99%的失败里,会藏着1%的新世界。

他说,美国科技强,是因为他们的富人死后把钱捐了,变成科研基金。那是他们的“延命方式”。比起给穷人送钱,他们更愿意给科学送钱,因为那是“让社会活得更久”。

中国现在的机会,就是让钱流到真正做事的人手里。

这几年,这种流向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。2019年国家设立的科创板,到2024年累计融资超过1.3万亿,直接养活了上千个科研实验室。深圳的华南技术创新中心,杭州的西湖大学,阿里巴巴的达摩院,都是在这股潮流里诞生的。

一个朋友在深圳创业做光子芯片。刚开始,实验室只有三个人,机器是租的,研发失败了九次,烧掉三百万。第十次,他熬到凌晨三点,测试成功。他打电话告诉我时,声音哽咽:“我终于知道什么叫技术。”

我问他,什么感觉?他说:“不是赚了,是懂了。”

懂了背后的逻辑:钱不是第一性原理,创新才是。

老魏的课上,总有人问:“我们普通人怎么办?我们又不是科研人员。”

他笑,说:“那就做连接者。”

我后来理解,这就是一个“小动作”。

比如,去了解一下你身边的技术型公司,去观察他们的产品,去参与一次线上科创路演,甚至买一只科技基金。这些微小的动作,会让你慢慢站在风口的“底部”,等到风起的时候,你不是那头被吹上天的猪,而是那个修风机的人。

技术革命不是某天突然开始的,而是从一次点击、一次投入、一次理解开始的。

当然,这个时代也会淘汰一批人。过去赚快钱的逻辑彻底崩塌。

曾经的某位地产老板,在饭局上豪言“现金流就是命”,如今却连厂房都抵押给了银行。另一边,一个做生物医药的年轻团队,在不起眼的园区里搞出新成果,拿下1亿融资。

这不是命运的偏袒,而是规律的重写。

老魏说:“赚快钱的时代,再也回不去了。”

经济的理性回归,意味着情绪的散场。没有了神话,剩下的是技术与耐心。

他举过一个典型失败案例:某地政府投了几十亿做“氢能源汽车”,结果技术没跟上,最后停在了“开会造梦”的阶段。那之后,国家调整方向,提出要“投基础、不投应用”,也就是钱要砸在原始创新上,而不是买设备、造厂房。

这看似拐弯,却是真正的前进。

高铁就是这样来的。最初研究高铁时,中国并不会造,只能先做实验、研究数据。那时投资的是科研,而不是列车。几年后,技术突破,才有了今天的“复兴号”。

一切伟大的创新,起初都看起来不赚钱。

这也是第二个“小实验”。

我有一个读者,按照老魏的建议,尝试做了一个“小实验基金”——每月工资的5%投到基础科研类基金,不求暴涨,只为“参与技术未来”。半年后,他发邮件告诉我:“我没赚多少,但我好像更理解了‘未来’。”

我觉得那是一种新的“财富感”。

钱不一定多了,但心更稳了。

因为他知道,时代变了。

第三次全球化,已经悄然开场。

上一次全球化,是贸易时代;这一次,是投资时代。中国不再只是“卖产品”,而是要“卖技术、卖能力”。

你看,曹德旺在美国办厂,赚的不只是钱,还有一个国家的信任。我们不再只是输出玻璃,而是在输出生产力。

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智造。

老魏常说:“美国靠技术和军力,中国靠制造和市场。”

我们的第一优势是制造。2023年,中国在联合国统计的工业门类中,是唯一一个覆盖全部31个大类的国家。全球每卖出两台空调、一台手机、一台电脑,就有一台来自中国。可同时,我们在高端制造上仍有短板——材料、数控机床、芯片、医药。

把这些补上,我们就从“大国”变“强国”。

第二优势是市场。中国有14亿人、4亿中产。仅2023年“双十一”,成交额达1.13万亿人民币,超过日本全年零售额的三分之一。

市场越大,越该开放。

有人担心开放会让我们被“挤压”,但事实相反。开放市场,是逼自己进化的过程。上海进博会、广州交易会、外商负面清单制度……这些不是妥协,而是自信。

当别人来你的市场搭便车,你也能借他们的引擎。

开放,不是被动迎客,而是主动进化。

这十年,中国的未来,不靠运气,靠制度、技术、耐力。

老魏说:“真正的机会,不在风口,而在风停之后。”

这话我一直记着。

我们过去太喜欢风口,因为风口轻松。可风停了,留下的,才是真正懂得方向的人。

也许你现在没资本、没资源、没技术,但你有眼光、有行动、有时间。

从今天起,去做一点点有未来感的事——看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、了解一次新能源、支持一次科研项目、学习一次编程逻辑。

别小看这些微小动作,它们会在未来的十年里,变成复利。

十年后,当新的富人名单出现时,你会发现,那些名字有一个共同点:不是跑得快,而是走得稳。

中国的第三次造富,不在风口,而在实验室;不在资本神话,而在技术的冷光里。

命运从来偏爱有准备的人。

而准备,往往从一颗不慌的心开始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