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认知是一个漏斗,要么爬上来,要么被漏掉
2025-11-03

凌晨四点,北京的天还没亮。地铁口那家包子铺已经亮着灯。白气升腾的蒸笼里,老板娘正忙着包最后一笼鲜肉包,脸上被热气蒸得通红。旁边的外卖小哥蹲在门口,靠着墙打盹,手机屏幕还亮着。屏幕上,一行字停在“订单已送达”。他忽然惊醒,揉揉眼睛,咧嘴一笑:“再跑一单,今天就够油钱了。”

这就是他每天的开始。没有诗,没有远方,只有时间和算法。

但他嘴里说“再跑一单”,那语气,是一种习惯的平静,也是一种无法再向上的无奈。

我那天看着他,突然想起一句话:认知是一个漏斗,要么爬上来,要么被漏掉。

每个人都在这个漏斗里,只是有人往上爬,有人往下滑。

认知这东西,从来不公平。

它不像学历,不像职位,看得见、量得出。它藏在人的反应里,在看问题的角度里,在别人说一句“我不懂这事有什么意义”的时候,你一瞬间就能分辨出差距。

有一年我在上海开课,一位学员请我吃饭。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就创业,做电商,刚开始赚了点小钱,现在一年也就能勉强维持。

“我也在学习啊,看书、听课、请教专家。可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?”

我问他:“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看行业趋势上?”

他说:“不太看,我觉得我在一线做事,更懂用户。”

我点点头:“那你知道过去三年这个行业的整体增长率吗?”

他沉默了。

那一刻我明白,他并不是不勤奋,他只是被自己的漏斗卡住了。

他以为努力就能解决问题,却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,早就偏了。

认知漏斗的底部,就是这样。你越用力,陷得越深。

有人问我,认知到底是什么?

我想起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·平克在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人的思维,不是为真理设计的,而是为生存服务的。”

也就是说,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自己局限,而是他们的脑子根本不允许自己看到更高的东西。因为看到意味着不安,意味着要改变,而改变,是人类最抗拒的事。

小时候我们以为认知是“聪明”,长大后才明白,那只是反应快。真正的认知,是能穿透表象,看清规律。

比如,当你抱怨房价、抱怨公司、抱怨社会时,其实你在表达的不是不满,而是你站的位置太低,看不到全局。

认知低的人,把世界看成自己;认知高的人,把自己放进世界。

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
一个女孩,刚毕业进广告公司。第一年,做方案、跑客户、改稿子,天天加班。她常说:“我老板不行,我迟早取代他。”

三年后,她成了主管,底下带了三个人。那天她来找我喝咖啡,叹气说:“原来领导也挺难的,客户要哄,团队要撑,我一天下来全在擦屁股。”

我笑了:“你不是说你能取代他吗?”

她苦笑:“现在懂了,原来我那时候看到的,只是他工作的一角。”

这就是认知的可怕——当你站在漏斗底部,看见的,永远只是别人脚下的一片影子。

我小时候在南方一个小县城长大。那时村里每年都分粮食。为了公平,村干部会堆出一堆堆谷子,写上编号,然后抓阄。

有一年,两个村民吵起来了。一个抓到“6号”,一个也说自己是“6号”。吵到最后,原来一个是“6”,一个是“9”。他们打了整整半天。

我记得村支书最后说了一句话:“一辈子只看得见六和九,就这点出息。”

那时我听不懂,现在懂了。那句看似粗鄙的话,其实是在讲认知的局限。

有人一辈子都在纠结那一堆红薯,而有人早就去了集市,学着开秤称重。

认知的高低,不在聪明,而在格局。

几年前我带团队做项目。一个年轻人能力不错,做事快,效率高。但他总爱抱怨,说公司不公平,机会都被“关系户”拿走。

有次我问他:“你能不能换个角度想,这些关系户为什么能得到信任?”

他怔了几秒,说:“因为他们拍马屁?”

我笑了:“不,是因为他们让上级觉得安全。”

那天之后,他沉默了很久。半年后,他换了工作,又来找我,说:“我懂了。不是我不被看见,是我没学会被信任。”

那一刻,我看见他从认知漏斗里往上爬了一格。

有时候,你不是输在资源,而是输在理解。

你有没有发现,越焦虑的人,越容易陷入自证循环?

越想证明自己,就越容易被情绪控制。越被情绪控制,越看不清问题。

认知的底层,就是情绪的笼子。

哈佛商业评论有一项研究显示,人在愤怒状态下,认知判断能力平均下降36%,而恢复理性平均需要40分钟。也就是说,你每次生气,都在白白浪费生命。

那些在职场上稳的人,并不是没情绪,而是他们懂得延迟反应。遇事先不吭声,先看方向,再决定走法。

情绪化的人以为自己在“做自己”,其实是在被动反应。

认知高的人不冲动,因为他们知道——多数问题,不值得情绪。

去年我去看一个创业者朋友。他开了一家新媒体公司,员工不到十个,但做得风生水起。

我问他:“你怎么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培养?”

他说:“我看他问的问题。”

我好奇:“什么意思?”

他说:“底层的人问‘怎么做’,中层的人问‘为什么’,上层的人问‘如果换我,会怎么做’。”

他顿了顿:“问的问题不同,说明他站的高度不同。”

这句话我后来一直记着。因为这就是认知漏斗最本质的分层。

越往上走,你问的不是方法,而是规律。

有人问我:那怎么提升认知?

其实没有什么秘诀。

认知的提升,不是靠“看透”,而是靠“走出来”。

你必须走出去,看不同的世界,接触不同的人,听不同的声音。

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26年就提出:“认知结构的形成,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刺激。”

换句话说,你得逼自己离开熟悉区。

有个朋友,每年都会做一个小动作:去一个陌生的城市,随机选一家咖啡馆,坐下和陌生人聊一小时。

他说:“这一个小时,往往比我看十本书更有用。”

这就是小实验。

他把自己放进一个不舒适的场景里,通过他人的故事,校准自己的坐标。

认知的增长,从来不在书本上,而在新鲜的冲突里。

当然,成长从来不是线性的。

你会试错,会失败,会返工。

有一年我决定早起,每天五点写作。前三天坚持得很好,第四天就睡过头。

那天醒来,我本能地想放弃,心想:“算了,我不是那种自律的人。”

可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则:失败可以,但必须重启。

于是第二天我又五点起来。

坚持三周后,写作速度提高了一倍。

我那时才明白,认知的真正作用,不是让你一帆风顺,而是让你知道“该如何和自己和解”。

你不是要完美地往上爬,而是要在每次跌落后,依然有力气抬头。

人到中年后,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:认知的尽头,是慈悲。

当你站得够高,看得够多,就会明白——所有人的挣扎,都有理由。

你不会再嘲笑谁懒、谁笨、谁不争气。你知道,那只是他此刻被漏斗困住了。

有人困在情绪里,有人困在惯性里,有人困在命里。

我们能做的,不是评判,而是理解。

认知漏斗的顶端,不是知识的累积,而是心的开阔。

一个朋友曾对我说:“我现在不追求成功了,只想别被漏掉。”

我笑了:“那你还得往上爬。因为停下来,就是滑落。”

认知的可怕之处在于:它不是静止的。你不主动更新,它就会自动塌陷。

所以最聪明的做法,是让自己永远处在“可成长”的状态。

每天多看一点不同的内容,多和不同层次的人聊几句,多尝试一个小动作。

哪怕只是换条回家的路。

因为每一个新的视角,都是一个新的漏斗口。

有人说,认知像爬山。

可我觉得,它更像潜水。

往下的过程快,往上的过程难。水压会挤压你、困住你、让你想逃。

可真正的自由,只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。

那一刻,你看见阳光穿透水层,世界突然亮了。

而那光,其实一直都在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