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:成长是积累的过程,而非一蹴而就的奇迹!
2024-09-23
不要急着给自己下定义,尤其是负面的定义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在一个个“过程”和“阶段”中完成的。像刘润、钱钟书这样的大师级人物,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通过多年累积、不断试错才形成了自己的系统。你可能觉得自己慢、自己“愚蠢”,但其实,这只是我们在形成自己认知系统的必经之路。
1. 是什么:成长是漫长的积累,而不是立刻见效的奇迹
在追求成长的路上,很多人容易陷入一种误区:总想快速见效,总希望立刻看到进步。而当现实与期待不符时,我们就容易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,认为自己不够聪明、反应迟钝、能力有限。但其实,成长的过程更像是攒经验、打怪升级,是一个慢慢积累、逐步打破认知壁垒的过程。
刘润老师花了二十年时间坚持写作,钱钟书的渊博学识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也曾面对大部头书籍的阻碍和新知识的挑战。比如说读希腊神话,光是把每个角色的名字顺下来就需要时间,但这恰恰是积累的一部分。这个阶段看似缓慢甚至有些痛苦,但它们为后来的质变提供了扎实的基础。
我们都处于成长的不同阶段,只是你走在某个特定阶段,不代表你永远停留在这里。把过程看作是形成系统的积累,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。这种心态转变,让你可以更专注于过程本身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效果。
2. 为什么:不要给自己下“愚蠢”的定义,这只会让你陷入无意义的内耗
当我们陷入对自己的负面定义中,反而会加重内耗,浪费了本该用来成长的时间和精力。你说自己“愚蠢”,其实并不是真的愚蠢,而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和时机。像刘润老师所说的,真正的问题不是表达不清楚,而是根本没想明白。理解不到位,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收获。
负面自我评价是一种陷阱,它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每一步都在证明自己的无能。其实,不是你做得不够好,而是你在走的这条路还没有完全展开。人生就像在摸索地图,有些路段会格外难走,这时就需要你给自己多一些耐心。
认知到自己的阶段性不足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给自己贴上“愚蠢”的标签后停滞不前。 如果觉得读书慢、学习难,那是因为当前阶段的输入还没有完全消化成为内在的力量,而不是你没有能力去理解。不要急于给自己下定论,因为你正处在积累的过程中,你的认知系统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。
3. 如何做:用系统的积累消化内容,让成长成为自然的结果
面对复杂、陌生的内容时,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理解力不足,这是正常的认知过程。要想突破这些阶段,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系统,让新知识逐步融入已有的认知框架,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信息。以下是一些关键方法,可以帮助你在成长路上走得更踏实。
(1) 不断输入,但不要强求立刻理解
在读陌生领域的书时,不要逼着自己每句话都彻底理解。积累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输入的过程,有时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消化。就像你读希腊神话,外国名字一开始很绕,但读多了,慢慢地这些名字会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印象。先读进去,理解是一个逐步的过程,输入足够多之后,自然会迎来质变。
不要因为今天没理解而沮丧,只要坚持输入,这些知识就像水滴穿石一样,最终会在你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记。记住,积累的量达到一定程度,质变自然会发生。
(2) 建立个人认知系统,将知识“试运行”到自己框架中
刘润老师讲过,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后,听书的速度变快了,因为他不是被动接收,而是主动把新知识往自己的系统里“试运行”。你要做的也是一样,学会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,而不是机械式学习。
当读到新知识时,思考它在自己的系统中意味着什么,是在哪个部分补充了空白,是在哪个环节帮助你重新定义了认知。通过不断试错、不断调整,逐渐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认知模型。随着系统的完善,你会发现理解的速度越来越快,看似复杂的内容也变得清晰起来。
(3) 尊重自己的生命体验,用输出加速消化
你的每次阅读、每次感悟,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,千万不要低估它们的价值。用写作、做笔记、和他人分享等方式来输出这些内容,这不仅是一个消化的过程,更是你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不要急着追求高效,不要为了迎合数据而焦虑,真正的表达来自于内心的清晰。
写作时,先关注自己有没有把事情想明白,再考虑如何清楚地表达。这个过程是对自己的认知体系的反刍和重构,让你更好地掌握自己学到的东西。不断输出,你的系统就会越来越成熟,信息的积累速度也会随之提高。
结论:放下对自己的苛责,专注于过程本身
每一个成长的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。你所经历的缓慢和挫折,都是系统形成前的必经之路。别急着给自己下结论,不要把“愚蠢”当作对自己的定义,而是把它看作成长的一个阶段。
你的能力正在形成,你的系统正在搭建,不要退缩,不要自责。只要你持续积累,耐心打磨,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在了与曾经截然不同的高度。把成长看作是一场长期积累的旅程,而不是短期的目标。专注于过程,享受每一个阶段带来的进步与变化,这才是学习和成长的真正意义。
prompt:
不要给自己“定义”。
我觉得是“过程”和“阶段”,就像刘润老师,我读过他一篇文章,只是写作这一件事儿,他干了好像将近二十年。
你说他读了多少书?钱钟书老师也是。
有了这样的积累,这种方法就可行了。
我自己的小小体会,我起初读那种大部头的书,就是那种对概念完全陌生的书,巨慢的,不要说听了,我只是读都是一天才两页[好的]
一个小小例子,我第一次读希腊神话,外国人的名字我每次都是墨迹十秒,因为不把名字顺差不多,以后谁跟谁咋的了完全摸不着头脑[捂脸]后来我就总读,就说得特别溜了。
当积累够了,自然而然就质变了。
我理解刘润老师说听书这一部分,他想表达的是点到面,比如说《资治通鉴》吧,他又没有“全通”,他获得的是“水攻”这一点,进而得出战争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。
他有自己的“系统”,就像他说的,有了系统,以后再得到什么,往系统上面“试运行”。
咱们是在形成系统的路上。
u哥的话我认同,我一般读有用难啃的书,不会选择听,就像刘润老师说的那样,拿出整块时间,一个字一个字啃。像u哥一样,做读书笔记,写感悟,这是一个消化过程。
等到系统成了,再听速度就快了。
你看那些老头老太太一路上听那种信息密度低的小说,其实就是因为完全手到擒来可以消化,咱们就是在“路上”而已。
我以前就老给自己下“愚蠢”这个定义,我觉得自己在逃避成长的责任[机智]
所以不要退缩,只是方法用的时机不对。
还有就是写出来,我不关注数据,我关注的确实是是否表达清楚了,就像刘润老师说的,我就是根本没想明白,不是表达的问题。
如果根本就没想明白,怎么可能听明白呢?
以前学外语,练习听力,老师就说你根本听不懂你不理解的话,我想想看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啊![捂脸]
看到友友这个“愚蠢”,就想起我以前的行为,对自己没啥帮助,就想和你说说,咱不做那没用的“内耗”,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。
以上面的讨论为基础,提炼有价值的观点,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深度剖析,拉满情绪价值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