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九大骗局:私域流量、区块链、下沉市场、红利见底……
2025-11-03

有朋友问我:“你最近是不是又开始研究风口了?”
我笑了笑说:“风口?那玩意儿早吹跑好几拨人了。”
说完我抿了口茶,心里有点凉——不是茶凉,而是看到太多人,被风口吹得七零八落。

有时候,你以为自己在追浪,其实浪在追你。
一浪接一浪,直到你发现,自己成了浪尖上的那只猪。

有人做社交电商,说能躺赚;有人搞短视频带货,说能翻倍;有人追区块链、元宇宙、AI智能,说那是未来。
每个“新词”都像春天的风,吹得人心痒。可当风停下,地上全是被吹掉的理想。

今天这篇,我想聊聊骗局。不是那种“刑法意义上的”,而是那种更隐蔽、更普遍的:我们自愿参与的幻觉。
我们都被骗过,只是,有的人被骗了钱,有的人被骗了时间,而更多人被骗了一整段人生的热情。

那天我去咖啡馆,一个女孩坐在角落打电话:“姐,我真的能赚钱!导师说这次是趋势!只要我交1999就能入群!”
她声音发抖,像抓住救命稻草。
我看着那双闪光的眼睛,忽然想到几年前的自己。

那时我刚创业,整天泡在各种微信群、讲座、课程里。
有人说要做社交裂变,有人说短视频带货能月入十万。
我信了,真信。
结果是,交了几千块,听了几天课,拿回一堆看不懂的PPT,连导师都找不到人。

那一刻我才懂,有时候,骗局不是他们太高明,而是我们太急。

你急着证明自己没落后,就会有人给你机会“追上去”。
你害怕努力白费,就会有人告诉你“不用努力”。
那种话像糖一样甜,像毒一样烈。

“社交赚钱”“代理加盟”“短视频卖货”“私域流量”,这些词换汤不换药,底层逻辑都一样:
拿你的焦虑当燃料。

我见过一个做社交电商的姑娘。她交了599的会员费,买了礼包成了所谓的“创业合伙人”。
上级告诉她:“你只要分享商品链接,让朋友消费,你就能赚钱。”
她天天在朋友圈刷屏,几个月下来,卖出去的单数比她自己买的还少。
最后她跟我说:“我好像不是在创业,是在交学费。”

她没错,她只是太想“被看见”了。
这世界上最大的骗局,不是别人设计的,而是我们对“成功”的误解。

短视频带货更是一个经典。
那年,我去广州参加一个培训班,标语写着——“掌握算法,月销百万!”
课堂上,导师讲得头头是道,什么“抖音推荐机制”“爆款逻辑”,还播放几个爆红案例的视频。
底下掌声雷动,我也跟着鼓掌。
可课后我问他:“你自己卖出过多少货?”
他笑笑说:“我主要是研究理论。”

原来这世界的“导师”,很多都在教别人做自己没做成的事。

我有个朋友真去试短视频带货。她每天拍五个视频,写十条脚本,拍摄、剪辑、配音全自己来。
三个月后,她只卖出去三单,还亏了广告费。
她沮丧地说:“是不是我没天赋?”
我说:“不是,你只是没看到那些百万播放的账号背后,有几十人团队在烧钱。”

热词是风,风很大,但你要有桩。
没有桩,你就会被吹走。

社群经济也是一样的。
那些动辄收费几千的“资源群”,打着“行业大咖”“人脉互助”的旗号。
你满心期待地加进去,结果群里三分之一的人你早认识,三分之一在发广告,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潜水。
一个月后,你发现唯一学会的技能,是——如何退群。

那时候我总结出一个定律:越强调“圈子”的地方,越可能是陷阱。
真正有价值的人,不需要靠群证明自己。

还有一种更隐蔽的骗局,叫“黑客增长”。
听起来多高端,多像是硅谷秘密武器。
其实就是换个说法的“拉新裂变”。
我参加过一次所谓的增长课程,台上讲师写满白板的AARRR模型,口若悬河。
有人拍照,有人录音,大家都觉得值回票价。
可散场后,我问旁边一个运营经理:“你能带回去落地吗?”
他苦笑:“落地?我连他那公式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懂。”

我突然明白,知识的骗局,不是骗人钱,而是骗走你的判断力。
当一个人开始迷信概念,他就离现实越来越远。

我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。
每当我看到一个“风口项目”出现,我就给自己设一个“冷静期”——72小时内不决策。
这三天我只干一件事:问自己三个问题——
这件事我能掌控的环节有哪些?
我能接受的最坏结果是什么?
它解决的是别人的焦虑,还是我的?
结果发现,大多数风口,三天后就不香了。

这是第一个“可执行的小动作”:
别急着报名,别急着投钱,先冷静三天。
你会发现,很多“趋势”,经不起等待。

第二个小实验,是“反向测试”。
当别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时,我试着找出相反的理由。
比如,当所有人说“短视频是未来”时,我去查了一组数据。
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4年报告,中国短视频用户的平均时长增长已经趋于饱和,同比增幅不足3%。
也就是说,流量见顶了。
而此时最赚钱的,不是拍视频的人,而是卖拍摄课的人。

真相往往就藏在数据里。
那些被包装成“风口”的东西,其实只是在转移焦虑的出口。

有个更让人唏嘘的故事。
我认识一个做区块链的朋友,初期确实赚了点钱。
后来他迷上了一个新项目,号称“区块链+农业”,投了几十万进去。
几个月后项目崩盘,他连人都找不到。
那天他喝醉了对我说:“我不是输给骗子,我是输给贪心。”
这话我记了好几年。

有时候你以为被骗,其实你在骗自己。
你在骗自己说——再努力一点就能翻身,再交一点钱就能看懂未来。
但真相是:未来从不卖票。

前段时间,一个朋友兴奋地跟我说要搞“私域流量”。
她说这是品牌新模式,人人都能做。
我问她:“你理解什么是私域吗?”
她说:“就是加微信好友,发朋友圈。”
我笑:“那不就是微商吗?”
她愣住了。
后来她真的做了三个月,拉了几千个好友,每天群发优惠券,结果退订的比加的还多。
她来问我:“是不是我文案不行?”
我说:“不是,是人们不想被打扰。”
所谓的“私域流量”,如果没有信任支撑,就是陌生的骚扰。

信任从来都不是一夜建成的,它是靠真诚一点点积累的。
这世上没有“快速建立关系”的方法,只有“慢慢不让人讨厌”的过程。

有趣的是,骗局也会更新。
以前骗你的是“加入就能赚钱”,现在骗你的是“学习就能逆袭”。
以前收你的钱是“加盟费”,现在收的是“课程费”。
名字在变,本质没变——都是在卖焦虑。

但真正能让人改变的,从来不是焦虑,而是行动。
我有个习惯:每半年选一个小目标,只为让自己“更不容易被骗”。
比如,去年我学了会计报表,只为以后遇到项目时能看懂数字;今年我学了基础视频剪辑,只为不被“外包”忽悠。
这就是第二个“可执行动作”:
每年掌握一项能让你更懂“门道”的技能。
懂一点门道,就能少交一点智商税。

当然,我也不是圣人。
我也有失败返工的经历。
前年我尝试搞短剧项目,合伙人信誓旦旦,说这是内容的黄金时代。
我们拍了三集,投了几十万,结果播放量惨淡。
我整整半个月没睡好。
后来我复盘才发现,失败不是因为题材不好,而是因为我太信任“趋势”,没看清“底层逻辑”——内容不是靠算法推的,是靠真心写的。

那次之后,我不再追热度,只专心打磨内容。
反而慢慢做出了口碑。
有个投资人后来问我:“你怎么突然明白了?”
我说:“因为我终于肯承认,自己之前的聪明,全是傻。”

这一年我越来越相信一句话:
人不会被同一个骗局骗两次,除非他从没反思过第一次。

你看,那些喊着“红利见底”的人,其实不是红利没了,是他们的认知到顶了。
这个世界从不缺机会,缺的是清醒。
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·西蒙在1957年说的那样:“人不是理性的动物,而是有限理性的动物。”
我们做判断时,总会被信息偏差、情绪波动、社会暗示牵着走。
所以,不要以为聪明就不会被骗,越聪明的人,越容易高估自己。

那天,一个同行给我发微信:“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风口吗?”
我回他:“有,理性。”
他说:“这也能算风口?”
我说:“当然。因为越稀缺的东西,越值钱。”

理性不是冷血,而是让你在热潮里不迷路。
有时候你不必跑得比别人快,只要不跟着跑就够了。

我知道,这个时代的诱惑太多。
AI、元宇宙、数字人、情绪经济……每一个都像通往未来的电梯。
但请记得,电梯再快,也要有人造得稳。
而稳,是一砖一瓦堆出来的。

所以,当下一个“新名词”出现时,你不妨先做一个小动作:
深呼吸,闭上眼,问自己一句——
这个东西,真的能让人更好吗?
如果答案模糊,那就算了。

真正值得你投入的事,从来不靠宣传,它静悄悄,却能长出根。
而那些让你热血沸腾的,多半是烟花。
烟花好看,但不照亮未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