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网易员工身患绝症后被裁:这世上总有人能替你工作,但没人能替你活着
2025-11-03

凌晨两点,医院的走廊亮得刺眼。那盏冷白色的灯,像是在无声地审问。
年轻的男人靠在急诊门外的长椅上,脸色苍白,指尖还在敲电脑。
他是被救护车送来的,突发心律失常。可在护士拔下他手上的心电监测仪时,他睁开眼第一句话是:“我还没交稿。”

护士怔了两秒,说:“你现在交命。”

他的名字叫李航,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,31岁。三天后,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:“这次命大,差点交代在需求评审会上。”

很多人笑着评论:“航哥太拼。”
但他自己没笑。

因为那一夜,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“死”这件事。

是那种——你能感觉心跳停了半拍的死。

那之后,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
这世上,到底值钱的是什么?

他想起自己刚毕业那年,也有过憧憬。那时候的理想,是做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产品。后来理想改成了“KPI”,再后来,是年终奖。
他说,有时候不是我们主动卖命,是这座城市默默设好了陷阱。
你一旦停下,就会觉得自己被时代落下。
于是你继续跑。
直到有一天,连呼吸都变成任务。

那天他坐在病房窗边,医生推门进来,是个中年人,眼神平静。
医生说:“你这种情况,得休息半年。”
他下意识问:“那我的项目怎么办?”
医生笑了一下:“这世界上,从来不缺能替你工作的人,但没人能替你活着。”

这句话,像一记耳光。

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人。
同事小陈,每天早上八点进公司,晚上十一点走。自嘲说“躺平不如猝死有尊严”;
设计师小何,甲状腺结节手术前一晚还在改图,她说:“客户改的不是图,是命。”
在这个时代,忙已经成了礼貌,累成了常态。
有人问:“你幸福吗?”
他们说:“没空想。”

前阵子我看过一份《2023年中国职场健康数据报告》,报告里写着——超过七成职场人存在“高压工作状态”,其中每十人就有四人出现持续失眠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,平均每年因过劳导致的猝死案例,已超过55万。
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。
它意味着,每一天,都有人像李航一样,倒在加班的夜里。

我见过一个案例。
2019年,厦门,一家物流公司的老员工,患上肝癌。
他在公司干了二十四年,从普通员工做到高管。查出癌症后,公司把他的薪水从两万五降到一千二。
原因写得很“理性”:因为他已无法创造价值。
当记者采访他时,他哭着说:“我以为公司是家,结果发现我只是一个可替代的工具。”

其实故事并不罕见。
同样的剧情,还发生在南京万达茂。
那位女总经理徐毓,在被约谈、被施压后,跳楼身亡。
她在微信里对丈夫和女儿说了三个字:“对不起。”
对公司,她没有说。
因为她知道,说了也没用。

这几年,大厂故事越来越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共同的幻觉:
我们以为努力能换来自由,结果努力换来了药方。
我们以为拼命是通往成功的捷径,结果拼命成了短命的注脚。

一位心理学专家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采访时说,人类最大的自我欺骗,是以为“健康永远来得及补”。
其实健康是最“脆”的信用,一旦透支,就永远不满额。

李航出院那天,医生给了他一张纸,上面写着“康复计划”。
包括每天步行三十分钟,控制咖啡摄入,十点前睡觉。
他照做了三天。第四天,他开了电脑。
老板在群里说:“这周能上线吗?”
他看着那行字,突然心跳加速。不是激动,是恐惧。
他关掉电脑,拿起手机给老板发了一句:“我辞职。”
这次,他没犹豫。

那是他第一次,为自己活。

他开始练字,开始种花,开始每天和父母视频。
他说:“以前我觉得这些是浪费时间,现在我知道,那才是时间。”
有人问他:“不怕重新开始吗?”
他答:“我怕再也不能开始。”

一个月后,他写了篇文章,标题叫《没人能替你活》。
他写道:“我原来以为自己是公司的脊梁,后来发现我是公司的耗材。能被替代的,不该是人。”

那篇文章被无数人转发。
底下的留言,千篇一律地刺痛人心:
“昨天还在加班,今天想通了。”
“我想请假,但不敢。”
“我怕没了工作,就活不下去。”

这句话让我想到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的一句台词:
“有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,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明亮。”
可问题是,我们太多时候,不敢飞。
因为我们以为,离开公司就没了价值。
其实,真正的价值,从来不在工位上。

有人做过一个调查:如果把人体各器官按黑市估值计算,一个健康成年人的总价值约在四千多万美元。
听上去残忍,但它说明——健康才是真正的资本。
没病没灾,就是你最大的资产。

我想起朋友小苏。她三年前查出乳腺癌。那时她刚升职,忙到每顿饭都在会议间隙解决。
化疗期间,她掉光了头发。
她说:“以前我拼命是为了不被替代,现在我才知道,活着本身就是不可替代。”
去年,她康复了,离开原公司,开了一家小花店。
她每天六点起床,听鸟叫,看阳光照进花瓣。
有人问她:“你不怕收入少吗?”
她笑着说:“我赚的是时间。”

在《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》里,作者记录了1000位临终者的最后悔之一:
“我后悔一辈子都在工作。”
他们说,后悔没去想去的地方,没和想见的人见面,没对爱的人说“谢谢”,没照顾好自己的身体。
原来,人生最深的遗憾,不是没活得够好,而是没活够。

我曾经和一位资深HR聊起这个话题。
她说:“公司不会记得你加过多少班,只会记得你哪天出了问题。”
她见过太多员工倒在工位上,也见过太多家属哭着来收遗物。
她说:“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还能多撑一天,其实那天就是最后一天。”

有个小动作,我希望你今天就能试。
下班后,不看手机十分钟。就十分钟。
把这十分钟留给自己——散步、发呆、听一首歌都行。
那十分钟,也许就是你重新找回生命节奏的起点。

还有一个实验:
拿一张纸,写下你这周做过的所有工作,再写下你做过的所有让自己快乐的事。
如果后者少于前者三分之一,那你该停一停了。

有人说,命运是一场交换。
你用时间换金钱,用健康换成就。
但真正聪明的人,会在中途停下,问一句:我还要继续这样换吗?

别再用命证明你重要。
因为在公司眼里,永远有人能顶替你;
但在家人眼里,没有谁能代替你。

当你倒在医院的病床上,项目、汇报、奖金、OKR,一个都不会来看你。
而那个每天提醒你多喝水的人,才是你真正该对得起的人。

活着,不是为了报表,而是为了日出。

这世界不缺努力的人,缺的是知道何时停下来的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