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骗了马云10亿被骂4年后,新任院士王坚留下4条人生启示
2025-11-03

凌晨的杭州,西溪路还亮着灯。
咖啡店门口的桌上,放着一本厚厚的实验笔记,封皮磨得发白。一个穿灰衬衫的男人,安静地坐在那里。笔记第一页上写着:“云计算不是技术,是信仰。”
那人叫王坚。那一年,他被骂成“骗子”的第957天。

他没反驳。只是低头,继续写下一行字:“他们看不见的,我要先看见。”

那时的他,谁也不会想到,几年后,这个被质疑到体无完肤的心理学博士,会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单里。
十年前,他被骂骗了马云十个亿;十年后,他让中国的云,真的飞起来了。

故事开始得并不光鲜。

1999年,王坚离开杭州大学心理系主任的职位,进了微软亚洲研究院。那时候的微软,是全亚洲最顶尖的科研圣地。张亚勤、沈向洋、李开复,一个个天之骄子。
王坚在那儿一呆就是十年,从心理学跨到计算机,从研究人脑到研究机器。他是那种你看不出锋芒,但哪怕一句“为什么”都能问出系统崩溃的人。

有人说他是个“不安分的教授”。
他自己说:“我对未知的东西,总有点不讲理的好奇。”

这种“好奇”,是他后来所有决定的起点。

2008年,他遇见了马云。

那时的阿里,正在狂奔。淘宝刚崛起,支付宝刚铺开,但马云的焦虑是:“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。”
王坚问:“那你想做什么?”
马云说:“做云。”
王坚笑了:“你知道云是什么吗?”
马云摇头。
“我也不知道,但我想试。”

两个月后,王坚进了阿里。头衔是首席架构师。听起来很大,实际上连办公桌都没有。

没人理解他在干嘛。
有人嘲笑:“心理学博士来搞技术,这不是笑话吗?”
有人反问:“你要建个云?那玩意儿能装在天上?”
他没吭声。
他把团队搬到北京汇众大厦的203室——一间没暖气的旧办公室。夏天热得像蒸笼,冬天冷得像仓库。
他们一边编程,一边烧水取暖。

王坚笑着说:“就当我们是在造飞天。”

可这架“飞天”,造了三年都没起飞。

2010到2012,阿里云连年亏损,项目被质疑成“吞钱黑洞”。
那几年,王坚在阿里内网被骂得体无完肤——
“骗子王坚”“马云被骗十亿”“心理学的玩笑”。
甚至在一次高管会上,一个员工直接对着马云喊:“你别信他!他根本不懂技术!”

马云只是沉默。
几天后,他在公司论坛上留了一行字:“请相信博士,给他一点时间。”

那句“博士”,成了阿里云最后的遮风伞。

可信任是一回事,熬下去是另一回事。
阿里云连续三年业绩垫底,部门裁员过半。每天上班,身边的人越来越少。
有一次,年会开到一半,王坚拿着话筒突然哽咽:“我被骂得比一辈子都多,但我不后悔。”
底下的工程师,全哭了。

那一刻,他不是领导,是同路人。

后来有人说,王坚像一只跳进沸水里的青蛙。明知道会被烫,却不肯跳出来。

他确实是。

他不怕烫,他怕凉。
怕这个国家的技术永远被人捏在手里。

有一次,一个年轻工程师来找他,说:“博士,我撑不下去了。天天被骂,家人都劝我辞职。”
王坚只问了一句:“你信不信?”
年轻人愣住了:“信什么?”
“信这事儿不是错的。”
年轻人沉默了几秒,说:“信。”
王坚拍了拍他肩膀:“那就干。”

“信”,这一个字,支撑了阿里云的第一个五年。

2012年之后,飞天系统终于稳定运行。那一年“双十一”,淘宝的订单量暴涨几十倍,却没有宕机一分钟。
那一刻,所有人都知道:王坚赢了。

赢的方式很安静。

没有庆功会,没有鲜花。
他只是看着后台那串闪烁的数字,长长地吐了一口气。

“能用了。”
这三个字,值十个亿。

后来,阿里云撑起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网站;2018年起,亚洲市场份额第一。
在全球,它与亚马逊、微软并列前三。

那些当年骂他的人,再没出声。

那一年,马云在内部会上说:“王坚做的,不是阿里云,是中国的云。”

可王坚没接话。
他反问:“云算什么?要是云不能为城市算出路,它就不算成功。”

于是他又干了一件没人懂的事——“城市大脑”。

他拿杭州做实验,把交通灯、摄像头、车流量、道路数据统统接入系统。
别人问:“这能干嘛?”
他说:“让城市自己长眼睛。”
三个月后,杭州早高峰的平均通行时间,下降了7%。
有人开玩笑:“杭州是全国第一个有智商的城市。”

那年之后,城市大脑落地北京、上海、贵阳、新加坡。
王坚说:“我没发明未来,我只是帮未来提前一点到来。”

他对“发明”这个词,始终很克制。
他说:“我从没觉得自己创造了什么新东西,我只是把旧东西连起来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他个人传记。

王坚是个典型的“冷温型”人。
外表冷,骨子里热。
在公司,他从不发脾气。
有一次,他的演讲被媒体误传成“嘲讽同行”,被骂上热搜。
有人劝他解释。
他说:“解释没意义,时间会说话。”
第二天他又回实验室,像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
他的信念里,从不缺乏“忍耐”两个字。
可那不是退缩,是一种笃定。
像他常说的那句话:“科学家的任务不是证明自己对,而是让世界更好。”

2016年,他卸任CTO,转任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。那一年,他54岁。
外界以为他终于要歇了。
但他转身,又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项目——2050大会。

那是一场只为年轻人开的聚会。
没有明星,没有政要,没有红毯。
只有几千个年轻人,用一整年准备,只为那三天。
有人造飞机,有人造卫星,有人造梦。

第一届大会结束后,一个志愿者跑来问他:“博士,你记得我是谁吗?”
王坚笑着说:“我记不住名字,但我记得你做的事。”

那一刻,他像极了自己当年初入阿里的样子。
别人不记得他是谁,但记得他干的事。

王坚说:“我希望年轻人知道,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事,是大家的事。”

这句话的分量,比任何奖章都重。

因为他知道,科技的尽头,不是实验室,而是人。

他常说:“科学家要像桥,铺在人与未来之间。”
所以他愿意弯下腰。
愿意让后来的人,踩着自己的背,去看更远的山。

从心理学教授到微软副院长,从“骗子CTO”到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王坚的整个人生,像一条蜿蜒的曲线,越往后,越高。
可他从不炫耀,只淡淡一句:“我只是比别人多相信了一点。”

信什么?
信未知的可能,信失败的意义,信人类的进步总要有人先摔一跤。

有人说他是偏执狂。
可偏执,从来是理性到极致后的温柔。

他给阿里云起名“飞天”,是致敬西游记里的神话。
可真正的“飞天”,不是神仙,是那群曾被骂成疯子的人。

他们在冷风里写代码,在嘲讽里做梦,在黑暗里点火。
火光不大,却足以照亮一座城市。

后来有人问他:“你后悔吗?那几年挨骂的日子?”
他笑了笑,说:“不挨骂,哪来今天的云。”

这就是王坚。

永远不坐温水池的青蛙,永远跳进沸水里的人。
他教会我们:相信比看见更难,但相信的人,终会看见。
他教会我们:孤独不是失败,是正在创造新世界的征兆。
他教会我们:一个真正的大师,不在于站多高,而在于愿不愿蹲下身。

如今,阿里云的飞天系统,每秒能处理数百万笔订单,支撑着几亿人的生活。
那串代码的第一行,依旧保存在服务器最底层。
上面写着:“for the next generation.”——“献给下一代。”

也许,这就是王坚这一生的全部答案。

他不是在造云。
他在造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