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致王石们:莫欺少年穷,更莫当少年傻
2025-11-03

深夜的北京,风从长安街尽头吹来。灯光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闪着冷光,出租车司机一脚油门,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名字——王石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读到的那句老话:“莫欺少年穷。”那时只觉得有点燃,现在想来,却有几分凉。因为真正被“欺”的少年,从来不是穷在口袋里的人,而是穷在机会里的人。

故事从一次采访开始。
记者问王石怎么看当下年轻人的焦虑,他端起一杯水,语调温和,说:“年轻人不要太着急,你们有时间。先想想自己真正想做什么,可以先去登山、做公益,别一上来就想着赚钱。”
这话落在键盘上,铺天盖地的转发。评论区有人写:“真理。”也有人写:“这话,我听不进去。”
为什么?因为站着说话的人,不知道跪着的人有多冷。

很多人不知道,王石第一次南下深圳创业,带着的不是信念,而是300万元的启动资金。那是1984年,全国还在为万元户欢呼,他已经手握几百万。那年他33岁,正好是现在很多人还在还房贷的年纪。
而那笔钱的来历,也从不神秘。岳父是地方大员,父亲是铁路系统领导,妻子是老干部之女,朋友是部委子弟。背靠三座山,他带着科级干部的身份进了特区最有特权的公司——深圳特区发展公司。

有人说他有眼光,我不否认。
但那不是普通人的眼光,而是能看穿体制缝隙的眼光。
那年,他靠手里几张批文,把东北的玉米卖到南方,倒手赚了300万元。玉米的生意他干成了,命运的开关也因此被他拨动。几年后,这家公司改名为“万科”。

所以当他劝年轻人“别急着赚钱”,我忍不住笑了。
他当然不急,因为他从没穷过。
人一旦腰好了,走哪都风轻云淡。可当年扛着麻袋跑码头、被风吹裂嘴唇的那群人,才知道“别急”这两个字,有多奢侈。

我见过太多年轻人,凌晨两点还在地铁口发传单;外卖小哥一边打电话,一边抹去下巴上的雨水;实习生在办公室熬夜改方案,心里想着第二天的房租。
他们不是不想登山,不是不想公益,而是手里没登山杖,也没余粮。
你让一个连午饭都要算计的人去“慢慢想人生”,无异于让他在沙漠里闭眼冥想。

但更可怕的是,总有人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错。
一位在大厂工作的朋友告诉我:“我们领导常说,现在年轻人太浮躁。”
我问他,你浮躁吗?
他说:“我不浮躁,我饿。”
那一刻,我才明白,焦虑不是病,而是饥饿的信号。

回头看,那些“成功人士”的故事,像是一本重写过的历史。
他们删去了幸运的注脚,只留下奋斗的篇章。
于是后来人看到的,只是“拼搏”,不是“背景”;只看见“远见”,没看到“人脉”。
这世界最擅长的伎俩,就是让既得利益者变成道德导师。

王石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前有地产商讲“年轻人不要买房”,后有资本家说“钱不重要”。
他们每说一次“别太看重钱”,就像在提醒自己——我已经有钱了。
他们不是在劝别人放下,而是在宣示:我有资格劝。

我写这些,并不是要贬低谁。
我只是想问一句:当一个人站在山顶往下看时,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年是怎么上山的?
那条路,有多少是石头堆的,又有多少是别人铺好的?
别假装不知道。

历史不会说谎。
1983年,王石从铁路系统调入深圳特区,短短一年后,他就能调动航线、签批文、拿信用证。
那时候全国多少人连进口许可证长什么样都没见过。
可王石见过。
他有路,他有门,他有人。
所以他能“冷静”,能“从容”,能说“别着急”。
而那些在风口浪尖上被吹得东倒西歪的人,只能紧紧抓着那根名叫“生存”的绳子。

有人可能会说:你这是酸。
我不否认。
但这世道,就是靠一点酸气维持清醒。
若所有人都麻木,便只有“腰好”的人能定义对错。

前几天我见到一个年轻人,二十六岁,刚辞职。
我问他为什么。
他说:“老板拖了我三个月工资,还天天让我‘格局大一点’。”
那晚他喝多了,拍着桌子说:“我不怕穷,但我怕被当傻子。”
那句“怕被当傻子”,像一根针,扎在我心上。
因为太多人,就是在被当傻子的过程中,学会了忍。

我也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一个夜晚。
那年我在一家广告公司跑客户,辛辛苦苦拿下一个大单,提成该有四万。
结果财务只给了两万,说公司“暂时困难”。
我去找老板理论,他笑着拍我肩膀:“你年轻,不要太计较。跟着我混,前途大着呢。”
我信了。
三个月后,公司黄了。
我才明白,所谓的“格局”,只是他们占便宜的遮羞布。

有人说,年轻人要有耐心。
但他们忘了,耐心这东西,得有余粮才能撑。
如果连下个月房租都付不起,你还谈什么“慢下来”?
有人劝你别急,往往是因为他已经到了终点。

我并不反对劝诫。
我反对的,是那种站在安全地带讲勇气的人。
你没在雨里走过,就别教人怎么撑伞。
你没挨过饿,就别劝人“食素养心”。

真正值得尊敬的“过来人”,从不会说“我当年也苦”。
他们会说:“我知道那有多苦。”
他们会递一把伞,而不是递一句鸡汤。

所以,当王石谈“第三段人生”,谈“个人的现代化40年”,我理解他。
人到花甲,总要给自己找个意义。
只是,这个意义,不该以年轻人的困顿为背景。
不该让那些还在泥泞里挣扎的人,成了衬托你洒脱的背景板。

人类最大的优越感,不是财富,而是遗忘。
当你不再记得寒冷,就会嫌别人衣服太厚。
当你忘了饥饿,就会怪别人吃得太急。
但历史有记忆。
它会在某个深夜,在一篇文章里,重新提醒你:
你也是从穷里走出来的。

“莫欺少年穷”,这句话不是威胁,而是告诫。
因为每一个被轻视的年轻人,终有一日,会成为别人仰视的那一代。
但更重要的,是“莫当少年傻”。
别让别人的成功故事,变成你被驯化的咒语。
你可以穷,但别被人骗着穷得理所当然。
你可以慢,但那要是你自己选的慢,而不是被逼的慢。
你可以相信未来,但别让别人替你定义未来。

一个社会的温度,不看富人多会讲道理,而看穷人还能不能抬头。
真正的体面,不是“我成功了,所以劝你淡泊”;
而是“我成功了,所以不敢忘记自己当年的饥饿”。

这话,送给每一个被劝“别急”的年轻人。
愿你既不被欺,也不自欺。
愿你有一身傲骨,也有一颗明心。
愿你穷得只剩力气的时候,还能握紧拳头,而不是双手合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