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奇葩说》薛兆丰道破996真相:我们每个人,都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
2025-11-03

那天,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,靠在门边打瞌睡。手机屏幕没锁,页面停在BOSS直聘的对话框上,HR的最后一句是:“我们不接受频繁跳槽的简历。”地铁进站,他被晃醒,一脸茫然,像被生活推搡到角落里的人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到薛兆丰在《奇葩说》里说过的那句话——“每个人,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。”

这句话像一枚钉子,钉进很多年轻人的心里。你以为自己在为公司干活,其实你干的每一件事、积累的每一行经验,最终都会变成你简历上的一行字。那行字,决定了别人怎么看你,也决定了你能走多远。

可惜的是,太多人没看懂这句话的真意。他们误以为,打工就是为老板干活。于是每到加班、被批评、被压价,就忍不住抱怨:“我又不是老板,凭什么拼命?”可事实是,你每一次认真完成的项目、每一次独立解决的难题、每一次主动承担的责任,都不是帮老板,而是在给自己积累筹码。老板会换,公司会倒,唯独那份经验、那张简历,是你背着走的资产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小谢,刚毕业时在一家教育公司做市场助理。公司小,老板脾气大,工资还低。她每天被安排各种杂事——订水、剪视频、做报表。别人劝她:“干嘛这么卖力,反正也不会升职。”但她没听,反而每天多做一步。她自己学数据分析、做活动复盘,主动总结推广效果。半年后,公司做品牌升级,老板一眼就想起她。她接下项目,熬了三个月,广告点击率提升了200%,那份复盘报告被老板拿去给投资人看。后来,她的名字,出现在公司融资PPT的“核心成员”一栏。

一年后她跳槽,薪资涨了三倍。她笑着对我说:“当时我不是在为老板卖命,是在替未来的自己铺路。”

这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职场里总有两种人,一种叫“时间交易者”,一种叫“价值积累者”。前者出卖时间换工资,后者用时间换经验。时间交易者在意每天几点下班,价值积累者在意自己能学到什么。区别就在于,你是把自己看作成本,还是看作投资。

很多人抱怨996,说公司在压榨他们。可你仔细想,996的真正问题不在时间,而在成长。如果你每天加班到凌晨,却只是在重复搬砖,那确实是在被剥削;但如果你加班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系统的流程、理解更复杂的业务,那么那段时间,是你人生的杠杆期。

薛兆丰说过一句话:“我们在工作中赚的不止是工资,还有能力、经验、人脉、视野,这些才是真正的报酬。”

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前阿里员工,他离职时写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在阿里打工五年,其实是给自己的简历打工五年。”他说自己刚入职那会,工资不高,还常被骂,但他学会了写商业计划书、懂了数据逻辑、能独立带团队。五年后他出去创业,用的全是那五年积累下来的东西。他说:“阿里没亏待我,因为我赚走的,是能力的复利。”

这种心态,是很多人差的那一步。

你可能会说,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那样有机会成长。确实,但机会从来不会掉下来,它是被你“做多一步”换来的。那一步,就是让你从“被动执行”变成“主动积累”。

我有个朋友叫阿峰,做新媒体运营。刚入行的时候,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写推文标题。别人写完就走,他写完会去后台看数据,研究什么样的词能引点击。后来他还偷偷分析同行的爆款文章,自己总结规律。三个月后,他写的标题点击率翻倍。老板注意到他,让他负责整版策划。两年后他成了主编。别人看他幸运,只有他知道,那是他每天多花的一小时换来的。

职场的门永远为“多走一步”的人开。

但现实中,更多人走的是另一条路——他们说,“多做不多拿”,于是选择“少做不吃亏”。这逻辑听起来精明,其实是最愚蠢的。因为你省下的那一点力气,最终都成了你无法竞争的差距。

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机会成本”。你选择了偷懒的舒适,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。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不是智商,而是你在没人要求的时候,愿不愿意多走一步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:我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拆成三类——“必须做的”“可以不做的”“别人不会做的”。前两类是义务,第三类是筹码。我开始刻意去承担“别人不会做的”,哪怕吃力,比如主持会议、写方案、帮别人调研。三个月后,我的领导开始默认我能“独立搞定事”。那种被信任的感觉,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只是个打工人。

你也可以试试这个实验。每天抽出一个小时,去做“没人要求你做”的事——可能是复盘、可能是学习,也可能是改善一个流程。别小看这一小时,它是你和“打工者思维”的分界线。

当然,这条路不会一直顺。也有失败。比如有一次,我尝试主导一个新项目,结果沟通不到位,方案被否。那天我几乎整夜没睡,怀疑自己是不是多管闲事。但后来复盘时,部门主管夸我敢试。他说:“失败是你职业生涯的试验田,只要不怕被打脸,就一定能种出成果。”那天我彻底明白,失败不是成本,而是入场券。

那些能持续成长的人,都懂得这个道理——你不能控制风往哪吹,但可以决定船往哪驶。

我们常听到一句老话:“拿多少钱干多少事。”但真正聪明的人,反着来。他们先干出超出薪水的事,再逼公司给他们配得上的价。这不是吃亏,而是定价权的转移。

董明珠当年在格力做销售,工资不高,却敢一个人去追讨四十二万元的坏账。那是别人留下的烂摊子,她本可以推掉,但她没退。她跑了三十多天,堵到客户面前说:“要么还钱,要么退货,否则你走到哪我跟到哪。”那一年,她追回的不只是钱,还有自己在格力的存在感。那之后,格力有了她的故事,她也有了格力给的舞台。

她从不说“我只是打工的”,她说“我在这里成长”。这句话,改变了她的命运。

所以,当有人问你:“为什么要那么拼?”
请回答:“因为我不是在为老板打工,我在为未来的自己打工。”

有句话说得很对:“人生最怕的不是被压榨,而是你以为自己被压榨,从而停止了成长。”

别害怕996,也别崇拜996。关键是,你要清楚,你的每一小时是在给谁打工。是给公司,还是给简历?

当你意识到,你现在做的每一份努力,都是为将来的自由积蓄筹码,你就不会再抱怨工作。你会更在意自己在成长什么、积累什么、留下什么。

人这一生,总要有一次,把“打工”这两个字,换成“投资”。投资自己的能力、判断力、复盘力。等你有一天走出职场,回头看,你会发现自己不是被公司成就,而是你在利用公司磨炼自己。

你在打工的样子,就是你未来的样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