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音带货王牛肉哥在质疑中狂奔:AJ事件让我涨粉100万,营销本质是冲突
2025-11-03
凌晨四点,长沙的仓库灯还亮着。牛肉哥靠在塑料椅上,双手撑着膝盖,呼出的气在冷空气里化成一团雾。后台的数据还在跳,订单数字一路狂奔。他笑着对助理说:“看见没?有人骂我,有人买我。”这话听起来像玩笑,实际上是他的生意哲学。营销的本质,是冲突。
他身上带着典型的中国式创业气味——不高贵、不浪漫,却极真。有人说他野蛮、说他哗众取宠、说他在消费情绪,可每一次风波过后,他的粉丝都涨。那种“被骂着红”的节奏,让人想起互联网早年的江湖。
这场江湖的起点,是2017年秋天。那时他刚从美国化疗回来,身体虚得连爬三楼都喘。医生劝他别折腾,他偏要重启公司。他说:“命还在,就得折腾。”这话后来成了他短视频的口头禅。
他创办的正善食品,本是淘宝早期牛排第一卖家。那时双十一,他的店冲上生鲜类第一名。后来资本要投他,签约都谈完了,却查出癌症。他没哭,只是回去一笔笔退钱、结账、发工资。他说:“做老板,不是有钱时候才讲义气。”那年他四十岁。
治病的三年,他在美国反复读一本书,《穷查理宝典》。那是芒格的思维手册。他说那书让他明白,运气靠概率,但生意靠系统。
所以当他回国时,第一件事是找流量。李荣鑫,一个复旦毕业的流量操盘手,被他称作“自己的外挂”。两人一拍即合,一个懂算法,一个懂生意。李荣鑫对他说:“你要上抖音。”他回:“知道了。”三天后,李荣鑫问他看没看抖音。他说:“没空。”又三天后,对方直接威胁:“今天不上抖音,这事就不干了。”
那一刻,他有点被激到了。他回忆说:“我当时心想,这小子比我还横。”于是他们开始拍。拍得像流水线——手机、灯光、肉案、他。前五十条无人问津,前五百条无人点赞。拍到第一千条,才有一条爆了。他说那天自己没睡觉,坐在地上笑得像个傻子。
“我的经验很简单,拍到一万条再放弃。”这是他在每场分享会都会重复的句子。他相信内容不是天才的灵感,而是笨的积累。
他成名的方式很“非主流”。别的主播讲温情、讲品质,他讲价格。别的主播追求好感,他制造矛盾。他第一次火,是因为一句“找到源头,把价格打下来!”第二次,是因为敢喊“鞋子是用来穿的,不是炒的,把AJ的价格给我打下来!”那次“反炒鞋”风波,让他一夜涨粉百万。
他说:“营销的本质是冲突。没有黑粉,哪来白粉?”这句话听起来像玩笑,但他真信。
他对冲突的运用,是带着清醒的计算。2018年他封号四次。第一次是因为引流微信卖货;第二次是因为低价扰乱市场;第三次是红酒事件;第四次是AJ事件。每一次封号,粉丝都暴涨。
这不是侥幸,是一种策略。
他懂得“被骂”其实也是流量。他在后台做过实验,把视频评论区按情绪分三类——赞扬、中性、辱骂。结果发现,辱骂类的视频转发率是最高的,达到了8.7%,几乎是普通视频的三倍。他笑着说:“这说明,人骂我时,其实在帮我卖货。”
这种思路在传统营销里叫“负面势能转化”。在他这里,变成一句口头禅:“黑粉也是我的业务员。”
可他并不止会玩冲突,他还会“打价格”。
他做红酒那一仗,几乎改写了低价逻辑。别人卖99元一瓶,他卖99元六瓶。别人以为他疯了,其实他算得比谁都清楚。进口酒的成本,一瓶不过几欧元。他直接跑到西班牙工厂谈判,从1.98欧元的超市价,硬生生砍到0.8欧元。五十条货柜,九十万瓶。那年双十一,他卖出126万瓶红酒。
有人举报他卖假酒,他笑着去质监局自首。工作人员愣了,说:“你自己举报自己?不行。”他说:“我就想让你们验证一下。”这件事后来成了他口碑的转折点——大家骂他野蛮,但没人再说他不真。
他把这套逻辑叫“降价正义”。
他说:“品牌在剥削,消费者在受罪。我的理想,就是帮老百姓提高手里人民币的购买力。”这话听着有点理想主义,但他真这么干。
他的三条路径后来被同行奉为经典。
第一条:源头直采,砍掉中间商。
第二条:平台补贴,让流量成本回馈用户。
第三条:品牌补贴,以曝光换让价。
这些看似“利他”的动作,其实是一种精明的算计。他在每次让利中,积累的不是利润,而是信任。信任一旦形成,转化率就成倍增长。
他曾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是2019年6月,他随机挑了两个商品:一款红酒、一款牛排。红酒做促销,牛排不动价。结果两周后,红酒销量是牛排的4.7倍,而牛排的自然流量也上涨了38%。他得出结论:“人买的不只是便宜,是被对待的感觉。”
但实验也有代价。那次促销他赔了七十万。别人劝他停,他摆手说:“赔钱买数据,值。”这就是他的思维——营销不是赢一局,是跑全程。
他嘴上说自己是“卖牛排的”,但实际上更像个哲学家。
在一次采访中他说:“人穷的时候最怕被质疑。可我现在知道,质疑就是流量,流量就是机会。”
这句话后来被人误解为“教人制造争议”,他并不辩解。他说:“别跟傻子吵,傻子是流量资源。”
他最经典的“冲突”是2019年的AJ事件。那年中国的球鞋市场正热,炒鞋客人手一双AJ。价格被炒到天上,普通人买不起。他拍视频怒怼:“鞋是穿的,不是炒的!”那条视频24小时播放两千万,点赞三十万。鞋圈群体疯狂攻击他,他反击一句:“你炒鞋是自由,我打价也是自由。”
风暴的背后,是一个算计清晰的传播模型。他预设争议、放大矛盾、引导节奏。每个节点,他都控制着情绪强度。甚至他的那句“打下来”都被重复编辑成短句循环播放,形成洗脑效应。那时他的粉丝增长曲线,一夜跳涨100万。
但风头之后,也有代价。那年11月,他被平台禁播三个月。团队收入断崖式下滑,他在群里发了一句话:“流量没了,人还在。”
他那段时间几乎是靠意志撑着。每天早上五点起床,静坐半小时,跑步半小时,再开始拍。拍摄八小时,剪辑四小时,回消息两小时。睡眠不足三小时。有人说他是在“用命换流量”,他说:“是啊,我命本来也不贵。”
癌症让他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极端。他在医院时写过一句话:“人生能追求,但不能强求。”这句话成了他后来面对所有风波的底线。
他的助理说,有一次直播结束,他直接倒在地上。十几个小时没吃饭,嗓子哑得出不了声。那晚订单破纪录,但他连笑都笑不出来。
可第二天,他又出现在镜头前。有人问他图什么,他说:“图折腾。人活着就得折腾,哪天我不折腾了,就是死了。”
这话听起来有点狠,却是他的人生密码。
他自称是“流量倒爷”。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李佳琦,因为那是另一种模式。李佳琦靠信任,他靠冲突。李佳琦的粉丝买情绪,他的粉丝买爽感。
他研究过李佳琦的直播数据,也研究过自己的。他发现一个规律:李佳琦的转化集中在直播当晚,而他的短视频有长尾效应。一个视频可能三个月后突然爆。他说:“直播是即时满足,短视频是延迟回报。”
所以他决定转型做“电商导购培训”。他说:“李佳琦是黄埔军校,我要做蓝翔技校。”他要批量培养普通人当带货员。条件只有一个——要穷。
“穷人最会卖,因为他们有欲望。”这话很现实,也很真。他招来的学员吃住全包,15天内出成果,否则退回去。他用这种方式训练了数百人。有人从月薪三千干到月入三十万。他笑说:“我培养的是导购,不是偶像。”
他喜欢这种可复制的确定性。因为他知道,网红是偶然,系统才是复利。
他有一套独特的流量算法,把零散的流量打包出售。他称之为“流量拼盘”。他说:“一万个没用的流量集中起来,就是一个值钱的入口。”这套逻辑后来被许多MCN公司效仿。
他在公司墙上写着一句话:“商人是在变中求不变。”
变,是市场。
不变,是信任。
他并不完美,甚至粗糙。有人骂他割韭菜,他就笑:“割韭菜没错,错的是拔韭菜。”那句话后来被写进营销教材,被解释为“持续激发消费”。
他并不装清高,也不怕下场。他说:“我从没大富大贵过,但也没缺过钱。”这句话不是炫耀,而是对现实的和解。
有一次有人在评论区骂他:“你得癌症是报应。”他回复:“我也这么想,上辈子可能做错了事。这辈子还债。”网友一片沉默。
他用一种出奇的方式化解仇恨——真诚。他会加黑粉微信转钱,会在直播里自嘲“我连猪都不如”。那些骂他的人后来成了他的粉丝。他说:“被骂久了,也学会了笑。”
这几年,带货圈换了一茬又一茬。他还在。
他说:“流量是水,得顺流游,不然淹死。”
他说:“营销是人性研究,不是话术研究。”
他说:“不怕被误解,怕的是没人在意。”
这些话像是即兴,但背后都有血的代价。
他没有闭门思考的时间,却在碎片里悟出一套方法论。每一个被误解的动作背后,都有实操的试验。每一次看似失败的事件,都在积累他的势能。
他那句最有名的话——“找到源头,把价格打下来”,其实是他对商业秩序的反叛。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改变世界,但能改一次结算价,也算赢一回。
如今他退到幕后,成立培训营、孵化账号、做流量分发。有人说他江郎才尽,他笑说:“我没才华,只有体力。”
夜深了,他的办公室灯还亮着。桌上堆着未开的快递、打印的脚本、半杯凉茶。他盯着屏幕,看着数据往上跳。助理问:“今天不休息?”他说:“休息是留给没事干的人。”
窗外的风掠过仓库门,他轻声说:“营销不是卖货,是活法。”
这句话,像他的人——狂、拧、真。
他不怕失败,不怕误解,不怕被骂。他怕的,是没声音。
因为在这个流量汹涌的时代,沉默才是真正的死亡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