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淘宝第一主播薇娅,曾血亏600万卖房创业:别说我靠运气,你不了解我的过去
2025-11-03

那一年,薇娅还不是“淘宝第一主播”。那一年,她在广州的出租屋里,哭得眼睛通红。桌上摊着三张房产证,一张一张签字转让。她对老公说:“卖吧,亏就亏吧。”他没吭声,只点了根烟。那一夜,他们卖了三套房,只为了撑起一家濒临破产的网店。那时候没人知道,那个被亏损逼到绝境的女人,会在几年后,用一支口红、一个镜头、一句“链接来了”,撬动整个电商江湖。

她叫薇娅。有人说她是运气好,赶上了淘宝直播的风口。可命运不是彩票,风口也不会吹到每一个人头上。那种“运气”,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漫长积累里。

她的故事,要从一个六平方米的小铺子讲起。

2003年,淘宝刚上线,互联网还不流行。17岁的薇娅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开了第一家服装店。店面小得转不过身,但她会笑,会搭配,懂人心。那时她穿什么,顾客就买什么。她不懂什么叫“带货”,可那种直觉,已经像极了今天的直播间。三个月,她赚了十万块。十七岁的女孩,靠一张嘴和一身衣服,在批发市场杀出一条路。

她的男朋友董海锋,那时是个爱跳街舞的大学生。两人用演出攒的钱,租店、进货、拍照、试衣,一起熬夜数账本。那时没人想过什么“商业模式”,他们只知道——要比别人多一点细心,多一点真。

后来他们把店开到西安,七家店连成一片。每天四十万营业额,像滚烫的水流一样涌进账本。有人说他们是“做服装的天才”。可薇娅说:“我没天赋,只是比别人更怕穷。”

怕穷的人,往往更敢赌。

2008年,奥运会让北京的批发市场收紧,她和丈夫卖掉店,搬去西安重来。几年后,线下生意开始下滑,她又果断关掉所有门店,投向电商。那一年,她二十五岁,关掉七家盈利中的店,连员工都劝她别冲动。她笑笑:“风向不对,撑也没用。”

她开了天猫店,第一年亏两百万。第二年,又在双十一爆单——工厂产能崩溃、品质不达标、罚款、退货、赔六百万。那场风暴几乎掏空他们的积蓄。有人劝她认输:“你卖房子也弥不回来。”她咬牙说:“那就卖。”

卖完房,她对老公说了一句:“反正从头再来,哪怕重新租回去住。”

那几年,她掉头发、失眠、吵架、哭,什么都试过。可她没停。她说:“我怕自己一停,就再也走不动了。”

2016年,淘宝直播上线。那天她在惠州度假,接到淘宝小二的电话,邀请她试试直播。她没多想,拿起手机,在酒店阳台上聊了两个小时。没有灯光,没有脚本,只是聊天。五千人围观,两千人关注。她愣了半天——“这也行?”

那天晚上,她写下一行字:“也许,这就是新的开店方式。”

她回到广州,开始每天直播。起初没人看,平均一万观众。她把它当作“引流工具”。可当年年底,她的粉丝从一万变成七十万。她突然明白——这不是副业,是未来。

2017年,她为一个刚开的皮草淘宝店直播,店铺粉丝为零。她自己测版型、试上身、预估销量。那场五小时直播,卖出七千万。她成了业内神话。

十五年的沉淀,一朝爆发。

她的成功,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那种“必然”,藏在她的每一分细节里。

她熟悉布料,能一眼看出面料的级别;她懂女装审美,知道哪种版型上镜显瘦;她说话的语速、语调、重音,都在节奏中推销商品。那不是天生的口才,是十几年面对顾客的肌肉记忆。

她的团队更像一支军队。招商、选品、拍摄、脚本、灯光、客服,每个环节都精确到秒。她的助理琦儿,能在五小时直播里保持毫无失误的节奏。后台两百多人招商,只为一个目标——“全网最低价”。薇娅不追求佣金,只追求成交。有人说她“低价引流”,她说:“我不是在割粉丝的钱,是帮他们省钱。”

她的直播间是业内标杆。高清画质、专业布光、无杂音收声、商品特写、动态展示。每当她出外景,都会提前装修直播间、调灯光。她说:“镜头不只是卖货,是信任的窗口。”

她几乎不休息。平均每天直播六小时,准备五小时。凌晨下播,开会、试用新品、写脚本,睡三小时又起。她说:“我闲不下来,一不直播就慌。”

有人说她疯了。她笑着反问:“不拼,凭什么?”

2018年,薇娅年收入三千万;2019年,她的单场销售突破亿元;2020年,她卖的不是货,是信任。她为公益带货、帮农民卖滞销水果、推广海水稻。她说:“能帮别人赚钱,比我自己赚更有成就感。”

那句话,不是人设。她真的做到了。

但在无数光环背后,她依旧有脆弱的瞬间。
有一次,她因为没注意到粉丝留言,被怼“眼瞎”。她回家哭了一晚。第二天依然开播,笑着说:“昨晚我复盘了一下,真的是我疏忽了。”没人看到她那天眼睛红得像刚做完手术。

她有过“开播恐惧症”,每次直播前都要深呼吸十次。她嗓子沙哑,却不敢去医院,怕做手术停播几天,粉丝流失。她说:“我不怕累,就怕没信心。”

这世界从不缺努力的人,缺的是把努力做到极致的人。

薇娅的极致,是一种“做满”的精神。她说:“既然做了,就做到最好。哪怕最后失败,也不留遗憾。”

她的成功不是奇迹,是选择。每一次看似的“风口”,其实都是她主动跳下去的“浪”。北京不行了去西安,线下不行了做电商,亏了卖房再试,淘宝直播一上线立刻入驻。她不抵抗变化,也不等待救赎。她的世界观很简单——风来了,先飞,再说。

阿里前高管赵圆圆曾说:“薇娅的‘第一’,不是流量的巧合,而是硬实力的堆叠。”那句话听起来冷静,却是最准确的注脚。

她背后的逻辑,其实藏着普通人能学的“成长法”。她从不让“学习”停留在输入,而是立刻行动、反复试错。那次亏掉六百万的双十一,就是她的“返工实验”。她用代价换来供应链的成熟,也换来了后来的爆发。

她有一句话很打动我:“人生是没法规划的,我也没什么先知。只是凭感觉走,凭执念干。”这话看似随性,其实是一种“战略直觉”。

她相信努力,但不迷信成功。她接受运气,但不依赖运气。她明白人赶不上时代的变化,只能不断靠近它。

薇娅的故事,本质不是“逆袭”,而是一种长期主义的隐喻。那些在别人眼里“疯狂”的决策,其实是她在不确定世界里,唯一确定的选择——不退缩,不怨天,不等风。

这世界上所有看似幸运的成功,背后都是在无人喝彩时的自我较劲。你看到她镜头前光鲜亮丽,却看不到她凌晨独坐的背影。你听到她说“链接来了”,却没听见她无数次沙哑的嗓音。

真正的强大,不是赢了别人,而是熬过了自己。

也许我们不是薇娅,也不会站在直播间前,但每个人都能学会一点她的方式——在时代变化面前,不抱怨,不拖延,不自怜。试着去做,试着去改,试着去撑。哪怕摔倒,也要摔在往前的路上。

人这辈子,终究要靠自己扛起风浪。

就像她说的:“既然做了,就多少把事情做满,做到底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