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晚700万,羊毛党逼跪淘宝果农:世道变坏,从人类丧失共情力开始
2025-11-03

那天的风有点冷,像是秋天的刀。凌晨一点,果农老郑还坐在电脑前,屏幕的光照着他布满老茧的手。他盯着后台数字跳动,起初以为是奇迹——店铺平时一天也卖不出二十单,这一晚竟然涌进了几千个订单。订单总额一路飙到七百万,他心跳得像要冲出胸口,嘴里嘀咕着,“发财了,发财了。”妻子从卧室探出头,问他:“是不是上热门了?”他点点头,笑得像个孩子。只是他还不知道,那些数字并不是喜讯,而是一场屠杀的序曲。

四个小时后,视频平台上的某个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,标题是《淘宝漏洞,零元薅橙子》。十几万弹幕像潮水一样涌来,人们兴奋地分享截图、传教程、喊口号。屏幕上闪着光的每一条留言,都像是伸进老郑家门的手。到天亮,他的保证金账户被掏空十万元,平台判定他违约,网店被封,订单清零。他点开售后界面,铺天盖地的投诉、退款、谩骂扑面而来,最后那一条写着:“规则就是规则,活该。”

他沉默了很久,终于在天猫留言区发了一段话:“各位爷,我不是骗子。只是打错了一个数字,跪求放过。”消息发出后,不到一小时,就被顶上了热搜。有人同情,也有人冷笑。人群在围观,在指点,在评判,仿佛这是一个娱乐事件,而不是一个农民倾家荡产的夜晚。

有个细节很刺眼:当天B站封禁了那名博主,淘宝也对老郑进行了“保护”。可保护的那一刻,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天。三天足够毁掉一桩生意,摧垮一户家庭,也足够让冷漠的笑声在网络上发酵成“正义”。

人性在光亮处可以温柔,在暗处也可以残酷。就像心理学家保罗·布卢姆在《反对共情》里说的:“真正的残忍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”

我试着去找那个视频博主的留言区,果然,他的粉丝依然在评论:“谁让他自己不看清楚价格。”有人跟帖说:“薅羊毛又不犯法,谁叫他没文化。”他们说得理直气壮,却不知自己已经站到了刀的那一端。

两天后,我在网上看到另一个故事。一个网友在淘宝上发现一家火锅食材店,鸭舌的价格写错了——一块二五公斤。那是明摆着的错误。她没有截图,也没有下单,而是点开客服,告诉老板价格设错了。老板愣了好一会儿,回了一句:“谢谢你提醒,我刚开店,还不懂。”她后来写道:“我也穷,可我知道别人也穷。”

这两个人的差别,不在财富,也不在学识,而在共情。共情,是你能从别人的眼睛里,看见自己的影子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:有一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假消息,说“我打错一个零,差点被人薅掉工资卡”。五分钟内有三个人私信问我“哈哈你怎么这么粗心”,没有一个问“你现在还好吗”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我们都太忙着表演机智,而忘了倾听人心。

共情力这东西,听起来像是一种温柔的能力,但其实是一种极难的自觉。它要求你在自己的立场之外,再去理解另一个立场。而这往往意味着,你得先放下胜负心。

有一次我采访一家客服外包公司,负责人给我看他们内部的培训手册。第一页写着六个字:“先共情,后处理。”我问他为什么。他说:“因为大多数投诉,并不是想要赔偿,而是想要被理解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那些真正懂共情的人,其实是在做一件最务实的事——让关系不至于崩坏。

只是,共情的消失,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,而是悄无声息的。就像冰面开裂,总是从最细微的缝隙开始。

去年“长生假疫苗”事件爆发的时候,媒体披露那家公司用过期原液混合生产,导致疫苗失效。那是人命关天的事,可公司高层在发布会上居然神态平静,仿佛在谈天气。后来法院裁定它破产,但没有哪个数字能真正弥补那些因为假疫苗失去孩子的家庭。那一刻我才懂,世道变坏,不是因为有人变坏,而是因为有人不痛。

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在《流动的现代性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现代社会最危险的不是恶意,而是无感。”我们看多了网络戏剧,听惯了冷笑段子,对痛苦的忍耐力越来越强,对同情的阈值越来越高。悲剧在眼前,也像是别人的故事。

几个月前,我去云南采访一位退役军人。他当年在抗震救灾中失去了一条腿,退伍后靠卖蜂蜜为生。那天他笑着递给我一罐蜂蜜,说:“我知道我卖得贵,但我真没掺假。”他怕别人怀疑,也怕别人薅他。他说,有一回,有个客人说要买十斤,让他先发货后付款。结果发出去就被拉黑了。那十斤蜂蜜,是他半个月的收入。

他说完这话的时候,声音不大,但眼神发直。那一瞬间,我突然觉得,所谓的世道变坏,可能就是一个个看似聪明的小便宜,把信任一点点挖空了。

我曾尝试做过另一个小实验:那天我点外卖时,备注写了句“师傅,外面冷,小心别摔了”。对方送到门口时,愣了两秒,说:“谢谢啊,好久没人这样写了。”那句“谢谢”说得有点笨拙,却让我整晚都没法平静。共情的修复,其实就从这样的小动作开始。

有时候,我们太喜欢讲“规则”,太依赖“系统”,太相信“算法”。但社会真正运转的,不只是规则的冷冰冰部分,还有人心的温热部分。规则能界定对错,却不能判断善恶。就像一台机器可以判定交易违规,却无法理解什么叫一场生意的绝望。

我见过平台的公关经理在会议上拍桌子说:“我们已经退款给用户,商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?”有人小声回他:“他们丢的是命,不是钱。”那一刻,空气都凉了。

我后来在笔记本上写下八个字:无感即恶,冷漠即伤。那不是口号,是我在一次次采访和观察里体会到的底线。

有个朋友曾经被诈骗,他没报警,只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被骗不怕,怕的是再也不敢信人。”我理解那句话。共情力消失的社会,就像空气里少了氧,所有人都在一点点窒息。

有个哲学家说过,人类文明的本质,不是生产工具的进化,而是共情边界的扩大。从家族到部落,从国家到地球,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,不是因为聪明,而是因为愿意疼。

所以,当我再看到老郑那张“跪求放过”的截图,我忍不住想,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,不是多严格的规则,而是多一点这种疼。

前几天我去菜市场,看到一个老太太摊前的橙子写着“坏了包赔”。我问她坏的多吗,她笑笑说:“不多,大家都挺好的。”我掏了钱,拎着橙子走出摊口的时候,忽然想起一句话:人间从来不缺聪明人,缺的是愿意慢一点、看一眼、问一句的人。

也许有一天,等算法不再决定温度,等快意不再胜过善意,我们才能重新学会那句最简单的表达——我懂你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