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00后网红毁掉的中国机长:别高估专业能力,别低估职业素养
2025-11-03
那天的新闻我看了三遍,仍觉得不可思议。一个年轻女孩坐在机舱里,笑得像是刚中了一次头奖。她的标题写着:“谢谢机长,圆了我的梦想。”镜头里,阳光从舷窗洒进驾驶舱,机长坐在旁边,眼神温和,背景却是一片云海。问题是——那架飞机还在飞。
这一幕,就像一把钝刀,慢慢切割着公众对“职业”两个字的理解。
桂林航空通报确认,照片属实。那名机长被终身停飞。网友说,这不过是一场“拍照的意外”。可懂行的人都知道,驾驶舱不是自拍区,那是几百条命的指挥中心。飞行中让无关人员进入,不是失误,是对职业底线的践踏。
真正让人心凉的,不是一个机长的错误,而是这种错误背后的心态:觉得“出点格没关系”“别人也这么干”“反正不会出事”。
而现实往往在“不会出事”的念头下,酿成最可怕的事故。
1994年,俄罗斯航空593号航班坠毁。机长让15岁的儿子坐进驾驶舱玩,孩子误触按钮,飞机失控坠毁,75人无一生还。二十多年过去,人类科技进步了,驾驶舱的规则却始终没变。只是有些人,依旧把规则当作选修课。
规则本身从来没有温度,守规则的人,才让它有了生命的尊严。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——刘传健。
2018年5月14日,川航一架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,途中副驾驶窗户爆裂。飞机失压,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,外面零下四十度。刘传健顶着呼啸的风,用冻僵的手控制方向盘,在三万英尺的高空,把128名乘客安全带回地面。那一刻,整个世界都在看中国机长。
两个人,同样是机长。一个让人敬畏,一个让人唏嘘。区别不在技能,而在敬畏心。
能力决定你能飞多高,素养决定你能飞多久。
刘传健后来接受采访,说了一句话:“我只是做了一个机长该做的事。” 这句话冷静得几乎无情,却让人泪湿眼眶。那是职业的极致姿态——没有自我英雄化,只有责任常态化。
可惜,如今很多人恰恰相反。太多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,低估了职业素养的分量。
他们觉得,才华能替代敬业,聪明能弥补纪律,曝光能盖过责任。于是,直播间成了新舞台,自拍成了新勋章。
但职业,从来不是表演。
前几天,我看到一条评论:“这位机长不是不懂规章,只是没当回事。” 是啊,事故之所以叫事故,是因为总有人觉得“这次应该没问题”。
我想起心理学家卡尼曼的那本《思考,快与慢》。他写道:人类大脑天生乐观,容易忽视低概率的灾难。当你一次次侥幸无事,就会误以为自己永远安全。可飞行、手术、建筑、金融,这些行业容不得一次失误。那不是犯错,而是毁灭。
所以,职业素养,是一条看不见的防线。它看似多余,实则救命。
罗永浩曾被法院列为“限制消费人员”,外界都在看笑话。但他公开发文,说自己不会逃债,不会破产,会靠直播一点点还清。有人骂他“作秀”,但他真的做到了。
他没在逃,他在还。这就是职业素养。
有人说职业素养是教条,其实它是一个人和世界的契约感。你守,它在;你破,它亡。
我还记得服装企业申洲国际董事长马建荣的故事。每年春运,他花几千万包车送上万名工人回家。他说:“员工能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,是老板最大的福气。” 这一句话,比任何鸡汤都真。因为他知道,职业素养不是对员工要求的词,而是对自己良心的约束。
一个机长丢了饭碗,一家公司全体高管受罚,这背后其实在提醒所有人:职业不是你一个人的事,它牵着无数人的命。
我曾在一次企业培训上问学员:“你们觉得职业素养的底线是什么?” 有人说“不迟到”,有人说“守规定”,也有人说“别害人”。我说,这些都对,但不够。真正的底线是——你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,依然保持敬畏。
有个女孩在公司实习,负责接听投诉电话。每天被骂得狗血淋头。别人劝她:“别太当真。” 她偏不,她把所有投诉做成表格,写了三十页改进方案。那年她才大三。罗振宇看见后,当场说:“你毕业了随时来上班。”
这就是职业素养最动人的模样:没人要求,却有人自觉。
真正的高手,不靠监督,而靠自尊。
我见过另一面。
一家互联网公司新人在年会上上台表演,为了搞笑,私自改了领导的头像做P图。全场哄笑,第二天被辞退。他觉得冤枉,说“我只是想活跃气氛”。HR只回了一句话:“幽默不是你拿职业冒险的理由。”
你看,职业素养就是这样残酷:它允许你失败,不允许你胡来。
我们常说要“做有能力的人”,但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前提——先做有边界的人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一个人越容易越界,越容易在诱惑面前失守。就像桂林的那位机长,也许只是想“给姑娘一个难忘的体验”,却忘了这份“体验”建立在几百条生命的风险上。
一个人若不能在诱惑面前自控,那能力再强,也会被素养拖垮。
其实,素养就是那个在灯灭之后、镜头关掉后,依然让你自我约束的力量。
不久前,我见过一个航校的教官。他说,现在的飞行学生比以往聪明多了,但也更急躁。很多人飞行不到一百小时,就想做机长。 他说:“他们都忘了,飞行不是靠勇气,是靠规矩。”
他给我看了一本破旧的飞行日志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次飞行的误差、风速、复盘笔记。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——“飞得越高,越要低头看地。”
那一刻我懂了,真正的职业素养,不是昂首的骄傲,而是低头的敬畏。
我们这一代人,太热衷于“表现”,太容易被“流量”吞噬。可职业,不是拿来炫耀的,是用来承担的。
承担意味着稳。稳,不是保守,是清醒。
你越懂稳,世界就越信任你。
想起那架坠毁的俄罗斯航班,飞行记录的最后几秒,机长拼命想抢回控制权,喊了一句:“我不该让他坐进去。” 太迟了。
而桂林机长的那一声“谢谢机长”,可能也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句号。
职业素养这四个字,看似抽象,其实很简单——不让人失望,不让事出错,不让自己心虚。
我们总以为素养属于高危职业,其实每一份工作都需要。医生对手术台的敬畏,程序员对代码的严谨,老师对课堂的尊重,司机对方向盘的专注。哪怕是街头的外卖小哥,对每一份订单的准时送达,也是职业素养。
有一回,我点外卖。下暴雨,骑手迟到了十五分钟。他递餐时全身湿透,说:“对不起,红灯太多。”我笑说没事,他却坚持说:“迟了就是迟了,系统不罚,我也记自己一次。” 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他比很多所谓的“专业人士”更专业。
因为素养,不分职业,只分人。
有人说,桂林事件的机长毁了自己。我想说,更深一层,他毁掉的是这个时代少有的“敬业信仰”。
当能力被浮夸包装,当热度取代责任,职业精神就成了稀缺品。
但我们仍要相信,仍有人在坚守。
在医院里,凌晨两点还在查房的医生;在施工现场,冬夜蹲在脚手架上的工人;在飞机上,双眼布满血丝却仍然冷静的飞行员。他们都在提醒我们——职业不是你是谁,而是你如何做。
每一份职业都该有温度,而温度来自克制。
别高估专业能力,别低估职业素养。因为能力让你看起来很亮,素养让你站得更稳。
有一天你会发现,职业的尽头,不是头衔,也不是奖金,而是当你回望自己时,能平静地说一句:我没辜负这份工作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