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怕你胸怀鸿鹄之志,却手无缚鸡之力
2025-11-03
那天晚上,我在火车站看到一个场景。一个背着黑色电脑包的年轻人,拎着行李,焦躁地盯着检票口。他一边刷手机一边叹气,嘴里嘀咕着:“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。”那句“浪费时间”,我听得清楚。他手机屏幕上停留的是一个创业视频——标题写着“年入千万,从一台电脑开始”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这一代人最危险的,不是没有理想,而是理想太远,手太空。
我认识太多这样的人。年轻、聪明、语速快,思维像装了电池。谈战略,能引经据典;说方向,张口就是趋势。但让他写一封邮件、做一份表格、跑一趟现场,立刻皱眉:“这不是我该干的。”他们的世界观有种错位的骄傲——他们以为自己是未来的总裁,却连今天的助理都做不好。
几年前,我在一家外企带过一个实习生。第一天上班,他穿着西装,戴着圆框眼镜,气场十足。我让他帮我整理一份客户资料,他很认真地做了PPT,加了封面、加了动画。看上去精致,打开一看,全是错别字。数据来源一塌糊涂,我问他检查过没,他说:“大概没问题。”那一刻我就知道,这孩子的问题不是能力,而是轻飘。
表面上,他想往上走;实际上,他连脚都没踩稳。
工作中,我常看到这种错位。他们眼里总有一个“宏大叙事”:要做大事、要实现价值、要改变世界。但他们的现实,是每天被小事绊倒。就像一个不会走路的人,谈登月。
我问过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年轻同事:“你觉得自己缺什么?”他想了想说:“机会。”我笑笑说:“你缺的是手上的锤子,不是天上的雷。”那一刻他没懂。后来他熬了半年,被项目赶得焦头烂额,才来找我说:“原来那些小事,真是命脉。”
现实就是这样——所有的“大”,都是无数个“小”的叠加。你不可能跳过耐性,直接站在顶端。
我在平安集团时见过一位高管,他的办公室永远亮到凌晨。你以为他在做决策,其实他在核对数据表格。那是个极度严谨的人,一份汇报材料的页码、字体、对齐,他都亲自检查。有人私下说他吹毛求疵,但正因为这份“吹毛求疵”,他连带着整个团队避免了几亿的损失。
那些真正能走到上层的人,外表看起来云淡风轻,内在全是琐碎的打磨。
马未都讲过一个修木椅的故事。那位师傅为修一个缺口,花三天找料,只为了颜色和纹理能对上。三天换来的,是别人一眼看不出的完美。你以为那是执拗,其实那是敬业。
现在太多人急功近利。开口是野心,闭口是梦想,连执行力都变成了一种“姿态”。朋友圈里转的是成功学,脑子里想的是风口,可手里做的,却是零。
几个月前,一个朋友说要辞职创业。他做了份厚厚的商业计划书,找我看。我看完问他:“你现在的领导满意你吗?”他说:“可能不太满意。”我说:“那你别创业。”他愣了。
我告诉他:“如果你连让一个领导满意都做不到,怎么让市场满意?”市场比任何上司都冷酷,它不讲情面,只看结果。
这句话听起来重,但是真相。
我认识的创业失败者里,有个共性:他们都太快想飞,却忘了先学走。
他们会说“我有想法”,但没有执行力;他们会说“我有资源”,却不会利用;他们会说“我能熬”,可一碰到压力就开始逃。
胸怀鸿鹄之志本是好事,可一旦没有落地的手段,就成了空中楼阁。
李笑来讲过他背单词的故事。那时他要考GRE,必须记住两万个词。他把每个词换算成五十块钱——因为背完能拿百万年薪。于是那成了他自我激励的“货币”。这就是聪明人和普通人的差距——聪明人知道用心理机制欺骗自己的大脑,让枯燥变得有意义。
自律,从来不是压抑自己,而是懂得哄骗自己。
我写作时也有这样的“猫腻”。有段时间,我每天逼自己写两千字。写不动的时候,我就设奖励——写完一章,可以吃一份炸鸡。后来炸鸡变成了“留言多一百个就犒劳自己一本书”。这些看似幼稚的奖励,让我在低谷里撑过来。
人类的意志力其实很弱,你能做的不是“强撑”,而是设计一个让自己不掉下去的系统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,专门记录自己在工作中“拖延”的瞬间。一周后发现,拖延最多的时刻,就是任务模糊、目标太大时。于是我开始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动作”:不是写完报告,而是“先写标题”;不是写完策划,而是“先列出五个要点”。这种切割,让事情变得可控。
那天我总结一句话:凡是能量大的目标,必须靠小事来落地。
而我们太多年轻人,把“想”当成了“干”。他们在脑海里已经拿了十个奖项,可现实还卡在邮件模板。
有个女孩跟我说:“我觉得自己注定不平凡。”我问她:“你今天做了什么不平凡的事?”她沉默了。
不平凡,不是结果,而是方式。
曾看过一份《麦肯锡职业成长报告》,里面提到一个词:“执行密度”。意思是,同样时间里,你能完成的“有效动作”越多,成长就越快。那些看似“幸运”的人,其实只是在更高密度地行动。
人最容易犯的错,是把“思考”当努力。你以为自己很忙,其实只是在消耗焦虑。
我见过太多会议,所有人都在谈战略、讲方向,白板上写满“未来”“用户思维”“破圈”,但真正能落地的行动只有一句:“谁去干?”没人回答。那一刻我总想起一句话——空谈误国,实干兴业。
年轻人最怕的,不是没梦想,而是用梦想掩盖懒惰。
我曾带过一个年轻同事,业务一般,但他有个习惯:每天晚上写复盘笔记。一天只写三句,记录自己今天做的最糟的事、明天要改的事、明天一定要做的一件事。半年后,他的业绩翻倍。那是我见过最稳的进步曲线。
这也许就是成长最真实的样子——不是光鲜的飞跃,而是安静的重复。
我们这一代人,被互联网养成了“短跑型思维”。想快、想酷、想被看见。可真正的高手,都是“长跑型动物”。他们不靠刺激靠系统,不靠灵感靠积累。
我记得在总部开一个创收项目时,我们团队做了半年。那半年没什么轰动场面,只有上千份访谈、上百次方案改稿、无数次电话会议。最后项目成功,领导表扬我们“执行力强”。但我心里清楚,那不是天才的光,而是蚂蚁的力。
年轻时,我们总想飞得高。可飞行的前提,是你要有翅膀,而不是想象。
你要明白,一个人能被托举的前提,是他足够扎实。
我喜欢一句老话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它不是古板的劝告,而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。
有志者,不一定成功;但做事者,必然成长。
如果你此刻正焦虑、迷茫,不知道该干什么,那就去做眼前的事,哪怕只是把Excel表格做干净一点,把汇报写通顺一点。那不是小事,那是训练。
真正的命运转折,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里。
这个世界从不亏待有执行力的人。
愿你在怀抱鸿鹄之志的同时,也能练出一双肯做事的手。因为理想再远,也得靠双手抵达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