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作,是灵魂在主笔:我的三点写作心得
2025-11-03

凌晨两点,窗外的灯光还没灭。我盯着屏幕上的那行字,删掉,又打上,反复二十遍,还是觉得不对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写作不是在和文字较劲,而是在和自己较劲。是灵魂在主笔。

很多人以为,写作是天赋,是灵感,是那些“被神眷顾的人”才能做的事。可真相恰好相反。写作,是一个普通人,一次次把自己剖开,又缝合的过程。每个句子背后,都藏着一次与自己和解的努力。

我第一次认真坐下来写东西,是2019年的一个夏夜。那天,我被一件小事气到,满腔的委屈无处安放。于是我打开电脑,敲下第一句话:“我想,我该写点什么。”那一刻,脑子里好像有根线被接通了,很多沉默的情绪开始流动。我写了三个小时,没喝水,也没听歌。写完后,我盯着屏幕发呆,突然哭了。不是因为文字有多好,而是因为,我终于敢面对自己了。

写作,是一种对内心混沌的清算。

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雾气,装着懊悔、羞耻、嫉妒、恐惧,还有那些从未说出口的念头。平时,我们靠忙碌、靠娱乐、靠社交,把这团雾压下去。但写作不同。它逼你停下来,逼你正视那片混沌,逼你把模糊的感受掰开揉碎,用语言重新塑形。

有段时间,我常常对自己失望。对拖延失望,对懒散失望,对想太多做太少失望。我试图看书、健身、听课,可都没什么用。直到开始日更。那种持续写作的训练,就像用针一点点去扎混乱的气泡,让它破裂、消散。

有人问我:“写作能治愈人吗?”我想,它不是治愈,它是照亮。就像夜里点灯,你看清了屋子的乱,才有勇气去收拾。

在写作的前半年,我几乎每天都想放弃。有时候一句话写不顺,我就对着屏幕发呆。那种感觉很折磨。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天赋,是不是写得太烂。可奇怪的是,第二天我又坐回去写。那种“反复失败但又继续”的过程,让我发现: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写作的能力。

我在那时候做了一个小实验。每天规定自己写三百字,不管内容好坏,都必须发出去。那二十一天,我的生活被彻底重塑。以前我习惯把事拖到明天,那时我开始学会“今日事今日毕”。起初我觉得痛苦,后来反而上瘾。那种“写完一篇,世界就清了一点”的感觉,让人舍不得停。

写作,不只是文字的事,它是一种心智训练。

我以前有严重的拖延症。写作逼我面对这个毛病。你不能等“状态好”才写,因为状态永远不会好。你只能在混乱里动手。那种强迫自己行动的过程,就是治愈拖延的开始。后来我才明白,所谓拖延,本质是逃避不确定。写作让我习惯不确定。每次落笔时,我也不知道句子会走到哪里,但写下去,它就慢慢清晰。

还有多愁善感。曾经,我是一个动不动就被小事刺痛的人。一句话,一首歌,都能让我难过半天。但写作让我学会了疏离——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距离感。你开始能观察自己的情绪,而不是被它淹没。你开始能在痛苦中提取意义,而不是只剩抱怨。

那天,我写完一篇文章,一个朋友留言:“看你的文字,感受不到你多愁善感。”我笑了。这句话,是我收到过最温柔的夸奖。因为它意味着,我终于不再被情绪操控,而是能用它创造。

写作,让我学会了“安静地热烈”。

这种安静,不是沉默,而是一种专注。写作时,你必须和世界断开,只有你和语言在呼吸。那种感觉很神圣。你像一个潜水员,潜入心底最黑暗的地方,带上来一点光。

我有个朋友是医生,他说写作对他而言,是一种精神逃生。他每天面对病人、手术、死亡,情绪积压得像石头。后来他开始写病例随笔,把那些无处安放的悲伤写出来。他说,那是他保持理智的唯一方式。

我懂那种感觉。写作让人不疯。它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,保留一点秩序。

有时候,我觉得写作像修行。你要一遍遍打磨语言,就像打磨心。每一个字,都藏着你的执念。有人说,写作是一种自我暴露。我更愿意说,它是一种自我净化。

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害怕评价,而不敢公开写作。他们说:“我怕写不好,怕被笑。”我也怕过。但后来我明白,不写才是最大的遗憾。你不是写给别人看的,是写给自己看的。写作的意义,不在于谁读懂,而在于你终于敢表达。

我曾经有一次失败的尝试。那天,我准备写一篇关于“成长焦虑”的文章。写到一半,觉得太俗、太空,于是全删掉。那晚我躺在床上,心里不甘。第二天早上,我重新打开文档,从一句简单的话开始:“我其实并不讨厌焦虑,它让我保持清醒。”就这样,文章慢慢长出来,成了我那个月阅读量最高的一篇。那次我学到一个教训:不要害怕重来。返工不是浪费,而是成熟的标志。

写作教会人的,不是技巧,而是面对。面对失败,面对不确定,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
有一段时间,我特别喜欢《罗小黑战记》里的那句话: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灵质空间。”我后来想,这不就是写作吗?写作,就是在自己的灵质空间里,做那个神。你可以创造世界,塑造人物,重建情绪。你在文字里无所不能,却又在现实中谦卑如尘。

我有个习惯,每写完一篇文章,就去散步。走路时,我会让脑子发呆。那种空白感很重要,它让文字重新沉到身体里。写作的真意,从来不在写,而在生活。没有被生活撞击的人,写不出有力的字。

后来我开始刻意训练观察力。比如走在街上,我会记下一个小贩的口头禅,一位老人手里拎的塑料袋,一只狗在雨里打颤的姿势。这些琐碎的细节,就是写作的土壤。它们看似平凡,却能在某个瞬间成为金子。

我还学会了一个小技巧:每天记录一句“今天最打动我的话”。可能是一段对话,也可能是一句话。比如那天,我听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:“我不怕堵车,怕没活干。”那句话让我愣了几秒。后来它成了我一篇文章的开头。写作的魔力就在这里——生活的一句普通话,经过提炼,就能变成共鸣。

很多人说,写作是孤独的。我承认。但那种孤独,是有温度的。你一个人对着屏幕,却感觉背后有千万人在倾听。你写下自己的故事,也在代替别人说话。每一篇真诚的文字,都是一种连接。

我一直记得,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写小说和跑马拉松一样,需要耐力。”我想补一句:也需要信仰。写作不是为了发表,也不是为了掌声,而是为了守住那点内在的火。

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:写作的尽头是什么?也许没有尽头。它更像是一条不断更新的河流。每一次动笔,都是一次再出发。你以为写完一篇就结束了,其实那只是另一场探索的开始。

写作改变了我。它让我更有耐心,更能倾听,更愿意理解别人。它让我看到,人心的复杂和温柔可以共存。它让我学会,不急着评价,不急着总结,而是先去感受。

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开始写,我想说:写吧。从一段对话、一件小事、一句不吐不快的感受开始。别管好不好,先写出来。就像呼吸,不完美也要继续。

写作的路上,没有谁是天生的赢家。只有愿意一遍遍推敲的人,才能慢慢靠近自己。

写作,是灵魂在主笔。它教你思考,教你坚持,教你温柔,也教你勇敢。它让你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之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