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7岁年入千万的李佳琦上热搜:以为钱很好赚,是年轻人的最大错觉
2025-11-03

凌晨三点,北京西二环。风掠过路口的红绿灯,灯影在地面上晃成碎片。一辆网约车停下,一个年轻人拖着电脑包下车,走得有点踉跄。他刚加完班,掏出手机,刷到热搜第一:#李佳琦 敬业#。评论区一片沸腾,有人感叹赚钱太快,有人羡慕他年入千万的能力,也有人说:“时代选中了他。” 他盯着屏幕发了几秒呆,心里忽然升起一句话——“原来钱这么好赚啊。” 但那一刻他还不知道,这正是最大的错觉。

错觉,总是发生在光太亮的地方。

李佳琦的光太亮了。直播间灯火通明,屏幕里的他笑得明艳,手指翻飞,一句“买它!”就能让数十万订单冲进后台。后台数据的跳动像一场燃烧的烟火,让无数年轻人看得热血又失真。可是烟火有多耀眼,背后就有多少灰。

公开资料显示,李佳琦一年直播超过三百八十场,单场平均时长超过三小时,峰值达六小时。支气管炎、喉咙发炎、嗓音嘶哑,是他的常态。2017年他试色380支口红,嘴唇撕裂出血,被粉丝称作“铁唇哥”。那之后他几乎不吃辣、不喝酒,只能靠唇膏一支接一支地续命。可是每次开播前,他依然会笑着对镜头说:“宝贝们,今天也要元气满满。”

这不是轻松,这是代价。

很多人把李佳琦的成功归结为“赶上风口”。的确,2016年直播电商起势,2017年短视频爆发,2018年移动支付普及,他踩中了所有节点。但那只是背景。真正让他爆红的,不是风口,而是他能比别人更早、也更久地留在风里。

2011年他还在南昌大学学舞蹈,大三时去欧莱雅专柜兼职。别人嫌累,他主动加班。别人只会推销,他琢磨产品结构、肤质搭配。那几年他每天站十几个小时,一遍遍帮顾客试妆,磨出一身本事。后来转做直播,他能凭肉眼分辨一百种口红色差,三秒内报出色号。六年的柜台经验、三年的直播试炼,把他的“风口运气”磨成了一种稳定的力量。

美ONE的创始人曾回忆,选李佳琦时,并不是因为他表现最好,而是因为他“信”。那年欧莱雅推出“BA网红化”计划,200多名柜哥柜姐里,只要7人入选。三个月后,只有李佳琦留下。别人怕不稳定,他说:“我赌一把。” 他没靠“玄学”,靠的是愿意在不确定中死磕。

从那之后,他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。直播间的光亮背后,是一个人对抗身体极限的暗影。
有一次,他高烧到39度,仍坚持上播。身边助理劝他:“要不今天停一晚?”他摇头:“停了就掉流量。”那晚他硬撑四个小时,下播后直接去医院打点滴。医生叹气说:“你这是拿命换钱。”他笑了笑:“那就换吧。”

赚钱,从来不是风轻云淡的事。

2019年6月,淘宝618预售开启。李佳琦一场直播卖出5000单资生堂红妍精华,3分钟600万销售额。镜头外,团队的商务们在后台连续工作48小时,只为谈下那一个“全网最低价”的合同。谈判桌上,品牌方报价一度僵持,李佳琦亲自打电话过去:“我想让我的粉丝买得起,不要砍我这单。”电话那头沉默了十几秒,最终松口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轻松赚钱”?一个品牌一场预售,背后是几十人几天几夜的博弈。

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:李佳琦只是那300人团队的“脸”。美ONE有完整的运营系统——选品、商务、法务、内容、剪辑、投放,每天为直播准备几十款产品。每一次“OMG”背后,都有一个Excel表记录上百个SKU、折扣、供应链节点。数据和算法比热情更冷静,李佳琦不过是那台巨大机器的发声口。

但他从不否认自己是“机器的一部分”。

一次采访里,记者问他:“你累不累?”
他笑,说:“累啊,但这是我的工作。”
“有没有觉得亏?”
“不会。别人流汗赚钱,我流喉咙赚。”

他没有把自己浪漫化。他清楚地知道,流量世界的光是计时收费的。

而与此同时,外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这种“表面的轻松”吸引。打开社交平台,各种标题扑面而来——“三个月做主播月入十万”“辞职做短视频实现财务自由”。短视频培训班、直播带货课程如雨后春笋,仿佛复制李佳琦只要按下录制键就能成功。可数据告诉我们真相。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的报告,中国注册主播数量已突破2100万,其中月入过万者不足2%。也就是说,98%的人在镜头前挣扎,连房租都难。

以为钱很好赚,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幻觉。

幻觉的根源,在于“结果被放大,过程被隐身”。李佳琦的成功被切割成15秒的“高光”,而他失眠、复盘、发炎的夜晚,被滤镜盖住。年轻人看到的,是“红利”;他经历的,是“血利”。

2018年他搬到上海,最初三个月住在十几平米的出租屋。每天早上九点开选品会,下午试产品,晚上直播。那时候助理和他共用一个饭盒,一天只吃两顿。有人说他疯了,他笑笑说:“我不是疯,我是赌命。”那年年底,他终于拿到第一笔大单,税后二十万。看起来风光,但那是他连续三百天几乎没合眼的结果。

你看到他年入千万,却没看到那千万里有多少是透支来的。

这几年他也在调整。他开始限制直播时长,推掉部分商务合作。他对团队说:“要可持续。”有人担心掉粉,他说:“掉就掉吧,命没了就真完了。” 可即便如此,他依然无法彻底慢下来。一次感冒失声,他临时换成文字播报。粉丝留言:“李佳琦也会生病啊。” 他回了一句:“我也是人。” 那一刻,评论区安静了很久。

他是机器,却也是人。

可外界的节奏不允许人太“人”。电商平台每天六万场直播,流量排名实时变化。哪怕休息一天,次日就可能被挤出推荐页。主播之间的竞争,远比镜头前的笑更锋利。有人说这是“内卷”,但李佳琦从未抱怨。他只是反复说:“我不怕卷,我怕停。”

停下意味着被遗忘。

于是他不停地播、不停地笑、不停地喊。
喊“买它”的时候,他也在对自己喊——“挺住”。

外界看的是销量曲线,他看的是自己还能坚持多久。

如果说李佳琦的故事有意义,那就在于它揭开了一个更深的问题:这个时代的年轻人,到底被什么绑架了?

表面是“赚钱”,实则是“焦虑”。

社会学家乌尔里希·贝克在《风险社会》中写过:“现代社会的个人,不再害怕贫穷,而是害怕落后。” 在一个“流量即地位”的时代,慢等于错过,普通等于失败。于是我们拼命追求“快钱”“捷径”,以为财富是一种速度,而不是结果。

但时间总会要回它的利息。

那些“看起来轻松赚快钱”的行业,最终都以淘汰告终。2018年的短视频淘金潮、2020年的微商风口、2022年的NFT热浪,浪头一个接一个,却都留下遍地散沙。唯一能留下来的,是那些在浪头下打地基的人。李佳琦恰好就是那种人。

他不是站在风口的“幸运儿”,而是提早十年准备的“守风人”。

2019年一次直播,他说过一句没被广泛传播的话:“我不希望我的粉丝觉得赚钱容易,我希望他们看到努力。” 这句话没上热搜,因为它不够刺激。可那才是他的底色。

他靠喉咙赚到的每一分钱,都在提醒我们——财富从来不是奖励,而是代价的回声。

也许,我们都该试着做一个小实验:
关掉短视频App,拿一张纸写下自己真正愿意花三年磨的事。三分钟后,你会发现,大多数“想做”的事,其实撑不过三天。那才是距离成功的最大鸿沟。

我也做过类似的实验。那年我决定每天早起一小时写作,坚持十天就崩溃。后来我改成每天写200字,三个月后习惯养成,文章也开始成型。后来我才明白,真正的财富不是“赚”,而是“养”。养心性、养定力、养一件事能慢慢做下去的勇气。

李佳琦的故事,本质上不是一个“暴富神话”,而是一堂“代价教育”。他用九年时间验证了一个古老的规律:任何被放大的成功,都有被隐藏的疼痛。

这时代确实给了普通人崛起的机会,但它从不奖赏懒惰。李佳琦之所以值得尊敬,不是因为他赚得多,而是因为他一直清醒——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也知道自己在付出什么。

所以,当我们羡慕他的收入时,也别忘了,他也曾在凌晨三点打雾化、凌晨四点卸妆哭泣;当我们幻想“年入千万”时,也要问自己一句:我准备好了付出那样的代价吗?

也许真正成熟的标志,不是去追逐李佳琦的速度,而是理解他的疼痛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