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当“42岁升正教授”遇上“送编制”:一场被误解的对话与人类沟通的盲点
2025-11-04

知乎辩论:

🌐 知乎问题背景

问题:

互联网已经将绝大部分信息差抹除了,知识已经随处可以获得,为何大部分人依旧无法获得大幅突破?

💬 对话整理(McAnn 与泥人主线)

McAnn(江西,06-14)

首先,绝大数人在第一步“在 z-lib 上下载”就卡住了 😂

茶树菇老鸭(江苏,06-17) 回复 McAnn:

卡住的原因是他们不喜欢读书,不喜欢学习。
如果说学会 z-lib 下载能送公务员编制,你猜会怎么样?

McAnn(江西,06-17) 回复 茶树菇老鸭:

别吧,动辄扣“不读书”的帽子,那我只能说你 nb……
我导师 42 岁升正教授,招我之前从来没人告诉他怎么科学上网。
所以他也不喜欢读书咯✓

泥人(黑龙江,08-01) 回复 McAnn:

教授们确实可能不喜欢读书,他们只是学习那部分对职业生涯有价值的内容。
尤其一些老教授“懂的都懂”,很难想象一个懂科学上网、爱读书的人不会用 z-lib 搜索资源。

你用“多少岁晋升什么职位”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,
这是一种长期处于权威语境生活的下意识行为,
而和楼上所谓的“送编制”正好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。😂

McAnn(江西,08-01) 回复 泥人:

神人……那我做两个 remark:

  1. 我上面说“他也不喜欢读书咯”不准确,应该是“他也不喜欢读书、不喜欢学习咯”;

  2. 我说“我导师 42 岁升正教授”是想表达他年轻有为,和公务员编制没关系。

(三级教授没帽子,本身也不配拿公务员编制)

我请问阁下现在又作何语?

McAnn(江西,08-01) 补充回复 泥人:

我再解释一下,之所以说你“神人”,是因为完全没明白你的逻辑是什么……

在下反应慢,如果可以的话,你能不能一步步讲明白些?

到底是在说“教授们是否喜欢读书”,还是想说“会科学上网 + 喜欢读书 → 会用 z-lib”?

以及“我用多少岁晋升什么职位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”这句话和上半段之间有什么联系?

泥人(黑龙江,08-03) 回复 McAnn:

别的内容就留待后人评说吧,解释一下部分内容。

你直接用“42 岁升正教授”来回应(且理所当然地回应)“一个人喜不喜欢读书”的问题,
所体现出的现状和楼上“送公务员编制论”是异曲同工的。

我们讨论的都是“读书”而非“学习”,因为泥瓦匠在工作中也可以学习,但大概率不会看书。

再一个,我之前说话也不严谨:不用 z-lib 的确难以想象,
但也可以通过大量购入纸质书的方式读书,只不过太没性价比了。

一个理工科教授,哪怕是博士、研究生,不会科学上网,确实难以想象。
这是我最后要说的话了。

有男不玩麻辣仙人(重庆,08-29) 回复 泥人:

😂 有没有一种可能,高校有图书馆?
教工可以用经费去买书?

🧩 对话关系结构(简表)

层级发言人时间回复对象核心内容
1McAnn06-14提到“在 z-lib 下载”门槛
2茶树菇老鸭06-17McAnn指出“他们不喜欢读书”
3McAnn06-17茶树菇老鸭举导师例子(42 岁升正教授)
4泥人08-01McAnn指出此例“权威语境下的反射”并提出“有趣的互文”
5McAnn08-01泥人质疑逻辑,解释动机
6泥人08-03McAnn深入说明“权威语境”逻辑与读书问题
7有男不玩麻辣仙人08-29泥人轻松补充“教授可通过图书馆购书”

🧠 小结

这段讨论表面上是“教授是否读书”“如何获取资源”,实质上暴露了三种典型沟通姿态:

  1. 事实辩护型(McAnn):用事实例子证明立场;

  2. 语境批判型(泥人):从社会结构与话语层面反思语言逻辑;

  3. 旁观补充型(麻辣仙人):轻松介入,以常识缓和冲突。

最终形成了一场典型的“错位对话”:
各自逻辑自洽,却因语境不同而互不理解。


🪞导语

两个人都在认真说理,却越聊越错位;都在解释,却越解释越无法互相理解。这并非谁逻辑差,而是人类沟通中的一个普遍陷阱——我们以为在讨论同一个问题,其实各自在回应不同的语境。本文借一段知乎关于“教授是否喜欢读书”的争论,解析这种“互相理解却又深陷误解”的人类语言现象。

一、争论的表层:逻辑上的错位

起点看似简单——有人提到导师“42岁升正教授”,用来回应“教授喜欢不喜欢读书”的问题。泥人随即指出,这样的回应“没有价值”,并批评其“是权威语境下的下意识行为”。

双方逻辑表面上对立:

  • McAnn 的出发点:用“晋升速度”说明导师优秀,因此“他不喜欢读书”并非贬义;是事实陈述+辩护。

  • 泥人的出发点:认为“晋升职称”作为论据属于权力逻辑,不是真正讨论“读书习惯”,因此失去了讨论的原题焦点。

换句话说——
一个在谈“个体事实”;
另一个在谈“社会语境”。

他们都讲得没错,只是回答的问题根本不是同一个。

二、语境的错位:权威与个体的隐形框架

1. 权威语境的惯性

当 McAnn 说“42岁升正教授”时,他调动的是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“成功指标”。在这种语境下,“职位晋升”被默认等同于“能力强”“学识深”,甚至“人格值得尊重”。
——这是一种权威式叙事,植根于社会评价体系。

2. 泥人的敏感点

泥人意识到这一点,于是指出:“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权威语境的反射。”
他试图把对话从“权威逻辑”拉回“阅读与思考的习惯”层面,强调**“读书”与“升官”之间没有逻辑必然性**。
然而,他的指出又被 McAnn 视为“逻辑跳跃”甚至“误解”,于是产生了反击。

——于是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对话悖论:

甲认为乙没有理解“事实”;乙认为甲没有意识到“语境”。

双方都没错,但他们身处不同的意义系统。

三、心理机制:为什么人类很难“听懂对方”

1. 语言背后的“参照框”不同

心理学上称之为 frame difference(框架差异)
每个人理解一句话时,都会自动调用内在参照体系:

  • 对 McAnn 来说,“晋升”意味着“努力与成果”;

  • 对泥人来说,“晋升”意味着“体制评价与权威逻辑”。
    两人用同一个词语,却指向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象征。

2. 认知心理学的解释

根据 皮亚杰的“同化与顺应”理论,个体在理解外界信息时,会试图把对方话语“同化”进自己的认知结构。

  • McAnn 听到批评,自动进入“为导师辩护”模式;

  • 泥人听到“升职”词汇,自动进入“批判权威叙事”模式。

双方都在用自己最熟悉的理解路径去解释对方,于是越解释越错位。

3. 情绪性认同的干扰

语言从来不是纯理性的。
当对方否定我们的表达方式,人会本能地把那种否定理解为对自我立场或价值的否定
McAnn 的防御、泥人的讽刺,其实都不是针对对方,而是为了维护自己所处的认知位置的“安全感”。

四、语言现象:一场“有趣的互文”

泥人那句“这和送编制论形成了有趣的互文”,其实是一种语言洞察
他指出——无论是“42岁升正教授”还是“送公务员编制”,都代表一种社会想象:

以权力体系为价值坐标。

这并非在嘲讽对方,而是在揭示一个宏观现象:
我们的语言无意间重复着体制逻辑,即使我们以为自己在反思。

这种“互文性”让讨论从个体错位,跃升到文化层面:

我们能否真正跳出那种“谁地位高、谁更对”的叙事框架?
当我们说理时,我们是在表达思想,还是在延续权威?

五、沟通的哲学:人类理解的鸿沟

1. 语言是桥,也是墙

哲学家伽达默尔在《真理与方法》中说过:“理解不是再现,而是融合。”
理解的前提不是“逻辑说服”,而是愿意进入对方的语境
泥人与 McAnn 的对话之所以陷入“互不理解”,正是因为双方都在各自的语境中保持逻辑一致,却缺乏语境的“融合”。

2. 网络时代的“共识危机”

互联网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表达,却削弱了理解的耐心。
我们追求“赢得讨论”,却不再追求“共享意义”。
于是,看似信息更丰富的时代,却成了误解更密集的时代

六、结语:理解不是反驳,而是进入

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知乎争论,其实是互联网时代无数沟通断裂的缩影。
人们并非愚蠢,而是被不同的文化语境、经验背景、表达逻辑所分隔。
要跨越这种鸿沟,不是用更强的逻辑去压制对方,而是要问自己:

“我听懂他所处的语境了吗?”
“他表达的意义,是否等于我理解的意义?”

真正的沟通,不是赢,而是理解。
而理解,往往从放下自己的框架开始。

🔖推荐阅读与思考延伸

  • 汉斯-伽达默尔:《真理与方法》——理解即融合的哲学根基

  • 保罗·瓦茨拉维克:《人类沟通的逻辑》——关于“误解如何产生”的经典

  • 罗兰·巴特:《神话学》——语言如何承载社会意识形态

  • 丹尼尔·卡尼曼:《思考,快与慢》——认知偏差与理解错位的心理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