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81岁《西游记》编剧去世:看不懂师徒四人,不足以谈人生
2025-11-04

凌晨三点,老电视机的荧光屏还亮着。屋子里只剩下《云宫迅音》的旋律在回荡,像是从远处飘来的旧梦。沙发上坐着的人是我父亲,七十多岁,头发花白。那天我问他:“爸,你又在看《西游记》?”他没抬头,只轻轻说:“每次看到他们取经,就觉得,还能再往前走一点。”
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——这部剧陪了几代人,不只是因为打怪的热闹,更因为它藏着人生的底色。

2019年,编剧邹忆青去世,享年81岁。新闻只有短短几行,却引起无数人转发。有人留言:“他走了,可我的童年还在。”

的确,1986年的《西游记》拍了六年,用一台摄像机、一个摄影师、一个不到三十人的剧组,拍出了89.4%的收视率、4000多次重播、9.5的豆瓣评分。导演杨洁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:“那时候穷得要命,却没人敢马虎。”

这句话后来成了整个剧组的注脚。

他们用最简陋的条件,拍出了最深的精神。

而我们这些后来的人,才慢慢看懂:那不是一部神话剧,是一面人生镜子。

悟空、唐僧、八戒、沙僧——不是四个角色,是我们的一生四种形态。

悟空代表热血与抗争。唐僧代表信念与目标。沙僧代表沉默与担当。八戒代表知足与欢喜。

看不懂他们,就看不懂自己的人生。

小时候,我们喜欢悟空。长大后,慢慢理解唐僧。再往后,会越来越像沙僧。到最后,才学会做一个像八戒那样快乐的人。

悟空的故事,是每一个“想改变命运”的年轻人最初的模样。

他从花果山一块石头蹦出来,没背景、没资源,全靠自己一腔热血硬闯世界。他去学艺,拜师、受训、被排挤,一次次被打压,却从没认命。他敢跟天斗、跟地斗、跟命运斗。他不怕麻烦,也不怕惹事。

那是青春该有的姿态。

1986年剧组拍《大闹天宫》时,扮演悟空的六小龄童因为吊威亚摔伤,脚踝肿得像馒头。导演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猴子不疼。”那一幕拍完,他疼得昏过去。后来他回忆说:“悟空要斗天,我要斗疼。”

人这一生,总得有一段这样的拼命。哪怕没人看见,也要拼到无怨无悔。

悟空打碎了天宫,却逃不过五指山。那座山,是权力、是秩序、也是人生。年轻时我们都想翻天,可生活总会教你:再硬的铁,也要学会弯。

但悟空没有消失。他只是学会了在约束中继续燃烧。

这正是成长的真相。

人不能永远当齐天大圣,但可以一直做一个不灭的孙悟空。

唐僧,是另一种勇敢。

他没有武功,没有神通,只有一颗“走到底”的心。

那条从东土大唐到西天的路,四万五千里,十四年。九九八十一难,步步都是真实的艰辛。妖怪要吃他,恶人要骗他,连徒弟都嫌他啰嗦。可他从不回头。

当年拍戏的马德华(猪八戒)曾说,导演杨洁最像唐僧。拍摄最困难那年,剧组被迫暂停,资金断了,她卖了自己的金项链、抵押房子,只为让《西游记》继续拍下去。

她说:“我不想孩子们的假期没有《西游记》看。”

那种执念,就是唐僧的精神。

人生很多时候,不是看谁跑得快,而是看谁不掉队。

唐僧的“唠叨”,其实是提醒自己别忘了初衷。

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为什么出发。年轻时说要改变世界,后来被KPI改变;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,后来变成了“做让自己活下来的事”。

唐僧的每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都是在告诉自己:忍一忍,再走一步。

沙僧,是成年后的我们。

他不吵不闹,不争功劳。每次妖怪来,都是他提着行李、背着担子、默默走在最后。

他不如悟空光鲜,不如八戒可爱,不如唐僧有信念,但没有他,取经走不到终点。

他是那种不会被镜头关注,却让世界运转的人。

现实生活里,大多数人都是沙僧。每天上班、通勤、照顾家人,不出彩、不轰烈,却让生活稳稳地运行。

社会学家理查德·塞内特在《匠人精神》中写道:“真正的成熟,是能在平凡的重复中找到意义。”

沙僧没有光环,但有恒心。

那种“该扛的就扛”的姿态,撑起了无数人的人生。

取经路上,唐僧几次被妖怪抓走,悟空走了,八戒抱怨,只有沙僧一句话:“师父还在,我们得去救。”

这世界,就是靠这样一句话撑着的。

而八戒呢?

小时候笑他贪吃、懒惰、好色。长大后才懂,他是最通透的那一个。

他不强求成功,不苛求完美。吃得下亏,看得开人情,活得自在。

八戒不是没理想,他只是懂得权衡。

他爱美人也爱美食,会抱怨也会原谅。别人取经是为了成佛,他取经是为了回高老庄。

那种不勉强自己、不较劲命运的心态,是一场修行。

心理学研究者丹尼尔·吉尔伯特在哈佛幸福课上说过:“幸福不是拥有一切,而是对不完美的接纳。”

八戒是取经路上唯一真正“活明白”的人。

他笑着走,累了就睡,饿了就吃。

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太用力了。对自己苛刻,对世界焦虑。想做悟空,却被生活逼成沙僧,忘了八戒那份天真。

其实幸福这件事,从来不是靠拼命得来的。

你看,悟空成了斗战胜佛,唐僧成了旃檀功德佛,沙僧成了金身罗汉,八戒呢?他留在天蓬元帅的岗位上——继续快快乐乐地吃喝。

他没登顶,却活得最久。

人活一辈子,拼,是为了有不拼的资格。

而懂得放下,才是真正的成长。

邹忆青在一次采访里说过:“悟空的自由,唐僧的信念,八戒的乐观,沙僧的坚守,合起来,才是一个完整的人。”

这句话太准了。

人生其实是一场“西游”。每个人都在取自己的经。

年轻时,我们是悟空,心比天高;
中年时,我们变成唐僧,凡事小心;
后来成了沙僧,肩上全是责任;
最后,学着像八戒那样笑一笑。

成长的尽头,不是变强,而是和解。

2016年,《西游记》作曲许镜清办了一场音乐会。那天他84岁,头发花白。台上响起《敢问路在何方》,他激动得眼眶发红。有人问他:“老师,您一生就写了这一部音乐,值得吗?”

他笑着说:“够了,这就是我的真经。”

这一句话,台下掌声经久不息。

人生的真经是什么?

是悟空的无畏,是唐僧的坚持,是沙僧的沉默,是八戒的快乐。

你走过的路,吃过的苦,失去的人,承受的难,最后都会变成你的一部分。

就像那首歌唱的:
“敢问路在何方?路在脚下。”

取经没有捷径,人生也一样。

但愿我们在取经的路上,不忘勇气,不失方向,学会忍耐,也学会微笑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