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后进入职场时,65%的工作已消失:时代抛弃你时,早就打好了招呼
2025-11-04
凌晨三点的机场候机厅,灯光亮得刺眼。广播里循环播放着航班延误的消息,一个年轻人靠在座椅上,耳机里传来低沉的电子音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这一代年轻人,已经彻底活在“人机共处”的时代了。售票员的声音是合成的,登机提醒是AI生成的,就连航班调度的决策,也有算法参与。唯一还像“人”的,大概就是那个年轻人手里那杯冷掉的拿铁。
很多年前,张泉灵说过那句后来被反复引用的话——“时代抛弃你时,连一声招呼都不打。”当时我觉得那是一种危言耸听,可如今再听,却像是有人在耳边轻轻提醒:其实,时代早就打过招呼,只是我们没听懂。
几天前的出差,我亲眼看见一个酒店机器人给客人送餐。它有一个温柔的名字,Amy,会自己乘电梯、避开行人、说“您好,请慢用”。我起了点恶作剧的心,想拦它的路,它停顿了一下,绕开我继续前行。那一刻我忽然有点恍惚,机器已经学会礼貌,而人类还在发呆。
领英发布的《未来职场研究》报告显示,到2035年,也就是今天的00后大规模进入职场的那一年,现有岗位中65%将被AI取代。这个数字看上去像一个抽象的未来预测,但细想之下,却是每一个正在加班、正在投简历、正在焦虑的人,都无法逃避的现实。
行政、财务、审计、人力这些岗位,正在静悄悄地消失。早在2018年,AI对招聘市场的影响就已显现——行政岗位需求下降73%,财务下降69%,采购贸易下降68%,人力资源下降60%。这些数字背后的,是无数个坐在办公桌前的普通人,他们也许并不知道,自己正在被算法缓缓取代。
几年前德勤推出的财务机器人“小勤人”,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原本需要几十分钟的工作,还能全年无休。而在医学领域,IBM的“Waston”用17秒就能读完3469本医学专著,分析69种治疗方案。那场著名的“BioMind天医智”对人类医生的挑战赛,AI以87%的准确率战胜了全球专家团队。没有加班,没有情绪,只有冷静高效的计算。
当机器开始替我们工作,我们还能做什么?
这并不是一场“取代”,而是一场“重构”。那些被取代的,并非职业,而是职业中的“可被复制”部分。真正的竞争,不在岗位,而在人性。
我认识一位内容编辑,三年前她被公司裁掉,因为AI能在一秒钟写出两万条文案。那时候她崩溃到想换行,但又舍不得。她开始每天观察AI写的文案,分析它的节奏、逻辑、错别字。后来她发现一个漏洞:AI不会揣摩情绪。于是她开始专门研究人类情感表达,把用户留言做成情感数据库,用AI的错,反向训练AI。去年,她成了那家公司的AI训练师。她笑着对我说:“原来不是我输给AI,是我没找到该让它干什么。”
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里写的那句:“人类最后的自由,是在任何境况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。”AI可以复制知识,却无法模仿这种选择的意志。
吴京在《流浪地球》中烧掉人工智能硬件的那一幕,其实是人类的隐喻。AI选择逃逸,人类选择燃烧。那种不理性,却充满灵魂的决定,正是人类独有的厚度。
科学家马修·利伯曼在《社交天性》一书中提到,人类大脑最核心的结构,不是理性区域,而是社交区域。换句话说,我们天生就是为了连接而生。AI可以学习逻辑,却学不会爱。
如果你仔细想,会发现未来真正的稀缺,不是技能,而是“心”。创造力、同理心、故事力、娱乐精神——这四种看似“无用”的能力,恰恰是AI最无法模仿的。
创造力,是世界避免陷入“复制与粘贴”的唯一方式。AI可以写诗、画画、写新闻,但它不会感动自己。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,AI只用了25秒写出新闻稿,但一位记者花了三天写完报道,结尾只有一句话:“废墟下,一个女孩抓着我袖子说,她还想回去拿画本。”那句话让我泪目。AI能复述事件,却无法体会那只手的温度。
娱乐精神,是人类让生活有趣的能力。AI能陪你下棋,却不会在你赢时笑出声。未来,娱乐产业将更庞大,而真正能打动人的,不是算法推荐的爽点,而是情绪的共振点。一个短视频导演告诉我,他拒绝完全依赖算法,而是每周做一个“没流量”的实验短片。他说:“AI教我火,观众教我真。”
同理心,是所有人类交往的底色。哈佛医学院早在2021年就将戏剧课程纳入医学教育,要求医学生通过表演练习理解病人的痛苦。因为他们知道,一个冰冷的手术刀,治不好恐惧。AI或许能诊断病因,却无法抚慰病人。那种“我懂你”的共振,才是医生存在的意义。
故事力,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。哈佛面试官曾说,录取的不是分数,而是故事。一个女孩凭借讲述自己在工地帮父亲铺砖的经历拿下哈佛全奖。因为她写到:“我第一次感受到建筑的重量,不在于水泥,而在于父亲手上的茧。”那句话,机器写不出来。人类的未来,从来都是靠故事推动的。赫拉利在《人类简史》里说,人类之所以能统治地球,是因为我们能讲故事。故事让人相信,信念让人行动。
但要拥有这些能力,不只是靠天赋,而是靠主动试错。那位AI训练师告诉我,她每天设一个小实验:用不同情绪写一句文案,看用户反应。她失败过无数次,但每次失败,都让她更懂人。还有一位年轻的产品经理,他每天随机挑一个陌生人聊天,收集一句“情绪关键词”,后来他做的产品,成了公司年度增长最快的应用。
时代的本质,是一场无声的淘汰赛。没有谁能永远站在安全区。
十年前,出租车司机说网约车是“昙花一现”;五年前,摄影师说AI修图不可能取代人眼;去年,程序员说AI写代码只是玩具。如今,AI写诗、写报告、写程序。你笑它笨,它在学你。你说它冷,它在学你暖。它没有疲倦,也没有情绪。唯一能让你赢的,不是速度,而是灵魂。
有人问我:“我们普通人还有希望吗?”有。只要你还在主动学习,还在创造连接,还在思考什么是“人类经验”。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过:“人们总在问未来十年什么会变,其实更重要的是,什么不会变。”
不会变的,是我们对情感的渴望,对意义的追问,对美的追求。AI可以模仿语言,却模仿不了“叹息”;可以生成画面,却生成不了“思念”。真正的稀缺,不是知识,而是感受力。
未来不是AI取代人类,而是AI取代“没有人味的人”。
所以,请你开始练习。今天,就做一个小实验:观察身边一件小事,记录它带给你的情绪,写成一句话,发在朋友圈。不要管有几个人点赞,那是你重新拾回“人”的开始。
时代不会抛弃愿意进化的人。它只是淘汰那些以为不需要进化的人。
AI不是洪水猛兽,它只是照亮了人类的镜子。我们在镜子里看见自己——原来,我们一直以为的安全,其实只是一场幻觉。
别怕变化,变化是世界的常态。不变的,是人类那一点柔软、温情与倔强。
当机器用理性掌控世界,人类就该用情感让世界有光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