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第一批90后,我马上30岁了还一事无成怎么办?
2025-11-04
夜色有点冷,风从窗缝钻进来,吹散了一摞未完成的稿子。屏幕亮着,微信闪了几下,是一个朋友发来的消息:“哥,我快30了,还一事无成,怎么办?”那一瞬间,我愣了几秒。窗外的风更大了,吹得路灯下的落叶翻滚不休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这句话不是他一个人在问,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告白。
那天,我在街边的便利店看见一位小伙,穿着皱巴巴的西装,抱着笔记本电脑,在微波炉前等一份泡面加热。屏幕里正播放着一个励志演讲,讲着“要勇敢追梦”的老套话。他眼神空洞,嘴角微动,似乎在跟着默念。我看着他,就像看见了几年前的自己——那个刚到北京,带着梦想和恐惧、希望与焦虑,一头撞进城市洪流的少年。
那一年,我也以为,只要拼尽全力,总会有回报。可现实是,它不会心疼你。加班、裁员、房租、社保,接踵而来的生活琐碎,让人学会了沉默。我们都以为“30岁”是某种节点,像是关卡通关、旗帜插地。可到头来才发现,30岁不是一个答案,而是一个更深的问号。
有一次,我坐地铁去公司。一个穿工服的大叔靠着车门打盹,手里还攥着一个未喝完的矿泉水瓶。广播里播着“下一站,国贸”,他惊醒,环顾四周,叹了口气,又靠了回去。那一刻我忽然想到,我所谓的“焦虑”在他眼里也许只是矫情。可人类的痛苦从来不比较,谁的夜晚都一样长。
朋友阿哲曾经是我们圈子里最努力的一个。他从小县城出来,工作几年后攒下点钱开了一家奶茶店,租金、装修、宣传,全凭自己。第一年,他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。第二年,疫情来了,商场客流锐减。第三年,房东涨租。第四年,他撑不下去,关门回家。那晚我们喝酒,他笑着说:“我算是完蛋了。”酒过三巡,他突然问我:“你说,我这几年是不是白干了?”我没答,只是看着他笑。他笑得很轻,却像是在咬牙。
后来他去了一个小公司做行政,工资不高,但稳定。有天我去找他,他递给我一杯咖啡,说:“其实挺好,起码不用再害怕明天了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,“只是,有时候夜里醒来,还是觉得亏欠那个拼命的自己。”我懂那种感觉——不是不甘心,而是怕那段热血的岁月被彻底遗忘。
我也有过失败。那是我第一次试着写公众号。凌晨两点,手指还在键盘上颤抖,眼睛干涩到流泪。写完后点发布,第二天阅读量只有12个,其中10个是朋友。我以为没人看,就删了。两天后,一个陌生人留言:“看完哭了,谢谢你。”我又把那篇文章重新发了出来。那天,我第一次明白,表达不是取悦,而是自救。
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说,人真正的成熟,不在于压抑情绪,而在于学会与它共处。焦虑并不可耻,它是成长的副作用。数据显示,中国的平均结婚年龄已推迟到29.4岁,35岁以上的职业转型率比十年前提升了近40%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“赶不上节奏”的人,已经成了大多数。
有个朋友失业三个月,整天窝在出租屋打游戏。后来他突然开始晨跑,每天五公里。问他为啥,他说:“我得先让自己喘过气。”这句话让我记了很久。因为在成年人世界里,很多改变不是靠计划,是靠一口气——撑下去的那口气。
当然,也有反面教材。小严是那种典型“内卷体质”,白天上班,晚上上网课、看财经、刷简历。后来他猝倒在地铁口,医生说是焦虑性失眠导致免疫力崩塌。醒来后他对我说:“我一直以为不努力就会被淘汰,结果是,我把自己淘汰了。”那一刻我沉默了。原来所谓的“拼命三郎”,往往最早坍塌。
但也有人逆风翻盘。去年我在长沙做讲座,遇到一个女孩。她曾在北上广漂了五年,没攒下钱,回老家后开了家独立书店。她说,书店一开始亏损严重,几次想关门。后来她加了咖啡区,办读书会,邀请当地作家做分享,慢慢有了人气。她笑着说:“我不再追赶别人,而是经营自己喜欢的生活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一句话:“真正的成功,不是你爬多高,而是你能不能自在地活。”
成长有时候像一场回旋。你走出去,是为了找到回来的理由。我们这一代人,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焦虑被放大到极致。但焦虑从来不是敌人,它提醒我们——你还在乎。
前阵子我做了个小实验。关掉手机通知,不刷社交平台,只在每天晚上九点写一页日记。刚开始不适应,总想拿手机。第三天,我发现自己写下的句子更清晰,思路也更干净。那一周,我梦见了小时候的自己——那个拿着本子写“将来要当作家”的少年。醒来时我哭了,因为他还在那里,只是我太久没去看他。
当然,并非所有实验都成功。那次我想尝试早起写作,设了五个闹钟,结果每天都被自己“稍微再睡十分钟”打败。后来我才明白,所谓自律不是和睡意作战,而是先接纳自己的惰性,然后温柔地调整。比如,从“早起一小时”改成“比昨天早十分钟”。这就是成长的另一种形式——不再跟别人比,只和自己赛跑。
我常常想起父母。去年春节回家,爸妈的头发又白了些。饭桌上,妈妈问:“你工作忙吗?别太累。”我低头扒饭,喉咙发紧。她不再唠叨“找对象”,只是希望我吃饱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,所谓成长,就是开始理解他们的沉默。
现在回望,二十多岁的焦虑并没有白费。它让我知道,人生不是线性的,不会因为一个节点就被定义。有人25岁结婚生子,有人35岁才找到方向;有人早早稳定,有人还在漂泊。这都没问题。重要的是,你是否仍在路上。
一位经济学家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里写道,未来职场的核心能力不再是单一技能,而是“学习与适应”。这意味着,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重启的信号。就像那位创业失败的朋友,后来成了心理咨询师;那位焦虑失眠的小严,开始写公众号分享健康经验。他们都没“成功”,却都活出了自己。
我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:“当你穿过暴风雨,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。”有些人看似原地踏步,其实是在暗中生长。就像树在冬天不长叶子,是因为根在往下扎。
所以,快30岁了还一事无成,怎么办?
也许答案是:没关系。
没成,也是一种成。
它让你停下来,看清自己。
它让你学会温柔地接纳那些不完美的日子。
它让你明白,生活不是战场,而是修行。
夜深了,楼下便利店的灯还亮着。小伙子端着泡面走出去,嘴角带着一点笑。我忽然觉得,这城市的风也没那么冷了。也许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间里成长,只是节奏不同。焦虑不是病,是心在提醒:别放弃。
我关掉电脑,心里默念:
要向上生长,但别急。
哪怕一点点,也要继续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