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人在职场上越混越好的三个能力标志
2025-11-04

凌晨四点,上海虹桥机场。自动贩卖机闪着光,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正用力搓着脸。他刚从深圳飞回来,航班延误了三个小时,整整一天没合眼。凌晨的广播在重复播放最后一班地铁的终点站名,他的手还在点开微信消息。
老板一句话:“方案怎么还没动静?”
他回了四个字:“马上给您。”
然后拉着行李,直接打车去了公司。
这已经是他本月第三次通宵。
而他身边那个实习生,在朋友圈发了句:“这工作太折磨人了。”
他看见后,叹了口气,删掉了评论。

其实他不是不懂累,只是明白一个真相——在职场,能留下来的,不一定是最聪明的,也不是最拼命的,而是那些能“稳、变、超”的人。
稳得住情绪,变得了方向,超得出预期。
能把这三件事同时做到的人,才是真的在往上生长。

一个人越混越好,看起来是运气,背后都是能力的沉淀。

那天他讲起一个实习生的故事。那孩子能力不差,脑子也快,唯一的问题是太容易“掉线”。情绪不好就交不了稿,恋爱不顺就请假,批评两句就想离职。
一开始大家还理解,毕竟年轻。后来就没人敢给他任务了。因为谁也受不了被一个情绪不稳的人绑架。
他总结了一句:“这孩子不是不会干,而是没学会‘稳’。”

稳定,是高手的第一张底牌。

在公司混久了你就会发现,老板提拔人从来不只看能力。
有的人一两次能做出惊艳成果,却也能一两次把项目砸个稀烂。
有的人做得平平无奇,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面。
职场选拔,往往不是选最亮眼的,而是选最可靠的。

我认识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,叫许延。三年前他做过一次实验:
每天早上八点进公司,不碰手机,第一件事就是复盘前一天的工作。写三句话——昨天做了什么、结果如何、今天改进。
刚开始他也忘、也拖。后来,他坚持了三个月。
那年年底,团队评优,他是唯一一个0失误、0延期的人。
老板评价他:“许延不是天才,但他让我放心。”

后来他笑着说:“稳定这件事,练的不是能力,是习惯。”
他做的这个“三句话复盘法”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可三年了,部门里只有他一个人能坚持。
高手的稳定,不是没情绪,而是能让情绪不乱了节奏。

你再去看世界顶级攀岩运动员Alex Honnold,徒手攀登900多米的酋长岩,脚下是万丈深渊。纪录片《Free Solo》里,他在最危险的一段,心率稳定在每分钟60次。医生说:“他的大脑杏仁核几乎不对恐惧产生反应。”
普通人看到崖壁腿软,他看到的只是“下一步落点”。
稳定,是在混乱中不乱,是在焦虑里不慌。

我试过一个小动作:
每天工作前,花两分钟写一句“我今天的情绪是什么”。
如果发现自己焦虑,就不做决策;如果烦躁,就先喝水走两步。
连续七天后,我发现效率反而更高了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情绪命名效应”:当你能准确说出情绪,情绪就失去了对你的控制力。
这就是稳定力最朴素的训练方式——让情绪听你的。

但仅仅稳定,还不够。
稳定的人能把事做好,但不一定能走得远。
职场是流动的河,环境在变、规则在变、市场也在变。
你不变,就会被冲走。

几年前,一个我很佩服的同事去了阿里。
他原来在一家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,业务通透,团队仰慕。
去了阿里半年,他回来了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他说自己不适应。
在创业公司,你一句话能拍板;在阿里,流程、协调、评审,一层套一层。
他适应不了新的节奏。
而那些留下来的,都有一种能力: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。

这就是第二种能力——适应力。

适应力不是忍,而是换脑子。
市场在变,高手不只是“接受变化”,而是能“利用变化”。

2011年,美团做团购大战,行业内都靠“过期不退”赚隐形利润,王兴偏偏反着来,推“过期未消费包退”。
当时被同行笑疯,说他是“赔本赚吆喝”。
结果几年后,美团凭这点信任赢下了千团大战。
王兴后来总结:“如果要革命,我希望自己革自己的命。”
这句话看似霸气,其实讲的是适应力的本质——谁先敢否定自己,谁就能活得久。

华为也一样。
2019年被制裁那年,芯片断供。
外界以为他们要倒下了,结果他们拿出了备胎——海思芯片。
任正非早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,他说:“世界的本质是灰度,唯一确定的,是变化本身。”
这也是一种超强的适应力——提前接受不确定。

我有个朋友在金融行业工作,去年AI浪潮起来,她怕被淘汰。
于是每天早上学Prompt,晚上学Python。
半年后,公司组建了AI研究小组,她成了第一个加入的人。
她说:“不是我走运,而是我在变化到来前准备好了。”
普通人怕变,高手盼变。
普通人躲避不确定,高手创造确定。

适应力其实可以练。
我试过一个“倒序计划法”:
当环境变化时,不急着抓新机会,而是先想——如果半年后我要达成一个新目标,现在该丢掉什么?
每次用这个方法,能逼自己在混乱中理清边界。
因为适应不是“加东西”,而是敢“减东西”。
越不确定的时代,越需要清空的勇气。

但光是稳定和适应,还不足以让人越混越好。
真正的高手,总能让人有一种“这人不一样”的感觉。
那种不一样,叫——超预期力。

什么是超预期?
不是多干点活,而是多想一点路。
是明明只要交任务,你却能连结果的风险都考虑到。
是别人问你“能不能做”,你回答“我已经做完,还做了备用方案”。

马云有句老话:“客户第一,员工第二,股东第三。”
但他最喜欢提拔的员工,往往是那些“像老板一样想问题”的人。
阿里的童文红,就是典型。
她三十岁进公司,当前台。
别人接电话,她学业务;别人下班,她研究客户问题。
一年后,她成了行政主管;几年后,成了副总裁。
马云曾夸她:“她不是在打工,她在经营。”
这句话是对超预期力最好的定义——经营,而非完成。

有一次,童文红负责组织西湖论剑大会,预算紧张,她亲自跑去谈场地、找赞助、控制成本。
活动结束,费用节省了近一半。
马云后来笑着说:“我以为你只会接电话,没想到你能办大会。”
那就是超预期。

你以老板思维打工,才有成为老板的可能。

我认识一个设计师叫庄怡,入职第二个月,发现公司网站加载太慢。
按理说那不是她的职责,但她还是主动找工程师研究优化方案。
两周后,网站加载速度提升30%,公司转化率也跟着涨。
老板直接给她升薪。
她说:“我没想讨好谁,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,当成自己开的公司。”
这种人走到哪里,都会被看见。

有次我问她:“你怎么知道要这么做?”
她说:“我只是想问自己,如果我是老板,会希望我怎么做?”
一句话,胜过千条职场建议。

所以,职场越混越好的人,其实都在默默做三件事:
第一,让自己稳定下来,不被情绪和短期波动牵着走;
第二,让自己适应变化,不怕重来,不惧不确定;
第三,让自己超出预期,不用人盯,也能让人惊喜。

这三件事,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要命。
因为每一步都需要你和自己的惰性、恐惧、短视作战。
你要在焦虑时稳住,在变化时不逃,在机会来临前主动。
久而久之,你就不是在“混职场”,而是在“经营自己”。

我见过太多人,刚入职时天赋异禀,后来被磨平棱角;
也见过有人平凡无奇,却靠着一点点稳、一点点变、一点点超,走成了公司顶层。
差距从来不是天赋拉开的,而是时间和态度。

我一直记得安迪在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说的那句话:“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选择,要么忙着生,要么忙着死。”
职场也是。
要么忙着成长,要么忙着抱怨。
你越能稳、越能变、越能超,你的路就越长。

灯亮到天明,年轻人拖着电脑进会议室。
窗外天微亮,咖啡香飘出来。
他看着屏幕,笑了。
“也许,这就是成长的味道吧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