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活得跟条咸鱼一样,那是对年轻的一种辜负
2025-11-04
凌晨四点的出租屋,窗外有车呼啸而过。张野坐在床边,一动不动。手机屏幕亮着,是招聘软件的界面,上面一行小字闪着冷光:投递成功。他叹了口气,又点开外卖App,准备给自己点一份十块钱的热干面。他已经连续三天吃同样的东西了。
他曾以为,毕业会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后来才知道,那只是一个坠落的开始。
他念的是传媒专业,满脑子都装着“理想”“热爱”这些词。可工作一年后,他的世界被现实掐得只剩“生存”。白天在公司写稿到眼花,晚上回出租屋对着屏幕发呆。每个月工资刚够房租和吃饭,手上永远只有几百块余额。
朋友劝他:“别太累,差不多就行。”他笑笑说:“我怕一差不多,就一辈子这样了。”
有时候他也恨这种不甘心。为什么别人能心安理得地混着,他就非得折腾?为什么大家都说“活得开心最重要”,他偏要咬牙去“活得更好”?
他也想做一条咸鱼。真的。
但每次快放弃的时候,总有个声音在他脑子里冒出来——“你确定要这么浪费吗?”
那声音不大,却很顽固。像夜里的一盏小灯,不亮,却舍不得关。
有一天,他刷到一句话:“如果活得跟条咸鱼一样,那是对年轻的一种辜负。”那句话是粥左罗写的。没什么华丽辞藻,却让他心口一震。那天晚上,他失眠了。天亮时他决定,去北京。
他没什么存款,也没认识的人。只是单纯觉得,不去一次,他会后悔一辈子。
于是,他辞掉了那份月薪四千的文案工作,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不到五千块钱,坐上了去北京的高铁。
刚到北京那几天,他觉得自己像刚孵出来的小鸟。城市太大,人太多。地铁上挤到喘不过气,租的房子漏水,老板说话像机关枪。
他试过一天投了三十份简历,一个回复也没有。晚上回到房间,看着手机余额——154元。那一刻,他的手都在抖。
他也曾想过逃。
可第二天早晨,他还是背着电脑出门。太阳照在灰尘上,街头有人在摆摊卖煎饼。他买了一个,边走边吃。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——原来生活没有非赢不可,只要不躺下,就是赢。
他做了个小实验。每天逼自己学一样新东西。那时他在一家短视频公司实习,就每天观察热门视频,拆结构,记脚本。晚上回去练文案改写,试着模仿热门标题。
第七天,他写的标题第一次被采纳。阅读量过了五千。领导拍了拍他肩膀:“不错啊,小子。”那一刻,他有点想哭。
那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在漂。
然而,成长从来不顺。
实习转正那个月,公司裁员。他被通知提前离职。HR面无表情地说:“这不是针对你,公司整体优化。”那一刻他连道别都没来得及,就被赶出工位。
他提着电脑,坐在公司楼下的台阶上。旁边有保安在抽烟。风一吹,他眼泪都干了。
他给朋友发消息:“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北京。”朋友回了三个字:“别怂啊。”
那晚他走了很远,穿过灯火稀疏的街,脑子空白。最后在便利店门口停下,拿了瓶可乐。气泡冲上喉咙,刺得他想笑。
他忽然想起粥左罗在一篇文章里写:“人一生会经历很多次掉进黑洞的时刻,但总要学会自己爬上来。”
于是他又开始爬。
他在知乎写专栏,在公众号投稿,每天定闹钟六点起。早晨的北京空气凉,他就裹着毯子敲字。
有人说他太拼,他笑着说:“我怕我再不拼,就没机会了。”
他做了第二个实验:把写字当成体能训练。每天三小时,哪怕只写一段也行。
前一个月,他几乎每天都想放弃。写的内容没人看,稿件被退十几次。
有天晚上,他盯着屏幕上那句“感谢投稿,但不适合我们栏目”,愣了十分钟。然后删掉所有文字,重写。
那是他这段旅程里最痛的一夜。也是他成长的起点。
半年后,他的文章被一家媒体收录。那天他收到了第一笔稿费——200元。
他请自己吃了顿自助。
饭后他坐在地铁上,看着窗外黑得像墨的夜色,忽然笑了。
他知道,那200块不是钱,是证明。证明他在往前。
有一回,他去面试,一位主编问他:“你觉得年轻人最该怕什么?”
他想了几秒,说:“怕麻木。”
主编愣了一下,然后点头:“你被录用了。”
那是他第一次被别人肯定不是因为“努力”,而是因为“清醒”。
他开始稳定工作,写稿,接项目,甚至有读者留言说:“看你的故事我也想去北京试试。”那一刻,他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努力可以传染。
可人生总要有返工。
有段时间,他开始飘了。稿件多了,钱也多了。他买了新电脑,租了单间,开始熬夜追剧。写稿也懈怠了,总想着“反正有存稿”。
结果不到两个月,阅读量直线下滑。合作方投诉他拖稿。
那天,他被领导叫去谈话。
领导说:“你最近的稿子像没睡醒。”
他低头道歉,却没解释。
走出办公室,他站在电梯口,突然想起自己刚来北京时那句“不能浪费”。那一刻他心里有种久违的羞愧。
回到家,他重新打开笔记本,写下四个字:“重启自己。”
他知道,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。
他重新设定作息,删掉短视频,强迫自己每天阅读一小时。刚开始很痛苦,连看十页书都打哈欠。可坚持两周后,他发现自己写作的节奏回来了。
有一天他写下一句话:“人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,而是因为坚持了,才看见希望。”
他在星球群发出去,收到了很多点赞。粥左罗评论了一句:“这句话写得很好,继续写。”
那一刻,他感到一种被认可的温度。不是来自别人,而是来自那个终于不再自欺的自己。
后来他参加了一次分享会。有人问他:“你觉得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
他笑着说:“自我更新。”
现场一片安静。
他说:“你得承认,有时候我们确实像条咸鱼。但至少要是一条会动的咸鱼。哪怕翻个身,也算努力。”
人群里有人笑出了声,也有人低下头。
他看着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,忽然有点感动。他知道,他们正在经历他曾走过的路。焦虑、挫败、不被理解——一模一样。
他想说的不是“你可以的”,而是“你可以允许自己不行”。但别停。停下来,就真的完了。
后来,他回家看望父母。父亲还问他:“你在北京怎么样?”
他笑着说:“还行,没当咸鱼。”
父亲点点头,什么也没说。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。那一瞬间,他突然明白:所谓成长,不过是从被人拍肩到学会自己拍自己肩。
他开始用行动回应生活。每天晚上,他都写下三件小事:今天完成了什么,学到了什么,还有,感谢谁。
这成了他的第三个小实验。
刚开始没坚持几天就忘,后来他在手机上设闹钟,每晚十点提醒。三个月后,他翻开那本笔记,才发现原来这些琐碎的小记录,构成了一个人真正的轨迹。
有一页写着:“今天被拒稿,心情糟,但喝到了好喝的咖啡。”
另一页写着:“下班地铁上看到月亮,好圆。”
他笑着合上本子。原来生活并没有变容易,只是他变强大了。
一年后,他把这些经历写成文章,标题是——《如果活得像条咸鱼,那是对年轻的一种辜负》。
那篇文章被十几万人读到。有人留言:“谢谢你,我刚辞职,看完不那么害怕了。”有人说:“原来我不是一个人。”
他没有回评论,只默默地在笔记里写了一句:感谢他们让我不再孤独。
有一天深夜,他站在阳台,看着城市灯火闪烁。那光从远处铺开,像一个巨大的海洋。他忽然想到那句老话:当夜空越黑暗,星光就越闪亮。
他轻声说:“我想做那束光。”
哪怕微弱,也要照亮一点点地方。
他知道自己还远,没有成功,也没有安稳。但他比任何时候都笃定。
因为他终于明白——年轻最大的意义,不是赢,而是敢。敢去尝试,敢去受伤,敢去重新开始。
咸鱼的命运是躺平,而人的命运,是翻身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