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市值百亿,到破产负债30亿:真正的稳定,是顺境时自我革命
2025-11-04
凌晨三点的工厂,灯光像冷掉的月光。机器停着,风从破旧的窗缝灌进来,吹得塑料膜乱响。男人靠在墙边,抽烟,火星一闪一灭。就在前一天,他的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。三十亿的债务,像一座山压在名字上。十年前,这里曾是全国最热闹的厂区之一,门口挂着红底金字的招牌——“百川实业”,被媒体称为“制造业奇迹”。那年它市值百亿,厂门口的招聘队伍能排到街角。现在,只剩几盏孤灯和一地的烟头。
人们说他倒得太快,其实他只是没想到,世界变得更快。
他叫李至衡,五十出头,浙江人。十年前凭一款爆红的运动鞋成名。那时国内刚开始流行“国潮”,他看准风口,果断押注线下直营。巅峰时期,全国3000家门店,每天出货十几万双。2014年上市那天,他站在港交所的电子屏前,看着数字蹿升,笑得像个孩子。没人想到,五年后,这个笑容成了新闻里“昔日鞋王”的注脚。
在一次采访里,他说过一句话:“我以为稳,就能长久。”那句话后来被记者拿来做标题,听上去像讽刺。
回溯他的轨迹,就像重放一场太顺的梦。上市第二年,公司利润创新高,他开始热衷投资,建酒店、做地产,还买下两家小品牌。有人提醒他互联网正在改写零售,他笑着摆手:“卖鞋能被网店取代?笑话。”
2015年,全国网购用户达到4.13亿,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发布的年度报告,当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1.4%。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开始试水线上。可李至衡拒绝触网,理由是“线下更真实,顾客能摸到鞋”。结果,门店租金涨了三成,库存堆到仓库都装不下。
他并非不懂变化,只是太信自己。那几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有品牌、有渠道、有经验。”但正如后来的员工说的:“他以为这些是护城河,其实是坟墓。”
2017年,业绩开始下滑。他急了,仓促转型搞电商,又不舍得砍掉线下渠道,结果线上线下互抢库存。那年“双十一”,他的网店打了全场五折,却因为发货慢、售后差,被差评淹没。内部会议上,有人提议彻底改革,他拍桌子:“我们是老牌子,不能跟小作坊一样瞎折腾。”
自此,企业像被卡在齿轮里的布条,越转越碎。
2019年,疫情突至,门店集体关停。现金流断裂,他抵押房产、借高息贷款。那年冬天,他在办公室摔碎过一个烟灰缸。秘书听到动静跑进去,看见他抱着头蹲在地上。谁都没再说话。
其实,真正让人唏嘘的,不是他破产的那一刻,而是他还以为能“挺过去”的那段时间。
我后来见过他一次。那时他刚离开法院,脸上没了当年的光。他说:“我早该变,可那时候赚太多钱,看不清外面的世界。”
他的故事听起来像企业新闻,其实每个打工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。我们以为“稳定”是最安全的状态,却忘了,稳定从来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幻觉。
人也一样。你看,那些曾经被羡慕的岗位,如今一夜之间被AI取代;那些信誓旦旦“养老到退休”的人,成了裁员名单上最先被划掉的名字。去年德勤发布的《2024全球工作趋势报告》显示,超过63%的企业高管认为,“唯一可持续的竞争力来自员工的再学习能力”,而不是资历、职位或经验。
可现实中,太多人依旧停留在“我有经验”的幻觉里。
上个月,我一个朋友被公司裁掉。他在这家公司干了九年,从基层到主管,算是中流砥柱。被通知那天,他还以为是例行会议。人事说完“优化”两个字,他愣了十秒,嘴里只冒出一句:“我以为我不会被裁。”
他以为时间会奖励稳定,可时代只奖励更新。
很多人觉得自己在“守成”,其实是在“消耗”。表面上安稳的日子,可能正在悄悄吞噬你的锐气。人最可怕的不是失败,而是太早地习惯顺从。
我问他,后来打算怎么办。他说:“想找个轻松点的工作,最好不用学新东西。”那一刻我没再说话。因为我知道,这种想法比失业更危险。
你看,那些真正走出来的人,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资源,而是他们愿意重来。
李至衡也不是没尝试过。他破产后,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——他亲自去一家创业公司当顾问。薪水只有他以前的十分之一,但他说:“我想重新学。”他每天坐在三十岁的年轻人中间,听他们讲AI、讲供应链算法,常常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。有人笑他“落魄”,他却说:“我这次是真的在活着。”
那是他的第一个小实验——彻底放下过往的光环,重新做学生。半年后,他做了第二个实验:开了一个线上鞋款设计课程。用十年制造经验,结合数字工具,让学员能自主设计并下单。他说:“这就是我能做到的自我革命。”
有趣的是,他第一次直播时卡壳,说话磕巴,连观众都替他尴尬。那一晚直播完,他发朋友圈:“失败,但比不做强。”第二次直播,他提前写稿、练口齿,结果销量翻了三倍。
他总结说:“我以前只会防风险,现在开始创造机会。”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所谓“自我革命”,不是摧毁自己,而是更新自己。
企业如此,个人亦然。
世界经济论坛的《2025未来就业报告》指出,未来三年内,全球约44%的技能将面临更新。换句话说,你现在赖以生存的本事,可能在三年后就不值钱。听起来残酷,却也是公平——谁愿意更新,谁就能留下。
而那些依旧指望靠惯性吃饭的人,终将被时代轻轻抛下。
在我看来,真正的稳定,是在顺境中敢于推翻自己。那是最难的事。
像苹果公司,每次都在最成功的时候砍掉旧产品线;像任天堂,在卖爆“红白机”的年代,主动放弃游戏机主业的一部分,去研发掌机系统;像特斯拉,销量爆发时仍在重构电池供应链。
他们都有一个共性:不是被逼着变,而是主动变。
反观我们大多数人,总想等危机来了再去补救。可补屋子的最好时机,是晴天,不是漏雨时。
我想起李至衡临别前说的一句话:“我以为我输在市场,其实我输在自己身上。”
是的,输在那种“我已经够好了”的傲慢里。
有时候我们以为安稳,是对生活的奖赏,其实那是时间的麻药。它让你慢慢丧失痛感,也失去了继续成长的勇气。
我认识的另一个人,叫孙珊,38岁,曾在外企做HR。去年AI招聘系统上线后,她被调岗。那天她哭了一晚,第二天早上决定报读心理学课程。半年后,她开始兼职做职业咨询。她说:“我以前帮别人找方向,现在终于帮到了自己。”那是她的小实验——在失控的局面里,创造一点掌控感。
她现在依然忙碌,却不焦虑。她说:“当你愿意学,就永远不会被淘汰。”
我相信她。因为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稳定的工作、固定的收入,而是你有能力重建自己。
李至衡破产后,常去一个旧厂区散步。那里的路灯有一盏总是不亮,他笑说:“那盏灯像我——坏过,但还能修。”
他讲这句话时,天快亮了。
夜色被风割成碎片,他抬头看了看天空,说:“这次,我不赌时代了,我跟着它走。”
我记得那一刻,他的背影被晨光切成两半,一半是过去,一半是未来。
真正的稳定,不是永不改变,而是有能力在改变中活下去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