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6岁年入3亿,日本第一牛郎:人生就要无所顾忌的追求极致​
2025-11-04

那天东京的夜风有点凉,霓虹灯闪着光,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走在歌舞伎町的街头,步伐从容、神情笃定。他就是罗兰。那条街上有三百多家牛郎店,上千个男人都在争一个名号——第一。可他早就说过一句话:“世界上只有两种人,我,和其他人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傲慢,却是他人生的底色。

他今年三十一岁,二十六岁那年年入三亿日元,折合人民币两千万。有人说他是日本第一牛郎,有人说他是营销鬼才,还有人说他疯了——因为在别人眼中,牛郎是靠陪笑吃饭赚钱的“下九流”,而他偏要在这行里活得像艺术家。

可他自己说:“我不想改变历史,我要创造历史。”

在东京的夜色里,他是真的做到了。

他出身不苦,家境优渥。父亲是音乐家,母亲温柔体面,从小念名校、踢足球,打算当职业球员。可一场意外的受伤,把他推下了神坛。那年他十八岁,梦想碎成了渣。

别人劝他去上大学,说那是稳妥的路。于是他去了。可开学那天,校长讲话,学生鼓掌,他一个人发呆。他看着那一张张无聊的脸,突然冒出一个念头——如果人生就这样走下去,上课、毕业、进公司、结婚、退休,那是不是太可怕了?

于是他辍学,走进新宿的夜。

他没告诉父母,只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:“我不想做普通人。”

那一年,他成了牛郎。

刚入行时,没人知道他是谁。他租住在六万日元的小破屋里,没有空调,冬天冷得睡不着。吃的都是便利店打折的快过期面包,500卡路里的油腻味道,他一口一口咽下去。有人笑他“公子哥玩票”,有人嘲讽他“活不久”。他自己说:“我会让他们都闭嘴。”

他白天练话术,晚上陪客人喝酒。那时候他不喝酒,为了让自己看清每个人的表情。他记下客人的名字、爱好、口头禅,用一本厚厚的笔记写满。别人觉得他傻,他觉得那是最有效的投资。

有一次,一个客人醉酒砸杯子,他没躲,反而笑着说:“你砸得真漂亮。”那一夜,他第一次拿到一万日元的小费。第二天,他把那一万钞票贴在镜子上,对自己说:“这就是你尊严的开始。”

他信奉一个信条:挣钱可以靠情绪,但立足只能靠尊严。

很多新人靠谄媚生存,跪着说“请我吃饭吧”,他不说。他觉得跪着的人,永远抬不起头。

这一年,他月收入最低时只有3940日元。可他硬是没放弃。

后来,他做到了店内第一。再后来,成为最年轻的CEO。

20岁,别人还在读大学,他已经带着上百个牛郎打仗。别人以为他运气好,只有他知道,那一年他只睡了四小时的夜,胃病、口腔溃疡、失眠,全来了。有人问他:“值得吗?”他说:“值得,不被看见的努力才叫努力。”

他从不觉得牛郎低贱。他说:“这不是陪酒,而是心理艺术。”他要让客人高兴,也要让他们看见更高级的自己。于是他练心理学、学礼仪、研究香水和红酒。别人下班回家,他一个人对着镜子练笑,练语气,练眼神,练得像在排戏。

他说:“我不模仿前辈,我要超越他们。”

有一次电视采访问他:“你不怕别人说你自恋吗?”他笑了笑:“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爱自己。”

罗兰的极致,不止在事业上。

他对生活的要求,也同样狠。

他曾经花两年时间只穿一种款式的衬衫、只备三双鞋,理由是“选择太多会浪费时间”。他的房子全是黑白色,没有花纹、没有装饰,像一座被净化的空间。他说:“家不是休息的地方,是重启的地方。”

他几乎不玩手机。回家后,把手机锁进一个黑色盒子里。有人笑他老派,他说:“我不想被世界推着走,我要自己选择节奏。”

他喜欢跑步,每天五公里,不管多晚。喜欢健身,因为“身体是气场的容器”。他连呼吸都训练过——为的是在喧闹的夜里,依然能保持平静。

他说:“你们的非日常,就是我的日常。”

有一次,他对新人讲课。一个年轻的牛郎问:“怎么才能像您一样?”
他笑了笑:“要想成为我,就先学会不怕孤独。”

他追求极致,不只是为了赢别人,而是为了赢自己。

他曾经讲过一个细节:
“那时我每天骑女士自行车上班,要爬一段很陡的坡。我告诉自己,哪怕有一天我开劳斯莱斯,也要回来骑一次。”
后来他真的买了劳斯莱斯。那天,他特意开回旧街道,停在坡下,静静地看了五分钟。

他说:“那段路,让我学会什么叫尊重每一步。”

他靠的不只是努力,还有规则意识。

他做CEO后,为了防止员工找借口偷懒,亲自设计店面,要求门口干净、灯光柔和、每个细节都不能有“现实感”。他给每个员工设了奖金,一千万日元,只奖最用心的那一个。

别人问他:“你不怕太严格没人留下吗?”
他说:“留下的,都是能成王的人。”

他把“牛郎”变成品牌,也把自己变成神话。

他出书、上节目、开美容院、做男士护肤品牌。他说:“漂亮不是女人的特权,体面是每个人的义务。”

更令人意外的是,他还做慈善。

他把第一本书的全部版税,捐给柬埔寨的孩子,在那儿建了一所学校。后来又把再版的钱捐给“京阿尼”动画公司,为那场火灾后的创作者重建工作室。有人说他作秀,他回答:“真正的善,不需要证明。”

有次去儿童医院,他陪一个患癌的小男孩玩积木。男孩问他:“你是电视里那个帅叔叔吗?”他笑着说:“是啊,不过我以前也没那么帅。”孩子笑了,他也笑了。那一刻,比任何营业额都更真实。

他从不回避质疑。有人说他“太装”,有人骂他“太假”,有人讥笑他“不过是个牛郎”。他淡淡回应:“嫉妒我的人,都活在我创造的故事里。”

在他的世界里,没有“将就”两个字。

他说:“平凡的人怕失去,而极致的人怕浪费。”

怕浪费时间、怕浪费天赋、怕浪费生命。

他最喜欢的一句话,是《浮士德》里的那句:“追求吧,只要追求,灵魂就永远年轻。”

他做牛郎,是在追求极致的情绪掌控;做CEO,是在追求极致的经营智慧;做慈善,是在追求极致的心灵平静。

他活得张扬,却又自洽。

当别人用世俗的眼光审视他,他只淡淡地说:“你可以讨厌我,但你得承认,我活得比你勇敢。”

他把“极致”两个字刻进生活的每一个缝隙。

他对新人说:“我不怕失败,因为我能承担代价。真正可怕的是从没尝试。”

有一年,他试图扩张店铺失败,亏了几千万日元。员工慌了,他却说:“很好,这让我有资格教你们怎么重新开始。”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流泪。

他说:“失败不丢人,丢的是不再敢赢。”

我想,这就是罗兰最大的魅力——他不追求安全,他追求完整。

他说:“很多人活成了规矩,我活成了例外。”

我们都羡慕他的成功,却忘了他经历过的冷、饿、嘲笑、孤独。那些夜里没人看的努力,才是他真正的资本。

极致,不是炫耀,而是自省;不是比别人强,而是比昨天的自己更清醒。

他不是要告诉你去当牛郎,而是想让你明白:无论你做什么,只要做到极致,就能重塑定义。

正如他说:“我不喝酒,但能让醉的人清醒;我不讨好,但能让人喜欢;我不低头,因为我知道,星空在上面。”

他的故事,不是教人虚荣,而是提醒我们——人生的底色,是选择。

你可以选择平庸,也可以选择发光。

罗兰只是选了发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