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会斗争的人,拿捏不住任何关系
2025-11-05
那天傍晚,在一家破旧的地铁车站出口,一位中年男人靠墙喘气,手里的皮夹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公交卡,我走过去帮他递给他。他抬眼看我,却忽然说:“我太累了,连给自己找个位置的力气都没有。”空气一滞。那不是一句抱怨,而是一种状态的宣告。我看见没斗争的人,往往没资格在关系里站稳;他们没在关系里主动布防、没在关系里主动争取,结果既不像主角,也找不到配角,只在模糊地带晃荡。不会斗争,不是没办法争,而是没了争的场景。关系里,无声无息就是被动。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你被对方打压,而是你没给自己留下议价权。
记得在Udemy 2019年《Workplace Boundaries Report》中,数据指出:职场中有66%的员工曾经历或目击同事被霸凌。那份报告还说,“避免表达需求、避免界定边界”往往导致怨气积累,不是因为你太弱,而是你没敢在关系里亮刀。你若一直低眉顺眼,你其实是在告诉对方:我的边界在这里不存在。你若不敢开口说:“这是我的底线”,那么你将在任何关系里都是被摆布的对象。
回想我曾采访的一位职场新人小白,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。每天加班、默默完成任务,领导偶尔一句“你真认真”,让他以为被看见。但其实那些称赞后面,是无穷无尽的任务量和不断延长的工作时长。他表面上显得勤奋,实际上边界所在早已被模糊。那天他对我说:“我觉得自己像条鱼,但鱼儿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。”我们讨论他的情况时,他承认:“其实我从没拒绝过一次额外任务,因为我怕拒绝以后没人要我。”他不敢斗,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,而是因为他没给自己设定权利。这种“被惯”来的状态,和主动选择状态,有着本质差别。
关系中的斗,不是拳脚相向的争斗,也不是制造伤害的冲突,而是一种“术”——主动构建边界、表达需求、推动关系重新定位的行为。那天,我问小白:“你觉得你的付出,是在提升价值还是在维持别人对你的低估?”他沉默。于是我让他做一个“小实验”——回家后,用纸和笔写下“我今天做了什么超出我职责的事情”“我今天没说出口的想法是什么”。连续写了五天,他发现自己写的条目里,重复出现的是“我加班”“我改错”“我忍了”。而现实里这些项目并未带来身份变化、报酬提升或者尊重增加。那场实验让他意识到:他以为在“被认可”,其实在“被利用”。而认清这一点,本身就是一次斗的起点。
在关系里,从“术”提升到“道”,意味着你不仅能斗,还知道为什么要斗。冲突并不自动是坏的。心理学研究指出,有效的冲突能加深联结、澄清认知。那份报告还提到:工作和非工作界限模糊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长期损害。你若总把“我别动”当作策略,实际上就是在避战,而不是在保全。关系里若不碰触矛盾,就不会触及真实。你以为你在维护和平,其实在回避生命的深度。斗争的意义,不是为了争输赢,而是为了让“规则”“边界”“议价权”显现出来。你不说,那边界就成空白;你不守,对方就填满空白。没有宣言,没有回应,你的付出就如同无凭无据的账单,随时可能被抛弃。
曾经我跟一位关系学专家对话,他说:“关系中的张力,恰是它活着的证据。绷得太紧、太松都不是好状态。”我于是再访那位小白,他说:我不敢说“不”的时候,别人还在问为什么我总让步。我问他愿不愿意再做一个“小动作”:回顾一个你觉得自己被忽视或被利用的场景,写下一句:“如果再遇,我会说‘不’,是哪部分我不愿承受?”他照做。结果他发现,第二条里写的是:“如果再让我周末处理客户问题,我就会说:‘我不在’。”他下定这句,然后在工作群里设置了“周六不处理客户”自动提示,只用来紧急情况。这个中强新——其实是旧法(设定界限)、新用(设定自动提示)——让他这周末真正休息了。结果不是戏剧式增长的成就,而是他从“被拉扯”状态,进入“可选择”状态。那种选择感,是斗的微小胜利。
关系的本源在于互惠。学哲学的会引出黑格尔“主奴辩证”,简单来说:一个人若一直保持沉默或退让,他交出了定义自己的权利。关系不是你一句好心就能维持的,也不是你一味忍让就能长久的。你若不敢斗,不敢表态,你就在自己的人际地图中成为一个淡点,别人有权忽略你。越是不表达,越容易被当成默认。那位中年司机靠墙喘气,他的口袋里是公交卡不见,身体说他累了,话语却没说“我需要帮助”,他只是“卡不见”,别人就忙着帮卡找,却没人帮他找理由他累的那口气。
在现实里,你可以不去与世界大战,但你不能不给自己保留一次谈判的余地。谈判不是扯皮,是你明确:我在这段关系里,也有出价、有回报、有界限、有底线。我不是被动工人,我是参与者。那位专家说:“关系不是永恒的静态,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、重新定位中发展。”所以,不斗不显化问题,斗了才有转机。关系不爆炸,也可能只是没活着。广义来看,你在关系里“一直低眉顺眼”,其实是接受了低价出卖自己。你在社会里被忽视,不是因为你无能,而是你不给别人设置付费门槛。
我再回到日常:你的朋友说你“太好”,你的同事说你“很好沟通”,你的伴侣说你“不难相处”。这些听起来像优点,其实可能就是你在关系中失去了议价权。你主动为关系付出,却没设定条件。你说“我可以帮你”,却没说“你也要尊重我”。你说“我理解你”,却没说“你理解我”。这不是付出,这是默认。这就导致你最后抱怨:“为什么我总是被忽视?”其实你给的太多,没讨价还价。
所以,不要怕斗。你要勇于斗,这里斗代表敢于设定边界、敢于表达需求、敢于说“不值得”。你要善于斗,这里的善是指选择方式、场景、频率。不是每一次都大张旗鼓,有的时候一句“我不能在这个节点承担”足够。老好人在关系模式里,是最难长久的人。因为他好到没人重视。他让人安心,却不让人尊敬。
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欲取之,先予之。”但我觉得实际版本更像:“欲取之,先设价。”你要在关系里成为一个市场参与者,而不是赠品。别降价给自己,也别怕被别人嫌贵。你设定自己的底线,对方才会估价你;你不设,对方就随意。你维持关系,不是为了别人开心,而是为了你自己有位置、有声音、有回报。这也不是冷漠,是负责。关系里你负责自己,而不是负责对方如何对你。
如果你此刻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、职场位置、亲密连接里像个被忽略的角色,那请先做两个动作:一个是今晚,用纸写下两句:“我允许别人怎样对我?我不允许别人怎样对我?”不用太长。第二个是明天,当有人让你做额外事情时,先停三秒,问一句:“这件事,对我意味着什么?”看你是否愿意承担。你可能会退缩,这正常。但每一次退缩就是一次议价权的流失。每一次停下就是一次斗争的准备。
不会斗争,不是你的错,而是你还没学。学斗,不是学打架,而是学保全自己、学拿位置、学让关系有回报。别人打压你,不只是他的问题,是你给的太低。不是你不够好,是你不够设价。勇敢一点,清醒一点,即便被说“你太强硬”,也比被说“你太软弱”强。因为软弱的人无人敬重,也无人保护。
或许争执会来,或许关系会动摇。但那比长期被忽视,更值得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关系里若太静热,就凉。斗起来也许冲撞,可那是让空间呼吸的机会。愿你在关系里不再无声飘散,而成为有轮廓、有声音、有回报的人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