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领导太傻逼,我想提离职:我见诸君皆傻逼,料诸君见我应如是
2025-11-05

那天的午后,空气有点闷。会议室的窗没开,投影机的嗡嗡声像一只被困的苍蝇。她坐在最后一排,忍着瞌睡。领导在台上讲了半个小时,全是些听不出逻辑的口号。她一边点头,一边在心里骂:这人真傻。散会那刻,所有人都像逃生似的冲出门。她回到座位,打开电脑,盯着那堆PPT改动指令,指尖一阵无名的烦躁。那一瞬间,她心里冒出一句话——我不想干了。

这是很多人熟悉的时刻。那种“想提离职”的冲动,就像是胸口堵着一口热气,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。朋友圈里一刷,全是类似的抱怨:公司没前途,领导太傻,公司制度乱七八糟。可更刺眼的是,三个月前自己刚发的那条状态——“新工作挺有意思,团队氛围超好。”

人心变得真快。或者说,清醒来得太慢。

很多人以为,自己不幸福,是因为遇到了傻逼领导。可真相往往相反。

我有个朋友,刚进公司那年,连写日报都要反复改。领导爱开长会,每次都要她做记录。她心里骂过无数次:这不浪费生命吗?后来她换了家公司,新领导同样啰嗦。她忽然发现,问题可能不在领导,而在自己对“被安排”的抗拒。她习惯了用聪明掩饰懒惰,用批评代替行动。

职场上最常见的一类人,是“清醒型愤怒者”。他们总能精准地指出问题,却极少行动去改变。面对老板的决定,他们说“这方向不对”;面对公司的战略,他们说“这注定失败”;面对同事的努力,他们说“这没什么大不了”。他们像站在山下的观众,看着攀登者气喘吁吁地往上爬,一边摇头,一边嘲讽:“太笨了,我早看出那条路不行。”

可惜的是,他们从来没走过那条路。

我见过很多这种“清醒的人”。他们都聪明、有判断力、善于分析,只是少了行动的笨劲。说白了,他们懂得太多,动得太少。

去年我认识一个创业者老刘,他曾在一家外企干了十年,升到中层后决定出来单干。起初他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分享:团队搭建、融资进展、客户案例。看得人热血沸腾。半年后,他突然消失。再出现时,是在一家小公司做顾问。有人私下说他“折腾失败”。老刘笑笑:“创业没赚到钱,但我学会了尊重复杂。”

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
尊重复杂——意思是承认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你觉得一个决定“傻”,只是因为你没看到它背后的权衡;你觉得一个人“蠢”,只是因为你没经历他所面对的约束。

比如你抱怨老板不懂产品,不听建议。可老板看到的,可能是现金流、股东、风险平衡;你骂部门效率低下,实际是资源不够、人手有限;你笑某同事“拍马屁”,可他只是更懂沟通,知道职场靠信息流通生存。

人越长大,越会发现“对错”没那么重要,“理解”才是难的。

有个年轻编辑和我聊天,说自己想离职。“领导不懂内容,只会瞎指挥。”她说得很认真。我问她:“你觉得你比领导强在哪?”她愣了一下:“至少我懂年轻人的审美。”我笑着回她:“那你做个栏目出来,真火了再走。”

三个月后,她真的做了。点击量翻了几倍,领导还在全员会上表扬了她。她发消息给我:“我本来以为他只会压制我,现在才发现,他只是没看见我能行。”

这是职场的另一面。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被压着,其实是自己还没抬头。

我想起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提过一个概念——“过度自信偏差”。他说,人类天然高估自己的判断力。哪怕面对未知的复杂系统,也倾向于相信“我早就知道”。职场里这种现象最明显:越年轻越觉得自己看透世界,越年长越明白世界难透。

年纪大一点的人,不是更聪明,而是更懂得“信息不对称”这四个字。你看到的是表象,他看到的是代价。

有一次我和朋友吃饭,他刚升职做部门负责人。饭桌上他苦笑着说:“我现在理解以前我骂的那个领导了。”我问他为什么,他叹气:“以前我觉得他保守,现在我明白,那叫风险控制。”

原来成长,不是变聪明,而是慢慢学会闭嘴。

我们总觉得“换个环境”就能解决问题,可真正让人疲惫的,往往不是环境,而是心里的傲气。你嫌公司没前途,可你对“前途”的定义是什么?你骂老板没格局,可你见过多大的格局?

这不是说要你忍气吞声,而是提醒你:别让抱怨变成本能。

我曾经也在职场里被气得想摔电脑。那时的我写了份提案,被领导全盘否决。怒气冲冲地回家,我在电脑上列出十条“领导不行”的证据。第二天冷静后,我删掉了那份文件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实验——我找了两个不同部门的人,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点评我的提案。结果发现,有些问题确实是我没考虑到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所谓“被否决”,可能只是“被现实提醒”。

很多人不愿做这种实验,因为它会刺穿自我。但越是刺痛,越能成长。那次之后,我学会了一个习惯:每次想骂别人“傻”,先问自己——我真的懂他在做什么吗?

你可以试试这个小动作:下次想吐槽时,先写下三件对方可能考虑的因素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骂。很多时候,你会突然安静下来。

我认识一个程序员阿成,最早在一家初创公司写代码。领导天天改需求,他气得直跳脚,天天在群里抱怨“傻逼产品”。有一次,他决定反向操作——不抱怨,反而主动问领导:“你为什么改?”那天的对话改变了他的人生。原来产品改,是因为融资方临时要求调整方向。那次谈完,阿成开始接触业务。两年后,他成了项目经理。

有时候,成长的关键不在于“看穿”,而在于“问清”。

表面上,这是一场职场的对抗。其实,是一场自我和认知的对抗。

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从不急着下结论。他们知道,任何看似“傻”的决定背后,往往藏着别人看不到的计算。

我有个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说,公司里升得最快的人,有个共通点——从不轻易骂人。他说:“他们不是没有意见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说、怎么说、对谁说。”这叫成熟。不是忍,而是懂节奏。

你看,人分两种。一种人在说:“他们都傻。”另一种人说:“我还没想明白。”前者停在原地,后者在往上走。

很多时候,我们羡慕后者的结果,却不肯经历他们的过程。

我后来总结出一句话:世界不是被聪明人统治的,而是被行动的人改变的。

聪明的人看门道,行动的人开门。聪明的人分析陷阱,行动的人踩出路。

而那些成天骂别人傻逼的人,终究会被时间教育:你口中的傻逼,正在做你不敢做的事。

我想起一句话——“我见诸君皆傻逼,料诸君见我应如是。”它像一面镜子,提醒人别太快下判断,也别太慢去成长。

你可以继续骂世界,但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愤怒改变半分。你可以对老板不满,但老板不一定会错。你可以离开,但问题可能仍然跟着你。

所以最有力量的反击,不是离开,而是变强。

当你强到能替代别人做决定时,你会发现,那些曾被你骂过的“傻事”,其实都有它存在的理由。

当你强到能独立看世界时,你就不再需要找“傻逼”来衬托自己。

真正的成熟,是有资格骂人,却选择理解。

这世界从不缺愤怒的人,缺的是能看清复杂后依旧善良的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