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离职创业18个月,我重新反思「人最大的悲哀,是错把平台当本事」
2025-11-05

那天,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年轻人,穿着写着某大厂Logo的外套,屏幕上闪烁着离职申请的邮件。
他盯着屏幕,手指悬空了半天,还是按下了“发送”。
窗外是午后的阳光,他脸上映出一种奇怪的光——有点解脱,有点害怕。
我忽然想到那句火遍朋友圈的话:“人最大的悲哀,是错把平台当本事。”

可我想问一句:
平台,真的只是平台吗?
离开它,我们就一无是处?
还是说,有时候,平台也在借着人的力,成就着自己?

十八个月前,我也发过那封邮件。辞职、创业,从零开始。那一刻我以为,我要脱离平台的庇护,证明自己有真本事。可没想到,等到我成了“平台”的那一方,才明白这句话的另一面——一个人的悲哀,也可能是错把别人的能力,当成了自己的资源。

刚开始创业那几个月,我以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拉起团队。毕竟当年在职场,我也算能带人、能干事。可真轮到自己招人时才发现——没有什么比“找对人”更难的事。
我开出不错的薪资,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,给出广阔的成长空间。可是面试一个又一个人,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你这边挺好,但我再考虑考虑。”
那种“被礼貌拒绝”的心情,特别像失恋。
后来我明白了,人不是来投靠你的,人是来共事的。你能提供什么,他能得到什么,彼此是不是在一个频率上,这才是关键。

那段时间,我常常想起一个朋友。他创业六年,能力出众,融资顺利,但公司至今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合伙人。
他总说:“公司能有今天,全靠我撑着。”
可我知道,他也累得快撑不下去了。
他对员工一向苛刻,动不动就说:“你要是离开这个平台,什么都不是。”
结果,一个个离开他的人,却在别的公司、别的领域继续闪光。
他失去的不只是员工,而是未来。

这种错觉很普遍——
你以为人是平台的附属,其实平台才是人的延伸。
没有人,平台只是一张壳。
有了人,平台才有了血。

段永平当年在小霸王干得风生水起,却一分钱股份没有。1995年他离开那天,老板拍着胸口说:“离开平台你能干什么?”
结果呢?
小霸王没了他,业绩一路下滑;他却创立了步步高,还一手带出了OPPO和VIVO。
历史没用华丽的语言,只用结果回答了问题——
平台可以给你舞台,但决定舞台能不能亮的,是人。

真正聪明的老板,早就明白这个道理。
华为的任正非曾在采访里说:“如果员工感谢华为,那说明华为做错了。因为我们给的不该多于他创造的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冷,却透着清醒。
2018年,华为营收1090亿美元,超越阿里和腾讯总和,可任正非却说:“华为最大的问题,是赚钱太多。”
那种“嫌自己赚多”的逻辑,藏着一个深层认知——企业不是靠压榨员工赚钱,而是靠让员工赚到钱成长起来,企业自然会赚得更多。

我一直记得另一位老板的故事。
西贝莜面村的贾国龙,年年分红丰厚,有一年他对妻子说:“我们赚得太多了。”
于是夫妻俩决定,每年拿出一半以上的分红,分给团队。还规定所有高管年收入超过一千万的部分,也要拿出一半奖励下属。
有人问他:“你不怕亏吗?”
他笑着说:“一个人富不算本事,团队都富了才叫能力。”
几年过去,西贝依旧在行业里稳坐前列。

我还记得段永平更绝——当年步步高刚起步,他把70%的股份稀释到20%。
有人劝他别这么做,他说:“我少点股份,公司才能长大。”
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后来他带的三个业务线分别成了步步高、OPPO、VIVO,三棵树都成林。

真正的高手都明白,平台是人堆出来的。
平台强大,不是因为名字响亮,而是因为聚拢了一群有火的人。
人才,不是“用”的,是“成”的。

我自己创业后,有过一次教训。
那时公司准备推一款新内容产品,我自信满满,自己写脚本、定拍摄、剪片子。上线第一天,播放量暴涨,我还挺得意。
第二天,后台掉线,服务器崩溃。第三天,视频评论区被骂翻——观众说内容太硬、节奏太拖。
我彻夜修改,但越改越乱。
最后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悄悄跟我说:“能不能试试先放观众评论,后补故事?节奏快一点。”
我半信半疑地试了。
结果,播放量翻了三倍。
那一刻我有点脸红——我以为我是那个“懂市场”的人,却被一个新人提醒了方向。

那次失败是我创业后最宝贵的一课。
平台不能靠老板的自信堆起来,而要靠不断被纠正、被补全的集体智慧。
我后来做了个小实验——每周五开“反老板会”。
所有员工可以匿名提问题、提建议、提抱怨。
刚开始气氛尴尬,没人说话。
我点开第一条匿名留言:“老板,请不要开会时一边讲一边看手机。”
全场哄笑,我愣了几秒,也笑了。
从那天起,我的手机在会议桌上再没亮过。
这是我学会的第一个创业纪律:尊重别人的时间,是领导者的专业。

我也见过另一种平台的故事。
罗振宇和刘润合作课程时,刘润要自费飞北京录制。罗振宇坚持报销所有费用,还额外给出合作酬劳。刘润说不用,罗振宇却说:“合作伙伴吃亏,平台就不长久。”
这不是“傻”,是懂得共赢的“精”。
因为得到平台真正赚的,不是利润,而是口碑和信任。
那种信任,会让更多优秀的人主动靠近。

有对比才显出格局。
前几年内容行业火爆,有个平台靠着老师课程大卖,结果反手扣钱、不结算,还把内容偷卖到别的渠道。短期看,它赢了利润;长期看,它失去了人心。
真正的好平台,从来不是“成就别人就是吃亏”,而是“成就别人,就是成就自己”。

我有时在深夜会想,人为什么容易把平台当本事?
也许是因为在平台里的舒适感太强。公司给你舞台、资源、光环,你自然以为那是自己发出的光。
但真正的成长,不在于你在平台上有多亮,而在于离开它后,你还能不能发光。
那才是能力,不是光环。

同样地,一个平台最大的风险,不是竞争对手强,而是内部的人以为“公司离不开我”。
没有谁离不开谁,真正让人留下来的,是相互需要的诚意。

现在我常对团队说:“我希望你们变得越来越强,哪怕有一天离开我。”
这不是假客气。
因为一个平台如果不能成就离开的人,那它也留不住留下的人。

这一路创业,我犯过不少错。
有次我们合作一个外包设计师,项目做完我觉得不满意,就压了尾款。对方给我发了很长一条消息:“谢谢你教会我,以后要避开这样的客户。”
我那一瞬间愣住了。
我不是恶意拖款,但在他眼里,我成了那个不专业的老板。
我当晚打钱过去,并多给了他一份感谢费。
从那以后,我再也没压过任何人的款项。
因为我发现,平台的脸,不是Logo,而是它对人的态度。

你也可以试试今天做一个“小动作”:
给曾经合作过的同事、供应商发一条感谢信息。
一句简单的“谢谢你当时帮我那件事”,就能改变你看待关系的方式。
这不是礼节,是一种心态的切换——从“理所当然”到“彼此成就”。

人最大的悲哀,不只是错把平台当本事,更是做了平台还以为自己是上帝。
真正强的关系,不是依附,而是互持。
真正大的格局,不是掌控,而是成全。

如今,我的公司还小,但我开始学会让人参与,让每一个成员在成果里有份量。
有人问我,你不怕人学成就走吗?
我说,我更怕他们在这里一事无成。
平台要怕的,不是人走,而是人留,却没了成长的欲望。

一个好平台,应该让人离开时带走能力,而不是怨气。
一个好员工,应该在平台里练出本事,而不是傍出优越。
当双方都明白这点,合作就不是博弈,而是共生。

创业十八个月,我重新理解了那句话。
离开平台的人,不该惧怕;
搭建平台的人,不该傲慢。
因为所有的成就,最终都要靠“人”来兑现。

平台是舞台,人是光。
舞台可以换,但光,得靠自己燃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