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最伤人的说话方式,是经常说“随便”
2025-11-05

那天我在一家连锁咖啡馆,听到隔壁桌一对情侣在吵架。男生问:“那你想吃什么?”女生说:“随便。”男生想了想:“那去吃日料吧?”女生皱眉:“又是日料。”男生沉默几秒,叹了口气:“你说随便的。”女生抿嘴不语。空气里有种细小却锋利的尴尬,像针尖碰到了气泡。几分钟后,女生起身走了,男生愣在原地,咖啡还没凉,但心已经凉透了。

那一瞬间,我忽然意识到,最伤人的话,不是“我不爱你”,而是那句轻飘飘的“随便”。

“随便”这个词,看起来温和,实际上是情感里最锋利的一把刀。它不像责骂那样直接,却能在不经意间,一点点磨掉热情、期待和信任。恋人之间说随便,是冷淡的开端;朋友之间说随便,是距离的信号;职场里说随便,是态度的崩塌。

很多关系,不是因为争吵破裂的,而是被“随便”慢慢冻死的。

我想起一个朋友阿岚,恋爱七年,最后分手的导火索,是一顿饭。那天她男朋友问:“你想吃火锅还是牛排?”她随口说:“随便。”男生于是订了家新开的牛排馆。菜刚上,她却脸色冷了下来:“你知道我不吃牛排。”男生苦笑:“那你说随便啊。”她反击:“你连我不吃牛排都忘了。”两人都沉默。那顿饭没吃完,也吃不下。后来他们都说,这不是一次争吵,而是一段感情的崩塌——不是因为意见不合,而是因为彼此都不再努力去表达。

很多人误会了“随便”的含义。
他们以为那是体贴,其实是放弃表达的懒惰。
他们以为那是尊重,其实是逃避责任的借口。

恋人问你“去哪玩”,你说随便,心里却想去海边;他提议去山上,你又失落。你觉得他不懂你,他觉得你不好沟通。一次次随便,最终变成两个人的“再也不必沟通”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回应缺失效应”。当一个人反复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没有被回应,或者每次都遇到冷淡的“都行”“随便”,大脑会自动降低对这段关系的投入。换句话说,对方的“随便”,是在告诉你——别费心了,这事我不在乎。
而感情一旦进入这种循环,就像灯泡接触不良,再多的电流,也点不亮了。

我认识一个姑娘,谈恋爱时总说“都行”,分手后她说:“其实我不是都行,我只是怕自己说的不被采纳。”那是一种深层的不自信。她不是不想表达,而是不敢。
她的“随便”,是防御。
但问题在于,防御久了,连自己都忘了该怎么表达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时和一个朋友吃饭,我问她:“你想吃什么?”她笑着说:“随便。”我故意点了最辣的火锅。她吃了两口,满脸通红地说:“太辣了。”我笑着说:“你不是说随便吗?”她愣住了,沉默几秒,最后笑了笑:“以后我不随便了。”那一顿饭我们聊了很久,她说自己习惯性让别人决定,怕麻烦别人,其实是怕自己承担“不好”的后果。
那天之后,她开始刻意练习明确表达,比如点菜前先想清楚、说出偏好、不再害怕被否定。三个月后,她告诉我:“我发现,说出‘我想要什么’,比‘随便’舒服多了。”

“随便”像一种关系里的懒癌。它不吵、不闹、不摔门,却能让温度一点点降到冰点。尤其在朋友关系中,它更是最容易被误会的词。

我有个同事,负责组织团队出游。每次他发群问意见,总有几个人回复“都行”“随便”。结果计划好之后,这些人最先抱怨:“太远了吧”“这个地方不适合拍照”“怎么选这个餐厅”。他气得直说:“最怕那种嘴上随便、事后挑刺的人。”
后来他干脆不问他们意见,直接通知。再后来,这几个人连通知都懒得看。关系就这样慢慢淡了。

表面上他们看起来佛系,其实是懒惰。
“随便”不是随和,而是逃避。它让人不必动脑、不必负责、不必表态,可代价是——你被世界一点点排除在外。

在心理学上,这叫“参与感断裂”。当一个人总是选择不参与、不表态、不思考,他就在无形中失去了在关系中的存在感。别人会渐渐觉得:有你没你都一样。久而久之,真的就没你了。

我曾经试过另一个小动作:和朋友聚会时,每个人都要说出想去的地方和原因。刚开始大家都说随便,后来被我逼着说,才发现彼此的差异反而让讨论更有趣。有个朋友笑着说:“原来你想去看展,我还以为你只爱喝咖啡。”那次之后,我们的聚会质量反而更高了。因为每个人都参与了,每个人都在表达。

“随便”其实是一种关系的毒。
它不爆炸,但会腐蚀。
它让人以为自己在退让,其实在消失。

在职场,这种态度更要命。
我见过一个实习生,做事总说“都可以”。领导让他提方案,他说“随便”;让他做汇报,他说“看您安排”。久而久之,没人再问他意见。项目评审时,他的名字也被划掉了。
不是因为能力差,而是因为态度软。
在工作里,随便的人,不会被信任。

麦肯锡曾有份内部研究,统计显示:在项目组中,敢于表达明确立场的成员,参与关键决策的概率比模糊态度者高出3倍。而那些习惯“随便”的员工,在一年内被边缘化的比例超过65%。
换句话说,你的“都行”,在领导眼里,就是“我不行”。

我曾在一个会议上看到这样的场景。领导问:“你觉得方案A还是B更好?”
一位年轻同事说:“都可以,您定。”
领导皱眉,说:“你不分析,我为什么要信你?”
空气瞬间安静。
那位同事脸涨得通红。
会后他来找我,说:“我怕选错被骂。”
我告诉他:“表达不是冒险,是参与。”
几个月后,他开始练习先说观点、再补理由。后来升职时,他被点名表扬——因为他“终于敢站出来了”。

一个人越是说随便,越容易被忽视。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,是回馈清晰的人。你越模糊,世界就越模糊地回应你。

而在领导的位置上,说“随便”也同样致命。
我曾跟过一个上司,每次布置任务都说:“你看着办。”我们看着办了,他又不满意:“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后来整个团队形成了奇怪的生态:没人敢主动,大家都在猜他的心思。效率低下,责任模糊。那种“随便”式领导,其实最贵。因为它让团队失去了方向,也让人失去了信任。

真正有担当的领导,从不随便。他们会说:“我倾向方案A,因为它更稳,但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理由。”这不是控制,而是信任。

我后来带团队,也犯过一次同样的错。有次让设计师做一套海报,我说:“风格你随意发挥。”结果出来的成品跟我想象完全不同,我气得重做。设计师一脸委屈地说:“你让我随意的。”
那天晚上我反思了很久。
随便的背后,其实是我没有承担清晰表达的责任。
从那之后,我学会了在每次合作前,明确期望,甚至画出参考图。结果,项目进度快了,误会也少了。

很多人以为“随便”是宽容,其实那只是懒惰的另一种说法。
不表达、不选择、不参与,看似轻松,实则让关系越来越重。
因为不清晰的代价,总有人要还。

我曾看过一句话:
“成年人的崩溃,从不表达开始。”
说“随便”的人,以为自己避开了麻烦,其实是推开了世界。

你可以今天就试试一个小动作。
无论是朋友问吃什么、同事问方案、伴侣问安排,不要再说随便。哪怕只是说:“我更想吃面”“我倾向方案B”“我希望早点出门”,也行。
表达不是冒犯,而是尊重。
清晰,不是固执,而是成熟。

如果你觉得“随便”已经成了习惯,可以做一个反向练习——在一天里,刻意去说“我想要”。
我想喝咖啡,我想看日落,我想早点回家。
当你敢说“我想要”,你就开始重新掌握了自己的人生。

有位心理学家说:“人最深的孤独,不是没人听见,而是你不说。”
那些习惯随便的人,往往不是没人理解他们,而是他们不让别人理解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关系,都是从“不随便”开始的。
一个不再说“随便”的人,也许还不会立刻变得幸福,但他一定在变得更清晰、更有力量。

所以啊,下次有人问你:“吃什么?”
你可以停顿三秒,想想自己真的想吃什么,然后笑着回答:“我想吃面。”
这是小事,却是改变的起点。

人生不会因为一次随便毁掉,但会因为长期随便,失去温度。
认真地活,清楚地说,让别人听见,也让自己存在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