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届职场人,赚得少,还总睡不好:拿什么拯救你的睡眠?
2025-11-05
凌晨三点,北京三环。街道安静得能听见风卷起尘土的声音。出租车在空旷的红绿灯前停下,一个穿着衬衫的男人揉着太阳穴,靠在车窗上。司机问他:“刚下班?”他愣了几秒,笑笑:“算是吧。”声音里全是沙哑的疲惫。回到家,他没脱鞋,瘫倒在沙发上。手机屏幕亮着,未读信息、会议提醒、KPI提示,一个接一个闪烁。他盯着天花板,心跳还在加速,大脑却已经一片空白。可偏偏就是睡不着。
这画面你熟吗?或许,你就是他。
我们这代人最怕的,不是没钱,而是彻底睡不着。
在社交媒体上,#失眠#这个词的热度连年攀升。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,中国成年人失眠率已达38.2%,相当于每三个人里,就有一个晚上在数羊。你以为这只是焦虑体质的通病,其实,它是现代职场人最普遍的隐疾。赚得少可以节流,但睡不着,是你连喘口气都得计算的代价。
朋友林苒今年29岁,在一家外企做市场经理。她的朋友圈有一个规律——每晚凌晨一点更新,内容通常是“还有两页PPT”“客户还没回”“我还没睡”。上个月她去医院体检,被医生告知轻度焦虑、失眠症状明显。医生建议她调整作息。她苦笑着说:“我倒是想,可明天的汇报稿还没改完。”
这不是个例。2024年《中国职场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近六成职场人每周有三天以上入睡困难,平均入睡时间推迟到23:47,超三成人在床上辗转超过一小时。更讽刺的是,报告还指出,失眠最严重的群体,是那些自认为“最努力”的人。
表面上,他们在拼命工作;实际上,他们被睡不着的夜晚慢慢掏空。
有一次,我问林苒:“你到底怕什么?”她想了很久,说:“怕停下来就被超越。”这句话我听过太多次。职场的焦虑,像是一场无声的比拼:谁更晚睡,谁更拼命,谁就离成功更近。可现实是,越熬夜的人,离崩溃越近。
睡眠,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重启系统。
2019年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,成年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,第二天的注意力、判断力下降40%以上,相当于酒精中毒状态。而持续一周只睡5小时,免疫力下降近30%,情绪波动显著。也就是说,长期睡不好,不仅会让你记忆力变差、皮肤暗沉、发脾气,更会让你的大脑“罢工”。
可为什么我们就是睡不着?
我试着问过很多人,答案出奇一致:太忙、太焦虑、太累。可真正的原因,其实只有一个——你连放松都要计划。
有一次,我对自己做了个小实验。那天晚上,我把手机放在客厅,卧室只留下一盏昏黄的灯。我逼自己不去想工作,只做一件事:呼吸。前五分钟,我焦躁得几乎想冲出去拿手机。第十分钟,我开始感到头皮发麻。直到二十分钟后,我才真正感到困。那一夜,我睡得很沉。
第二天早上醒来,我第一次意识到:我们不是不会睡,而是不敢睡。我们害怕睡着的那一刻,意味着“我没在努力”。
但人不是机器。人要有节奏地停下来,才有力量再出发。
在采访中,我遇到过一个程序员,他叫陈放。连续三年,他每天工作十四小时,靠能量饮料续命。后来公司裁员,他成了“高危对象”。那晚他喝了半瓶威士忌想强迫自己睡,结果整夜呕吐。第二天他去了医院,医生一句话让他彻底清醒:“你的身体早就不欠睡了,它欠的是尊重。”
那之后,他开始学着“重新做人”。每天十点半关机,十一点半必须上床。他坚持一个月,皮肤变好了,注意力提升了,甚至连工作效率都高了。他跟我说:“以前我以为睡觉是浪费时间,现在才知道,不睡觉才是最贵的浪费。”
这话让我印象极深。
睡不好,不只是身体问题,更是一种心理疾病。因为我们活得太紧绷了。
清晨地铁上,每个人都盯着手机;午休时间,同事们在刷短视频;夜晚回家,手指还在滑屏。我们以为这些是在放松,其实是在制造新的兴奋。神经在高频刺激下不断兴奋,身体却误以为“还没到该休息的时候”。于是,当你关灯时,大脑还在开会。
有人说,现代人的失眠,是被光照出来的。
为了验证这个说法,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:晚上九点后不看任何屏幕,只点台灯、听轻音乐。前两天我感觉难受得要命,第三天,居然九点半就打了哈欠。后来我查资料发现,光照确实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让人清醒。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家Andrew Huberman在讲座中提到:“人类天生依赖光线调节生理节律。晚上光太强,大脑会误以为白天还没结束。”
也就是说,我们不是被压力弄失眠,而是被习惯困在清醒里。
那怎么破?
我尝试总结了三个可操作的小动作,你不妨今晚就试一试。
第一,固定睡前半小时做一件重复的小事,比如泡脚、写字、拉伸。这是一个信号,让身体明白——该关机了。
第二,拒绝被动入睡。别让手机决定你的入睡时间。你可以设定一个“关机闹钟”,提醒自己“该放下了”。
第三,给明天安排一个小期待。哪怕只是第二天早晨的早餐。心理学家发现,当人对未来有小期待时,会分泌多巴胺,有助于放松入睡。
我自己试过第三条。那段时间压力极大,每晚脑子都在转。我强迫自己每天睡前写下“明天最期待的一件小事”:早上去喝豆浆、午休晒太阳、下班去看晚霞。奇怪的是,写着写着,我居然开始放松了。睡眠质量明显提升。后来我才明白——焦虑源于不确定,而“期待”正好是确定的希望。
当然,我也失败过。有一阵子,我想用冥想入睡,每晚播放十分钟引导音。结果听到第七分钟就开始想着明天的会议安排。那天夜里我辗转到两点半。第二天我放弃了冥想,改成泡脚十分钟。那晚睡得比任何时候都踏实。
所以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入睡仪式”,才是关键。
还有一点,别再羡慕那些“精英睡眠法”了。真正能拯救你的睡眠,不是技巧,而是态度。你对自己越温柔,睡眠越容易回归。
一个研究数据或许能让你更有底气。2022年世界睡眠学会报告指出:成年人每晚多睡一小时,长期工资增长率提升4.9%,创造力评分提升17%。也就是说,睡觉不仅不拖你后腿,反而是最划算的投资。
你努力工作,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可如果每天都在熬夜,连好好活着都做不到,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?
有时候,我会想起那句出自《尼采文集》的话:“人必须有足够的睡眠,才能承受清醒的痛苦。”我们都太清醒了。太清醒的人,看不见梦。
所以,如果你也正为睡不着发愁,请允许自己慢一点、笨一点,甚至软一点。关掉手机、盖好被子、对自己说一句:“今天够了。”
别让白天的任务入侵夜晚的灵魂。
那些你以为浪费掉的睡眠,其实在悄悄修复你的耐心、专注和力量。
工作再多,夜也该属于自己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