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届年轻人,每天都在精英与废人之间徘徊
2025-11-05
凌晨两点,窗外的灯早就灭了,城市像个喘着气的巨兽,终于睡了。我坐在屏幕前,对着文档发呆,眼睛干涩,脑袋里反复冒出一句话——我好像哪儿都不够好。桌上有没喝完的咖啡,手机屏幕闪着健身群的打卡提醒,后台还挂着理财课程的音频。耳机里,朋友刚发来语音:“兄弟,我又报了个课,这次我一定能逆天改命。”我听完笑了,没回。因为我也说过这句话。太多次了。
这届年轻人啊,每天都在精英和废人之间反复横跳。早上醒来想改变世界,晚上只想换个姿势继续躺。自律、拖延、热血、摆烂,全在我们身上排队。我们像开着内心双系统的生物,一边渴望成为某个版本的“更好自己”,一边又在现实里不断被消耗。
其实这不是矫情,而是一种被生活推着走的“多重人格”。
北京地铁13号线早高峰,你看那些神色麻木的人,他们不是没梦想,而是梦被卡在了门缝里。有人背着电脑冲进车厢,手里攥着早餐还在改PPT。有人一边打电话汇报工作,一边翻开英语单词App背单词。整列车的人都在努力——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在努力。
可一到晚上,一切都塌了。手机刷到凌晨,点外卖时嘴上骂“再也不吃宵夜”,手却不听话地点了炸鸡。朋友圈里转发“自律的100种方法”,转发完又在评论区说“太难了”。
我们是时代的夹层,被效率和焦虑挤压成一种新物种——半精英半废人。
有人说我们太焦虑,其实焦虑是种清醒。最怕的是那种彻底放弃的人。而我们,还在纠结、还在挣扎、还在试着救自己。
我认识一个叫Luna的姑娘,二十八岁,做新媒体运营。她的朋友圈很像杂货铺:早上晒咖啡拉花,中午晒会议记录,晚上晒跑步步数。去年她突然暴瘦十斤,别人都夸她“自律”,只有我知道她其实每天晚上都会暴食。她说:“我白天想做精英,晚上只想废掉。”那种崩溃不是懒,而是撑太久。她在公司要扮演高效、乐观、能抗压的样子,可内心那根弦,一直绷到快断。
后来她做了个小实验。每天只要求自己完成“一件事”,不多不少。比如今天跑步十分钟,明天读三页书。她说:“我在给自己找回一点掌控感。”三个月后,她的焦虑真的缓了。她开始意识到,所谓成长,不是逼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强者,而是慢慢学会和自己的节奏和解。
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自律不是驯化,而是理解。
我们太容易被“精英模板”绑架了。社交平台上的人生,总是闪闪发光。有人凌晨四点读完书,有人早上五点晨跑十公里。你一边点赞,一边自责。可你不知道,那些看起来完美的人,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刻,只是他们不发而已。
心理学里有个词叫“自我耗竭”,意思是一个人为了维持理想自我而消耗能量,直到某天崩溃。我们这一代最擅长的,就是假装自己能量无限。
我试过。
去年,我给自己列了一个“年度自我提升计划”:读50本书、减10斤、存10万、写完一个剧本。结果呢?读书读到第5本卡住,健身打了三天卡就放弃,剧本写了半页,最后的存款账单被信用卡还款吞掉一半。年底总结时我才发现,那张“计划表”更像一场伪装,掩饰了我对自己不满意的焦虑。
我删掉计划表,开始重新调整。
我做了个新实验:每天睡前写下三件“小确幸”,哪怕只是“今天喝到一杯好咖啡”。一开始我觉得这很幼稚,但坚持一周后,情绪真的稳定了许多。那种“我还在过日子”的实感,重新回来了。
我们都被教育要向上,要拼,要赢。可没人教过我们,怎样温柔地接住自己。
你有没有发现,我们这代人最擅长的两个字是“对抗”。对抗拖延,对抗焦虑,对抗不完美,对抗社会给我们的标准。可有时候,越是对抗,就越被困在那个循环里。
我认识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,她说,现在来访的年轻人,80%都不是“抑郁”,而是“过度自我要求”。他们太想成为更好的自己,以至于忘了自己本来已经很好。
有个叫阿昆的男孩,程序员,工作三年,每天凌晨两点下班。他的桌上贴着一张便利贴:“不成功,毋宁死。”有一天他在地铁上晕倒,被送去医院。医生说他营养不良、长期睡眠不足。那天他给我发微信:“我连失败都没资格。”我没劝他努力,我只说:“你先睡饱。”他后来真的改了作息。半年后升职了。可他说:“那不是因为我更拼了,而是因为我终于不怕慢了。”
有时候,慢下来,是另一种赢。
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最该学的,不是如何成为“更好的人”,而是如何不被“更好”绑架。
每次社交平台上爆出一个“早起打卡、月入百万、身材逆天”的人物,底下的评论总是两极——一半羡慕,一半骂假。其实,这种极端反应,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投射。我们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想成为又做不到的样子。
我不想再陷入那种比较。
我开始做第三个小实验。
我规定自己每周有一个“彻底废掉的晚上”。那天不学习,不工作,不健身,不社交。就吃外卖、看烂片、发呆。朋友笑我说这是堕落。我说不是,是给自己的喘息许可。
奇怪的是,自从给了自己“废”的权利,我的效率反而提高了。因为精疲力竭的状态才需要逃避,而被允许的休息,是能量的积蓄。
心理学家荣格说:“人不是追求完美,而是追求完整。”
精英与废人,本就是我们身上的两面。没有废的松弛,就不会有精的聚焦。
可现实世界最狡猾的地方在于,它喜欢让我们互相比较。让你以为,别人都在飞,你不能停。可真相是,大多数人都在原地喘气,只是他们装得比你淡定。
去年年底,我去了一趟云南,遇到一个咖啡馆老板。她原本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,年薪百万,却辞职去山里开店。有人问她不怕浪费学历、不怕脱节吗?她笑了笑说:“在大厂时我每天都在成长,但我没在生活。”那句“成长”和“生活”的对照,让我想了很久。
我们追求效率、成果、里程碑,可这些词汇的背后,藏着一个巨大的误会:我们以为人生是可量化的。可人不是机器,情绪也不是算法。你可以算出投入产出比,却算不出一口呼吸的价值。
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这样定义自己——一个“有弹性的人”。有时候冲,有时候松,有时候像风,有时候像石头。既能撑事,也能认怂。
我不再追求每天都是精英模式。因为那太假,也太累。
前段时间我看见一组数据:2023年,中国90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达到7.8小时,其中60%的时间用于“信息消费”,而不是“信息创造”。我们看了太多别人如何成功,却忘了自己该如何存在。
我开始做最后一个实验。每天花半小时,不看屏幕。可以是走路、晒太阳、写字、发呆。起初不适应,手总想去摸手机。第三天,脑子开始空下来。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:原来我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被太多信息掏空了注意力。
我们这一代不是不勤奋,而是被分散得太厉害。
当注意力被拉回身体,你才开始重新“在场”。
有次我写稿写到深夜,窗外下雨,猫趴在键盘旁,我忽然想到一句话:也许成长的标志,不是能量爆发,而是能量的回收。
我们不用一直燃烧,也可以发光。
精英不是赢在效率,而是赢在觉察。废人也不是失败,而是暂时停在路边喘气的人。
如果有一天,你觉得自己彻底废了,请别急着评判。那只是你体内的“精英”还没醒,不代表你没价值。
人生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波浪。上升、下沉、再上升。只要你还在动,就没被浪吞没。
所以啊,我们不需要非黑即白的定义。你可以白天做精英,晚上做废人。你可以在周一拼命加班,在周日赖床一整天。你可以在失眠夜里怀疑人生,也可以在清晨看见日出时笑出声。
因为人生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此亦彼。
那天朋友又发来消息,说他那门课又没坚持下去。我回了他一句:“没事,能放弃也说明你还在选择。”
是啊,我们还在选择。还在试着成为自己喜欢的人。
这就够了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