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霍顿、斯科特拒绝与孙杨合影:真正的王者,要赢得起,也要输得起
2025-11-05

傍晚的水面泛着光,韩国光州的游泳馆外,人潮正散去。记者的快门声还在空中回荡,孙杨摘下泳帽,头发湿漉漉地垂在额前,目光平静得几乎冷漠。那是2019年7月21日的夜晚,他刚刚赢下400米自由泳的金牌,却没等来该有的掌声。领奖台上,他站得笔直,而亚军霍顿拒绝登台,拒绝合影,连一个眼神都不肯给。他的动作冷峻而刻意,像是在宣布某种道德上的胜利。可讽刺的是,那一刻全场最像王者的人,不是霍顿。

孙杨没转头,他只是微微抬下巴,接受金牌的重量。那不是金属的重量,是争议、指责、孤立叠加的重量。几分钟后,他在发布会上淡淡地说:“你可以不尊重我,但你必须尊重中国。”语气不高,却足够让整个会场安静下来。

这不是第一次。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
三天后,另一场比赛,另一位叫斯科特的英国选手,也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所谓的“抗议”。这一次,孙杨忍不住了。他看着斯科特背影,吐出一句话:“You loser, I win.”那一瞬间,全场掌声雷动。有人说他失态,也有人说,那才是一个被逼到极限的人类的反击。

这件事之后,网络上掀起一场舆论风暴。有人挺孙杨,说这是对不公最直接的回应;有人批评他,说王者不该如此情绪化。可问题是,当所有人都在道德上高高在上时,谁还记得,这个站在泳池中央的人,也有血有肉。

孙杨身上最大的标签,不是冠军,而是“争议”。但恰恰是争议,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。

从2011年到2019年,八年时间,他几乎一个人扛起了中国男子游泳的全部荣光。2011年上海世锦赛,20岁的他打破了澳大利亚名将哈克特保持10年的1500米自由泳纪录。那场比赛后,澳洲媒体开始集体沉默,因为他们的骄傲被一个中国小伙子夺走了。从那天起,霍顿就不再只是一个竞争者,而成了“反孙杨”的符号。

澳大利亚的泳坛本是他们的民族信仰。孙杨的崛起,动了他们的根。

表面上,这是一场关于运动精神的争执,实际上,是一场关于“如何面对输”的集体焦虑。

霍顿输得不服,斯科特输得不甘,他们选择用轻蔑掩饰失败。可真正的王者,不在赢的那一刻显形,而在输的那一刻被看见。

孙杨自己并非从未跌倒。

2013年,他因恋情问题与教练闹矛盾,后又因无证驾驶被拘留。一个奥运冠军,第一次被贴上“丑闻”的标签。舆论像潮水一样扑过来,他被迫停训、停赛。那时所有人都在说,孙杨的巅峰结束了。

他没有回应,也没有辩解。

四个月后复出,记者问他还敢不敢比1500米。他说:“不到迫不得已,我不会放弃它。”那是最难的一场比赛,体能几乎见底,他仍然咬牙游完。最终,他拿下冠军。领奖台上,他没哭,只是低头看了一眼计时板。那一眼里,有怒、有倔、有重生。

很多人不知道,那一年他心脏病复发,医生劝他不要再拼。他没听。也正因为那种倔强,他后来遭遇了更大的风波——被查出服用含违禁成分的药物。可事实是,那药他从17岁起就一直在吃,用于治疗心肌缺血。2014年,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才把那种成分列入禁药名单,而国内手册更新滞后。孙杨被禁赛三个月,媒体却写得像他犯了天条。

那段时间,他几乎崩溃。训练停掉,饮食紊乱,整晚刷评论,看人们如何从崇拜变成辱骂。

“那种感觉,比输比赛更难受。”他后来在纪录片《泳者孙杨》里说,“但我告诉自己,总有一天,我要让他们闭嘴。”

这句话他做到了。2015年喀山世锦赛,他拿下800米自由泳三连冠;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,他成了世界上首位在200、400、800、1500米四个项目都拿过金牌的男人。

那不是天赋,是一次次绝境自救。

他的教练说:“别人每天游一万米,他游一万六。”
他的体能师说:“他累的时候,会一个人关灯训练。”
连队友都笑他:“你到底在跟谁较劲?”
他说:“和自己。”

他不是没哭过。
只是后来,连哭都学会了悄无声息。

这就是王者的代价——被神化,也被怀疑;被爱,也被恨。

2016年里约奥运会,400米自由泳,他输给了霍顿。那一晚,他在混采区低头哭到肩膀抖动。第二天,他重新上场,赢下200米金牌。有人问他,输给霍顿是什么感觉。他擦了擦眼泪说:“他赢了我一场,我赢了他一生。”

这是他的回答,也是他的人生逻辑。

输,不可耻。怕输,才可耻。

真正的强者,不是一直赢的人,而是赢过,也输过,却仍然敢上场的人。

体育的残酷在于,它把一切都摊在阳光下。每一个错误、每一次失误,都会被无限放大。可正因为如此,它才最接近人生。

人生也是赛场。每个人都有被打败的时候。问题不是你输没输,而是你能不能输得起。

霍顿拒绝登台的那一幕,看似傲慢,其实脆弱。一个真正的冠军,不会用不尊重来表达愤怒。尊重对手,是对自己实力的信心。

刘国梁曾说:“领军者要告诉别人,你可以输球,但你不会被打垮。”那句话放在孙杨身上,再合适不过。

孙杨不是完美的英雄。他有情绪,有倔强,有脾气。他说出“You loser”那一刻,也许冲动,也许骄傲,但那一刻,他终于不再忍。他是人,不是圣人。可正因为如此,他更值得被理解。

赢得起,固然耀眼;输得起,才是骨子里的力量。

人生的胜负,很多时候,不在一场比赛里,而在你如何看待失败。

当年,孙杨被禁赛、被质疑,他没有离开泳池。他知道,世界上所有金牌都有保质期,唯有面对失败的姿态,能让一个人真正站稳。

28岁那年,他仍然兼项200、400、800米。那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连续三天高强度比赛,几乎不可能恢复体能。别人问他为什么还要这么拼,他只笑了一下:“因为我还没游够。”

游泳运动员的黄金期是18到24岁。28岁,对别人是尾声,对他是延长。有人劝他退,说留下最好一面才是体面。他摇头:“我怕后悔。”

他不怕输,只怕不试。

那是他身上最中国式的倔强——明知道赢的概率不高,也要用尽全力。

这世上没有永远的冠军,只有永远不肯退的心。

或许几年后,孙杨不再夺金,也不再上热搜。可当人们回头看,会发现,他这一生的赛程,其实比任何金牌都长。

他教会我们的,不是如何成为第一,而是如何在跌倒后继续往前。

那一天的光州,记者们散去后,场馆的灯陆续熄灭。孙杨一个人留在泳池边,盯着那片水。有人说他在祈祷,有人说他在回忆。其实他只是静静地站着。水面平静如镜,倒映出一个不完美,却无比坚定的自己。

真正的王者,不是从不被击倒的人,而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。

他赢得起,也输得起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