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副业赚钱,正在杀死很多年轻人的职业生涯
2025-11-05

凌晨两点,北京东三环。便利店的灯亮着,张驰靠在自动门旁,喝着第三罐功能饮料,眼神有点空。一天工作十小时,下班回家还要写推文、剪视频、发短剧脚本,他说自己在“拼副业”。我问他图什么,他笑着说:“不想被落下。”那笑,带着一丝硬撑。后来他突然问我一句:“你说,我到底是在变富,还是在透支?”那一瞬间,我沉默了。因为这句话,已经成为太多年轻人的日常:白天主业,夜里副业,看似努力,其实在一点点掏空自己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“多线程”的时代。主业要稳,副业要涨,社交要热,输出要快。任何空下来的时间,都被定义为“浪费”。可现实是,副业这场全民狂欢,正默默地吞噬着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——精力与深度。

资料显示,据《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发展报告》数据,中国已有2亿人在从事副业或灵活就业,其中六成受访者表示“主业受到副业影响”,有三成坦言“主业成长停滞”。看似多劳多得,实则“多忙少进”。他们以为自己在拓展收入来源,其实是在分散成长路径。

这事我亲眼见过一个反例。程瑶,广告公司文案出身。三年前,她的稿子几乎篇篇10W+,后来她开始做副业,写短视频脚本,接品牌软文,一年挣了不少钱。但她发现自己的主业思维停滞不前,甚至创意变得模板化。她说:“我开始靠惯性挣钱,不靠成长挣钱。”去年,她在一次年终汇报上被新入职的00后取代,PPT上那个年轻人说的一句让她印象极深:“程姐的文案,太安全了。”

安全,有时就是钝化的代名词。

你以为多线程在提升效率,其实是在稀释专注。
你以为在积累经验,其实是在重复机械劳动。
当主业的“成长曲线”被副业的“收益曲线”取代,你看似进步,其实在原地踏步。

我试着把这类状态做个“小实验”:连续一周,每晚十点后不碰副业,只记录学习笔记。第五天,我明显感到焦虑,但第七天,我反而开始恢复某种久违的专注——那种专注,是你全身心扑在主业里,忘记时间的那种流动感。实验结果不惊艳,但有启示:被切割的注意力,永远成不了创造力。

很多人说,主业赚钱慢,副业来补。问题是,当你把时间碎片化地塞进副业,成长也会被碎片化。短期多赚一点点钱,长期却让自己掉队。心理学上,这叫“即时回报陷阱”——你为了眼前的小确幸,放弃了深层的复利效应。

有一个段子说得很准:年轻人最怕的不是穷,是忙着赚钱却忘了成长。

我认识的一个朋友,王启,程序员,白天写代码,晚上开网店。两年下来,他收入翻倍,可当公司开始引入AI开发工具时,他慌了。那些年他没去精进算法、没读过一篇新论文,一心想着“赚快钱”。那天他跟我说:“原来副业不只是让我累,它还偷走了我成长的机会。”

世界的规则从不复杂:一个人越分散,就越模糊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不是你一天干了几件事,而是你能否在一件事上熬出深度。

当你看到别人靠副业月入过万,别急着羡慕。数据背后有残酷真相。据猎聘网《2023青年副业报告》统计,近七成人的副业收入不足主业的15%,而因为副业影响主业晋升的比例,却高达42%。换句话说,很多人忙了一年,账上多了点零钱,职业上却后退了一步。

我在写作初期也试过这种“诱惑”。那时有人邀我写广告软文,一篇几千,我欣然接受。写了三个月,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平——文字只剩“迎合”。那天我删光了合作文件,重回专注。那是我职业生涯里最艰难的“返工”。返工不是退步,而是重新校准方向。你必须在某个时刻停下,问问自己:我是在进步,还是在重复?

我们这一代人,太怕落后,也太急于证明自己。于是一个怪象出现了:人人都有副业,人人都在“忙”,但越来越少的人能说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很多人白天写OKR,晚上剪视频,结果两个世界都半死不活。真正可怕的不是没钱,而是忙到没方向。

我问过一个正在“多线程”生活的朋友,她说:“我怕不干副业,哪天主业被裁,就没退路。”她的恐惧很真实,也很普遍。但我后来明白,那不是安全感,那是“伪安全感”。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在副业那点零散收入,而在你主业的不可替代性。主业做到足够强,别人裁不掉你,市场也绕不开你。

有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。根据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3年的一篇研究,当一个人在单一领域持续深耕五年以上,收入增长率可达复合年化17%;而同时兼顾多份兼职的群体,平均增长率仅为6%。时间和注意力的复利,远比兼职的即时回报更值钱。

当然,也有人通过副业找到了人生出口。比如刘洋,原本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员工。她开始写理财公众号,边写边学,三年后副业转主业,成了财经自媒体人。但她坦言:“如果当时主业没让我有会计底子,我根本写不出东西。”她的成功,恰恰印证了另一条规律——副业的价值,是主业的延伸,而不是逃离。

你可以有副业,但不能让它成为逃避。
你可以多元,但不能让多元稀释深度。
你可以追求自由,但不能忘记长期主义。

有个朋友说,想在副业上找到“成就感”,我劝他不如先在主业上找到“掌控感”。成就感来自完成,掌控感来自专注。那些能持续做成事的人,往往是因为在一件事上掌控了自己的节奏。

如果你愿意,今晚就可以试一个小动作:在纸上写下你主业里最核心的一个技能,再在旁边写出三个你能立刻强化它的方式。比如学习一个进阶课程、复盘最近的项目、请教一个比你厉害的人。你不需要做太多,只要做这一件。这是重启专注的第一步。

另一件小实验是:未来一周,暂停一项副业,把那部分时间全部投入到主业提升上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效率、理解力甚至幸福感都在回升。

人的成长从不是“做得多”,而是“做得对”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起雷军的一句话:“专注,是最好的捷径。”他创业初期拒绝了十几个外部项目邀请,只为把小米手机打磨到极致。现在我们看到的“成功”,其实是他多年拒绝诱惑的结果。拒绝的能力,本身就是成熟的标志。

副业不是原罪,盲目的副业才是。它不是让你多一条出路,而是让你在选择上更清醒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,不怕慢,就怕散。与其在碎片中挣扎,不如在专注中积累。

你不需要每晚都赚钱,你需要每年都成长。你不需要一堆身份标签,你只需要一个被时代需要的能力。钱,是结果,不是目的。成长,是路径,也是一生的复利。

愿你在这个“人人副业”的时代,敢于慢一点,敢于专注一点,敢于相信:不被焦虑推着走,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