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与千寻:年少不懂宫崎骏,看懂已无再少年
2025-11-05
那年夏天,电影院的冷气太足,屏幕上亮着的,是那个被风吹得半睁着眼的小女孩。她叫千寻,十岁,胆小,怕黑,紧紧拽着父母的衣角。画面里是一条通往未知的隧道,而那头,是她未来的一生。那一年是2001年。宫崎骏说,这是他送给每一个孩子的“成人礼”。十八年过去,《千与千寻》重新上映。影院里坐满了人,孩子们笑,大人们哭。因为他们终于懂了,小时候以为是童话,长大才知道,是人生。
那条隧道,不是魔法的入口,而是长大的起点。
千寻跟着父母闯进那个充满神怪与贪婪的世界,她看着父母在食物前低头、贪吃、变成猪。那一刻,她哭着喊不出声,拼命去摇醒他们。观众第一次看到的是恐惧,而十八年后再看,看到的却是讽刺。那两个趴在食槽里的身影,太像如今被欲望喂饱的人类——吃得多,却不知为何而吃。
宫崎骏没给我们讲寓言,他只是画了一面镜子。
那天散场后,我在地铁里听到一对情侣在讨论,女孩说:“小时候觉得千寻真勇敢,现在觉得她只是在逼自己成长。”那男孩愣了愣,笑着回:“可不成长,又能怎样?”这句对话像一阵风,吹得我心口发紧。是啊,长大这件事,没人想要,但谁都逃不过。
千寻失去了名字,被迫签下契约,从此变成“小千”。名字被剥夺,就像身份被抹掉。汤婆婆说:“被我夺去名字的人,都再也找不回自己。”多像我们啊。为了生存、为了工作、为了融入体制,我们也签下无形的契约,一份又一份,渐渐忘了自己原本是谁。
名字不只是称呼,是记忆的锚。失去了名字,就漂浮在别人的世界里。
有一年,我在做采访,遇到一个三十岁的女孩。她说:“我每天上班、下班、吃饭、睡觉,生活规律得像模板。可是有一天我照镜子,忽然想不起来,我小时候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我问她后来呢?她沉默了很久,说:“后来就去看了《千与千寻》。”她笑着说那句“原来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快忘了”,笑得有点哽咽。
现实比魔法世界更复杂。
千寻遇见无脸男,是她成长的关键一幕。那个全身漆黑、面无表情的生物,在洗浴场外的雨夜,被她一句“进来吧”唤醒。她给了他善意,他却误以为那是爱,于是疯狂、贪婪、吞噬一切,只想用金子换来被需要的感觉。宫崎骏说,无脸男是“所有孤独者的化身”。他能变出金子,却换不来归属感。
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:“你觉得无脸男可怕吗?”她摇头说:“不可怕,我只是觉得他好像我。”那时她刚经历失恋,她说自己努力讨好别人,做了很多,却被一句“你太粘人了”甩开。那种心碎,不是没被爱,而是被误解。她说:“我也曾像他一样,把善意弄成了负担。”
在现实里,我们都当过无脸男。
工作中,为了被看见而加班;感情里,为了被喜欢而失去自我。我们拿出最珍贵的东西,只想换一个温柔的回应。但世界常常冷淡。就像无脸男那句唯一的台词:“我好寂寞。”它不是哭诉,而是一种承认。承认我们都在孤独里长大。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段时间我每天早起,留十分钟什么都不做,只写下“今天我是谁”。第一天写“员工”,第二天写“女儿”,第三天写“朋友”,到第七天,我愣住了,竟写不出自己的名字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《千与千寻》里的失名,并不只是魔法——那是生活。名字被遗忘,从来不是别人夺走的,而是我们自己放下的。
可是成长也不只是失去。
影片后半段,千寻坐上那列开往未知的水上列车。车厢里安静得出奇,海面映着天光。她紧紧攥着车票,目光透过窗外的倒影,有惶恐,也有坚定。那列车,只往前,不回头。像极了人生。
成长就是那辆单向列车。有人上车,有人下车。有人同行一段,有人消失不见。小白说:“我只能送你到这里,剩下的路要自己走。”那句告别,是所有成年人都懂的温柔。
我们都坐过这样的列车。
有些朋友在换工作后再没联系;有些恋人在一次争吵后再没重逢。我们以为会一直并肩,却在不知不觉中分道扬镳。有人问我,你不觉得遗憾吗?我说:“遗憾,但也庆幸。”因为每一段相遇,都让我们学会一个版本的自己。
长大的过程,其实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。
我记得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幕,是河神的那场洗浴。浑身散发恶臭的他被众人嫌弃,只有千寻一个人咬牙上前,帮他拔出身上的铁刺。那根铁刺拔出来,竟拖出一整条污染的自行车。河神笑着说:“谢谢你,小姑娘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懂了,成长的本质不是去适应,而是去清理。清理掉那些附在你身上的垃圾,哪怕疼。
那晚我试着清理自己的生活。删掉了几十个不再联系的社交账号,丢掉了用不上却舍不得的物品。那是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小动作。可当我做完的时候,心里居然变得很轻。那是成长的小实验——在放下里重新呼吸。
可成长也不是直线,有时它是循环。
我记得电影里千寻也有过崩溃。她找不到父母,差点被赶出浴场,哭得像个迷路的孩子。那一幕让我想起自己刚毕业那年,独自一人在出租屋里,失业又失恋,整夜没睡。第二天我强打精神去面试,结果还迟到了。那时我对自己说:“这不是终点,只是一次练习。”
人生有时就是一场“失败的返工”。我们一遍遍试错,一遍遍修正。就像千寻从害怕到勇敢,不是因为她天生坚强,而是因为她没有别的路。
汤婆婆让她在一群猪里认出父母,她摇头说:“这里没有我的爸爸妈妈。”那是整部电影里最亮的瞬间。因为那一刻,她不再恐惧,不再依附。她选择了相信自己。这就是成长最难的一步——信任自己的判断。
宫崎骏在访谈里说:“我不是在讲一个孩子的故事,而是在讲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。”
是的,《千与千寻》其实不是童话,而是一部现实纪录片。
小时候看,是梦;长大后看,是镜子。
我们都在成长的世界里,拼命维持清醒,又被现实一点点吞没。我们想要纯净,却被欲望裹挟;我们想要自由,却被身份绑架;我们渴望爱,却在孤独中学会保护自己。
但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我们始终还在寻找。寻找名字,寻找意义,寻找那份不肯被时代磨平的心。
宫崎骏说:“人要像风那样活着,来去自由,不留痕迹,却让世界变得不同。”我想,也许那才是千寻最后的模样。
当她穿过隧道,回到现实的那一刻,阳光照在她脸上。她没有回头。那一幕静得出奇,仿佛整个世界都屏息。她知道,那个世界的魔法已经消失了,但真正的魔法,已经刻进了她的灵魂。
我一直相信,每个人的生命里,都有一条通往自己的隧道。有人还没找到入口,有人正在穿越,有人已经走到了出口。我们在其中迷路,也在其中被拯救。
年少时,我们以为“成长”是得到;后来才知道,它其实是学会失去。
有一天,当你也能在离别中平静地微笑,当你也能在选择中不再恐惧,当你能对自己说“我记得我的名字”,那时,你就已经成了自己的千寻。
别忘了那句台词——“不要回头。”
因为前方有光,有风,有另一个更完整的你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