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曾轶可事件背后:慎用你的力量,能成就你的,也能毁掉你
2025-11-05

那天深夜,我刷到一条旧新闻。那是2019年6月,曾轶可站在北京首都机场的边检口,举着手机,怒气冲冲地发了一条微博:“你是有职权,但给所有机场工作人员丢脸。”几分钟后,她又补了一句:“在你有严重错误的情况下,我骂你全家又怎样。”那条微博很快被编辑、删改、再发布。可互联网上的东西,一旦发出,就再也收不回。

没多久,边检回应,通报事实:她不配合执法,干扰工作,甚至曝光民警证件信息。舆论反转,品牌切割,音乐节商演取消。短短72小时,一个本该继续唱歌的名字,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
那是一场公共事件的缩影,也是一面镜子。它照出了一个更普遍的真相——力量,从来不是纯粹的祝福。能成就你的,也能毁掉你。

我们都渴望力量。权力、名气、财富、话语权,这些字眼看上去闪闪发光。可真正危险的,从不是没力量的人,而是那些拥有力量,却以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。

曾轶可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这个时代的人,都在试图使用自己的“微力量”——有人用微博发声,有人用视频表达,有人靠流量维权,也有人靠舆论攻击。可问题是,当力量开始越过理性,善意就变成了暴力。

那天,有个律师朋友跟我说:“曝光警察信息这种行为,法律上界定很清楚,已经触及隐私权和执法权边界。”但真正让我在意的,不是她违法没违法,而是她那种“我有粉丝,我就能”的底气。这种底气,是所有力量的毒。

人一旦沉迷于自己的影响力,就会忘记边界。

我认识一位在某互联网公司做公关的女生,她有一句口头禅:“我发条朋友圈比你们发个通稿还管用。”她说这话的时候,带着骄傲。后来她因为一次“内部泄密”被辞退,只因为她把一场会议照片发在朋友圈里,没打码。那天,她在咖啡馆对我说:“我以为那只是发给朋友看。”我没说话,只是想起一句话——力量的毁灭性,在于它让人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。

曾轶可事件表面是情绪问题,底层是权力错位。她以为自己在维权,实际上是在“滥用公共注意力”。微博不是法庭,粉丝也不是陪审团。可那一刻,她用几百万粉丝的视线去“惩罚”一个普通警察,像举起了放大镜,让一个无权者暴露在光下。那种曝光带来的不是公正,而是失衡。
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克在《权力的悖论》中说:“当人获得权力时,大脑中的同理心系统会暂时‘休眠’。”这是科学研究,不是比喻。力量让人不再共情。越有话语权的人,越容易忘记他人的位置。

我后来重看那几张她发的微博截图,发现一个细节——她说“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我”。那句抱怨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她对权力的误解。她觉得被冒犯,是因为她习惯了被优待。那不是愤怒,而是特权被撕裂后的不甘。

但人一旦把自己的愤怒当作正义,就离自毁不远了。

有个音乐圈的朋友曾跟我说:“明星最怕的不是失去粉丝,而是失去敬畏。”他见过太多艺人,在名气高涨时随意指责、羞辱、曝光他人,仿佛拥有了审判权。可真正懂传播的人,都知道一个规律——公众人物的每一个举动,都是放大一百倍的镜像。你以为是在表达,实际上是在示范。

那几年我写过一篇稿子,叫《弱传播的力量》。书里讲过一个理论:在舆论世界里,现实的强者往往是舆论的弱者。因为你越高,就越容易被看见;你越被看见,就越容易被误解。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放大效应。普通人骂一句话也许没人理,但名人说同样的话,会立刻上热搜。传播的重力场永远不公平。

所以,力量的使用,不仅是道德问题,更是传播规律的问题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——在朋友圈发同一句话,两个版本,一个是我自己发,一个是我用朋友的账号发。内容完全一样:“今天在地铁上被人踩了脚,对方一句对不起都没说。”结果我的那条获得了近200个点赞,另一条只有4个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更关注“谁在说”,而不是“说了什么”。这就是注意力经济的本质。你越有影响力,你的每一句话越像子弹。

在网络世界里,注意力就是力量。有人用它救人,有人用它杀人。

曾轶可曝光民警信息那天,粉丝们一边倒地谩骂,一个普通执法人员的照片被转发上万次。那一刻,她手里的键盘,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。

几天后,她发道歉声明,语气平和,文字整齐,但底下评论里仍有几千条留言在为她叫屈。那种情绪像一团火,早就脱离她的控制。

这件事让我想起2018年她曾因为快递问题曝光过一名快递员的电话。她当时说:“他太不负责任,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。”可那名快递员后来接到了上百个辱骂电话,被迫停工。力量,在那一刻变成了伤人的工具。

有学者研究过“网络暴力传播模型”,发现情绪性内容的扩散速度是理性内容的六倍。也就是说,当你用愤怒表达时,你的传播力会被算法放大。而当你用理性表达时,平台会默默降低权重。算法喜欢热闹,不喜欢克制。可真正成熟的人,是在热闹里学会收手。

我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一句话——“驾驭不了的力量,终将反噬。”

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和力量打交道。有人通过短视频获得关注,有人靠话题获得名声。我们被鼓励去发声、去表达、去打造个人影响力。但没有人教我们,力量要怎么用。

我认识一个年轻的设计师,她的作品因为一场争议被网友攻击。她一气之下发长文反击,指名道姓骂回去。那条帖子火了,也毁了。品牌方撤单,合作终止。她后来对我说:“我只是想为自己出气。”我问她:“出完气呢?”她沉默了。

力量真正的使用方式,不是爆发,而是引导。

在传播学中,有个概念叫“探照灯效应”。美国学者李普曼在《公众舆论》中写道:“媒体就像探照灯的光束,它能决定社会看到什么,也能决定社会忽视什么。”明星自带的流量,某种意义上就是探照灯。照向何处,就决定了公众的视线何处聚焦。

如果你有十万粉丝,你就比十万个人多了一支探照灯。你可以用它照亮一个议题,也可以用它照亮一个人的隐私。方向不同,结果天差地别。

我曾在公益项目里看到另一种使用方式。演员袁泉曾匿名捐款支持乡村音乐教育,后来被曝光后只说了一句:“音乐让我获得力量,我希望它也能给别人力量。”她的力量,是向内收的,不是向外打的。那种克制,是最深的成熟。

其实,每个人都拥有某种形式的力量。你可能没有粉丝,但你有朋友圈;你可能不是公众人物,但你能影响一个孩子、一位同事、一个爱人。力量的边界,不在规模,在态度。

那年,我在一堂传播学课上听教授说:“权力的最大考验,不是能做什么,而是选择不做什么。”那句话我记了下来。

所以我开始练习克制。

有一次我被一个人无端误会,他在群里暗讽我。我很想回怼,打了半页文字,最终全删掉。我决定不解释,只写了一句:“等有机会再聊。”那天晚上我失眠,但第二天,他主动道歉。我那一刻才明白,真正的力量,不是反击别人,而是控制自己。

当然,我也有过失败。

几年前我在公众号写过一篇批评某品牌的文章,自认为理性、客观,没想到被人截图断章取义,说我“恶意带节奏”。那次我花了三天删评论、写澄清,最后意识到,传播不是你能控制的。你以为你在说事实,别人只看情绪。那次之后,我学会了在发出每一个字前,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这句话,是建设性的,还是毁灭性的?”

慎用力量,不是让人怯懦,而是提醒我们:表达也需要边界。

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,不是人人都沉默,而是人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该说、该停、该道歉。

曾轶可事件过去五年了,但那场风波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的盲点。我们活在一个“人人皆可发声”的时代,却忘了,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使用力量的行为。

你可以愤怒,但不能用愤怒去定义别人。你可以维权,但不能拿正义当武器。你可以有粉丝,但不能让他们替你伤人。

力量最大的诱惑,是让你以为自己掌握真理。可真正的力量,是知道自己也可能错。

我们都该学着收束那种“我能”的冲动,让力量回到理性的位置。

就像郎平教练在离婚后拒绝谈及前夫时说的那句:“这样对他不公平,因为我有太多面对媒体的机会,而他没有。”那是力量的克制,也是尊重的极致。

也许我们都该记住——当你举起手机、打下每一个字的那一刻,你就在使用力量。请想一想,你是想照亮谁,还是毁掉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