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5年,从年薪10W到年薪100W:会赚钱的人,都懂规划
2025-11-05
凌晨两点,王徵还坐在电脑前。办公室的灯只剩他一盏,窗外是一层雾,连远处的路灯都看不清。电脑屏幕上是他刚做完的年终总结:工作第5年,年薪38万。 他抬头望了眼天花板,轻声叹气——那年他曾说,30岁前要年入百万。五年过去,方向还在,距离却没缩短。
他不是不努力。五年加班无数次,拿过公司季度之星,也换过三次行业。可他心里明白,这些努力大多是“忙”,不是“进”。同事们升得快、涨得狠的那些人,他看得清:有人懂得布局,有人提前三年考了资格证,有人一边上班一边做项目副业。唯独他,一直在“眼前的任务”里打转。
这一刻,他终于承认一个事实:努力能让你维持,但只有规划能让你跃迁。
我后来跟他聊过很多次。那天他说:“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时间不够,其实是方向不对。”那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无数打工人的共鸣。我们都以为努力就够,直到发现身边人已经走到了另一个高度。
会赚钱的人,早早开始规划;只顾眼前的人,永远被动追赶。
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规划的重要,是在比较中。一个同班同学,刚毕业时工资差不多,如今已是行业负责人。你以为他“运气好”,其实他早在几年之前,就开始系统规划:什么时候换岗,哪个证先考,哪类人要认识。别人走一步看三年,你走一步看一天。差距,就是这么拉开的。
我认识一个女生,名字叫林薇。她大学读中文,毕业后进了广告公司。刚开始工资很低,月薪五千,她却每年固定拿出五千报名课程,学文案、学用户心理、学数据分析。那时我们都笑她“太上进”,可五年后,她成了公司创意总监,年薪百万。
她告诉我:“我不是比别人聪明,只是比别人更早规划。”
她给自己定的第一步是“补足专业短板”,第二步是“跨部门学习”,第三步才是“走管理岗”。每一步,她都提前设定节点与目标。她说规划不是为了焦虑,而是为了“有数”。
相比之下,她的同事阿豪,毕业同年入职,一直说“等我准备好了再升职”。结果五年过去,他还在原岗位上打杂。每次绩效评估,他都在感叹:“机会总不属于我。”可事实是,他从没认真思考过“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
人生最怕的,不是没机会,而是机会来了你没准备好。
其实,“规划”这个词听起来很大,但落到地上不过三件事:定位、目标、路径。
定位是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、想做什么、适合做什么。目标是决定要去哪里。路径,就是你打算怎么走。
很多人之所以停滞,是因为连“自己是谁”都没搞明白。
我曾在一家公司见过这样的场景。两个新媒体运营同时入职,一个每天忙着写稿、排版、看数据;另一个除了做本职,还天天去旁听策划会、私下请教技术同事,学数据埋点。三年后,第一个人依然是运营专员,第二个成了运营总监。
他们的区别不是天赋,而是认知边界。一个在任务里找成就,一个在系统里找路径。
那位总监后来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规划不是规划未来,是规划现在的每一步。”
如果说定位是起点,目标就是航线。没有目标的人,就像在海上漂的船,有风也不知往哪儿去。
目标不能太空,要有“量化的想象”。
比如你说想年薪百万,那得问清楚:靠什么赚?职位提升?副业?投资?每一条路径的逻辑都不同。没有分解的目标,只是白日梦。
我见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一个朋友周晨,毕业三年就升职到产品经理。她曾写过一份“未来简历”——她想在五年内成为产品总监,于是把简历倒着写:要成为总监,需要哪些能力?产品规划、数据分析、团队带领。她发现自己缺经验,就主动申请负责公司一个边缘项目。项目没多大影响力,但给了她独立决策的机会。那段时间,她每天复盘、记录、调整,最后这个项目反而成为她升职的转折点。
她说:“我不是运气好,是因为规划让我看到远处的台阶。”
这就是“未来简历法”的威力——它逼你思考,而不是幻想。
但光想没用,规划的灵魂在执行。
很多人卡在“我知道要规划,可我做不到”。因为执行的过程一定伴随挫折与返工。
我记得第一次做个人规划的时候,也失败过。那是我刚换行业的第二年,决定转做教育咨询。我查了很多资料,画了时间表,每月要学几门课、要掌握哪些技能。结果三个月后就崩盘——任务太密,节奏太快。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凌晨两点睡,效率反而越来越差。
后来我才明白,规划不是给自己上刑。真正有效的规划,是可持续的。
我重新设计了路径,只保留最关键的“三件事”:每天读半小时行业报告、每周复盘一次项目、每季度做一次成果评估。三个月后,我不再焦虑,反而开始享受进步的过程。
规划,不是让你更累,而是让你的努力更有效。
我还做过一个小实验。
有段时间我总觉得自己“成长慢”,于是我在桌上放了两个罐子,一个写“时间”,一个写“结果”。每当我学完一门课、完成一个项目,就往“结果”罐里放一枚硬币。三个月后,我打开两个罐子,发现“时间”罐空空如也,“结果”罐叮当作响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成长不是花了多少时间,而是积累了多少可复用的成果。
这个实验后来我也推荐给同事。有人做了一个月就放弃,因为“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变化”。可另一个同事坚持半年,最后升职时笑着说:“我终于知道自己不是白忙。”
这就是执行的力量。很多事情,不是难在做不到,而是难在坚持。
当然,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世界在变,行业在变,规划也要变。
我曾在2019年见过一个程序员,名叫李牧。他当时在一家外包公司,每天写代码到深夜。他规划得很细——三年升高级开发,五年做架构师。结果2020年疫情来了,公司业务崩盘,他被裁了。那段时间他几乎崩溃。后来他冷静下来,复盘自己的能力结构,发现自己在AI算法上有兴趣,就报了网课重学。
一年后,他进入一家AI初创公司,再次站上新起点。他笑说:“那场裁员,让我重学了‘规划’两个字的意义——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,但规划能帮你转弯。”
他给自己制定的第二版职业规划,只有八个字:持续学习,预留余地。
那八个字,成了后来许多人复盘时的座右铭。
规划从来不是精致的图纸,而是动态的路线。
我看过太多职场人,因怕变化而死守旧路。有人宁愿熬在熟悉的岗位里,也不敢跳出舒适区。可时间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:你以为的安全,其实是停滞。
2018年LinkedIn发布过一份报告,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18个月,就有30%的职业技能被淘汰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两年不更新知识,你就可能被时代甩开。
所以,真正会赚钱的人,不靠运气,不靠投机,而是靠“持续迭代”。他们明白,规划不是一份文件,而是一种心态。
我曾问过一个金融分析师,他年薪百万,每天行程排得满满。他笑着对我说:“规划这事啊,就像理财。你不理,它就乱。你一理,它就生利。”
他说自己刚入行时,薪水并不高,但每年都留出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新领域。别人觉得他“分心”,可他知道那是长期布局。等金融科技崛起,他正好转向量化分析,一跃成为团队核心。
这就是规划的复利。别人一年只积累经验,他每年积累方向。
他说:“会赚钱的人,其实赚的是提前思考的那段时间。”
这几年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:职业规划,不是让你变得完美,而是让你少走弯路。
它像地图,让你在迷雾中不至于原地打转;也像灯塔,让你在低谷时还有方向。
有人问我:“万一规划错了呢?”
我说:“那就重画。”
错的不是规划,是你以为一份规划能管一辈子。人生从来不是直线,而是曲线。每一次修正,都是成长的代价。
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王徵已经换了新工作。新公司规模更大,年薪刚好破百万。那天他请我喝酒,他说自己最感谢的,是那年深夜在办公室的那次叹气。
“那一声叹息,”他说,“让我终于开始对自己负责。”
我问他现在怎么看“规划”这件事。
他说:“以前我以为规划是画未来,现在我知道,它是校准现在。没有规划的人,只能被推着走;有规划的人,才配选择路。”
灯下的他笑着,像换了一个人。
他举起杯子,说:“我终于不焦虑了。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去哪儿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