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发红包涨粉32万、12小时新增1200万用户:鸡汤的嘴,骗人的鬼
2025-11-05

深夜一点,一个做公众号的小伙子坐在电脑前。屏幕上跳着微信粉丝数:327,842。几小时前,这个数字还是零。他盯着那串数字,心跳得像打鼓——他觉得自己要发财了。其实也不怪他激动。那天的热搜上,全是“发红包涨粉32万”“12小时新增1200万用户”这样的标题。谁看了不眼红?可惜,他不知道,这场热闹的背后,是一口“鸡汤味”的陷阱。

那晚他发了三万块红包,第二天粉丝涨了一千多。到了第三天,又掉了八百。最后留下的,只有银行卡余额里的那个数字。那一刻他才发现,原来不是所有的增长,都叫成长。

这事我看太多了。越是互联网泡沫旺盛的地方,越容易生出幻觉。一个人看到别人12小时涨粉千万,就开始怀疑自己不够拼;一个团队看别人靠一句口号火爆全网,就开始重组战略。可真相往往简单到残忍——不是他们找到了捷径,而是你看漏了他们的十年。

比如那位“发红包涨粉”的半佛仙人。很多文章都在吹他“0到32万”的奇迹,可没人提他从高中起就写小说、在知乎回答两千个问题、积累二十万粉丝的过程。那三万块红包,只是他早已滚烫的火堆上,再添的一把柴火。可那些初入行的人,看着别人“轻松爆红”,就以为自己也能照葫芦画瓢。于是他们学红包、学标题、学形式,最后全败在一件事上——没内容。

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写公众号时,也被这种“爆款神话”蛊惑过。那阵子我研究各种教程:什么封面图点开率最高、什么时段发文能冲热榜。结果三个月过去,数据没见涨,反而越来越心慌。后来我逼自己停更一周,只做一件事——复盘。我把前十篇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五遍,才发现真正爆的那两篇,根本不是“技巧取胜”,而是我真心在写。那一刻我明白,所有的增长都得靠积累铺路,没有例外。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更大的“鸡汤现场”。前阵子,阿里系的大佬陈大年发了一条朋友圈,短短一句话——“零投放,日增1182万用户”。下面评论区一片惊叹:“这是什么增长秘籍?” “是不是AI算法?” 结果他淡淡补了一句:“秘诀是——信任年轻人,培养年轻人。”那一刻,我真的笑出了声。

我信你个鬼。

任何一个能在半天拉千万用户的项目,都不可能靠一句“信任年轻人”实现。那背后一定有资源、有渠道、有预热、有团队。但陈大年不说这些,因为那不够“燃”,不够适合传播。于是,一句话的鸡汤就盖过了千万次的脚踏实地。

这也是鸡汤的可怕之处。它不一定是假的,它只是“省略了困难”。

你看李彦宏,他本科北大,硕士纽约州立大学,是“超链分析”技术专利的持有人,这项发明直接奠定了现代搜索引擎的基础。再看马云,高考考了三次,最后考了个师范。你觉得谁的故事更容易被复制?当然是马云。因为“没天赋但不放弃”的叙事,能让我们相信努力还有意义。可真相呢?即使你照着马云的每一步去走,也未必能走出同样的路。

所以说,鸡汤的嘴,骗人的鬼。

它的毒在于“选择性讲述”。只告诉你结果,不告诉你代价;只放大运气,淡化时间。那些“听上去你也能做到”的故事,往往最容易让人沉迷。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幻觉:你离成功,只差那一步。可事实是——那一步前面,有一百步你没看到。

我有个朋友,创业第三年时特别焦虑。那阵子他天天研究“如何让产品爆火”,看遍了所有增长案例。有天他跑来问我:“你说要不要搞个裂变红包?看别人都涨得挺快。”我没立刻回答,而是让他做个小实验——“你先把上周的用户反馈整理成表,看看他们到底为什么留下。”三天后他回来,沉默了。他发现真正留住用户的,是他写的那几篇有温度的推文。红包能引人来,故事才能留人住。

这就是第一个“可照做的小动作”:别急着抄捷径,先复盘自己真正有效的事。哪怕一天只找出一个规律,都比盲目模仿强。

当然,所有觉醒都得靠撞墙。我也撞过。

那年我想做一个“知识付费”项目。看到别人说“内容为王”,我就拼命产出;又听人说“流量为王”,我立刻去投广告。结果半年下来,烧掉几十万,粉丝没涨多少。我才意识到,我根本没弄清自己要的是“名气”还是“事业”。我以为自己在成长,其实只是被信息推着跑。后来我推翻整个计划,重新定位——不追爆款,只做稳定的长期内容。半年后,收入反而稳步上升。那次返工,是我职业生涯里最贵的一课。

我后来总结出一句话:如果你照着别人成功的方式做事,你顶多变成他的影子。

我还记得乔布斯那句被反复引用的话——“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。”太多人奉这句话为圣经,拒绝调研,拒绝用户反馈,甚至拿它当借口:我在“创造需求”。但有赞创始人白鸦曾经专门考证过,乔布斯说这话时有两个语境。一次是在苹果早期,另一次是玩媒体话术;而在那之后,他创立NeXT公司时,反而花了无数时间做调研。苹果第二代产品推出前,每年都会向尼尔森等第三方公司购买市场报告。换句话说,他不是不听用户,而是选择“先造,再听”。

这才是真相。

鸡汤的另一重毒,是它让人以为“成功是一种性格”。好像只要乐观、坚持、有梦想,就一定能赢。可现实从来不是这样。你能控制的是过程,不是结果。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靠信念维持热血,而是靠系统保障稳定。

这也是第二个“可照做的小实验”:当你听到一句励志名言时,别急着共鸣。先问自己三个问题——这句话是谁说的?在什么语境下说的?对我现在的阶段是否适用?如果答案模糊,那就先放下。别让别人的语言,成为你自我催眠的麻药。

这年头,信息比机会还多。每个人都在焦虑:为什么别人能一夜成名,我却原地踏步?可我们忘了,真相从不在故事的开头,而在细节的缝隙。

那些所谓的“爆发”,不过是多年积累的临界点。你看到烟花绽放,却没看到它在黑暗里压抑了多久。

我有个读者曾留言,说自己做短视频两年,涨粉一直卡在五千。她几乎想放弃。后来她不再追热点,而是每天固定拍“普通人一天”的生活记录。三个月后,一个视频突然被推荐,粉丝破十万。她说:“原来我不是不行,是我太想快。”

这句话,我一直记着。

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“快”裹挟的时代。广告告诉你:花钱能买成长;平台告诉你:算法能造爆款;鸡汤告诉你:坚持就能逆袭。可没有人告诉你,成长的速度从来不是你能决定的。

真正的成长,像种树。你能做的,不过是浇水、除草、耐心等。它什么时候发芽、什么时候开花,都不在你手上。可一旦长出来,谁也拔不走。

所以,与其去追一个看似万能的方法,不如去打磨一个真实的自己。

别再信那些“轻易成功”的故事。你该信的,是每天凌晨还在写代码的程序员,是地铁上背英语的上班族,是加完班还在写作的普通人。因为他们的故事没有剧本,却最有分量。

有时候,我也会问自己:为什么人类这么爱听鸡汤?也许是因为它比真相温柔。真相告诉你:你得慢慢来。鸡汤告诉你:你马上就行。谁不想听后者呢?

可成长最怕的,不是慢,而是假快。假快让你错判自己,错估世界。等到醒悟时,时间已经流走。

我常对学员说,判断一个方法是否值得信,有个最简单的标准——你照做三天,是否能复盘出明确的反馈。如果没有,那就不是方法,是幻觉。
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老话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所有能真正立住的成长,都有规划、有节奏、有检验。所有靠冲动、靠情绪、靠捷径的尝试,最终都会被时间筛掉。

鸡汤可以安慰人,但它不能带你走远。

真正能带你走远的,是那种“笨”的方式——复盘、改进、积累、等待。

有人说,这样太慢。可慢,恰恰是快的前提。

等你熬过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,所有的积累都会在某一刻爆发。那时候,你不需要红包,不需要鸡汤,不需要被谁祝福。因为你已经成为自己最稳的底气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