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亚马逊300万件滞销商品,为啥烧掉也不捐给穷人?
2025-11-05

深夜的仓库,灯亮着。机械臂在冷光下反复搬运,一箱箱崭新的商品被推向一条没有回头的传送带。传送带尽头,火焰吞噬了一切:书、玩具、电视机、尿不湿,连标签都还没撕。空气里有塑料融化的味道。镜头里的记者捂着口鼻,声音发抖地说:这就是亚马逊的仓库。每年,三百万件卖不掉的商品,就这样被烧掉。

视频发布后,全世界都炸了。人们冲上网络怒骂:“资本家真不是人!为什么不捐给穷人?为什么不发给员工?为什么要浪费?”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冷血,有人说这是一场丑陋的道德灾难。可当我们愤怒地拍着桌子时,没人去问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捐,真的可行吗?

经济学家米尔顿·弗里德曼在《资本主义与自由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没有免费的午餐。”烧掉商品听上去残忍,但在商业的逻辑里,它往往是最优解。亚马逊的仓储费按月递增,六个月翻倍,一年翻四倍。存一台电视机的费用比电视本身还贵。退回去?单件运费二十多美元。销毁呢?只要零点二美元。计算机一敲,账出来了——烧掉,是最便宜的方案。

听上去冷酷,其实只是理性。

那天我在朋友家吃饭,他摊开手对我说:“你知道我家里还有十几箱明信片吗?”我愣了:“你不是卖掉了吗?”他说:“卖不掉。放着占地,送人没人要,扔又舍不得。”那是他大学摆地摊时的旧货。每次搬家,他都小心翼翼地打包搬走。五年搬了三次家,明信片跟着他换了三次地址。运费加房租,早已超过它们的价值。

“我现在明白了,”他说,“我早该在第一年就全扔掉。”

听着这句话,我忽然理解了亚马逊的决定。

商业的世界,不是感情驱动,而是效率驱动。你可以说它冷血,但它恰恰因为“无情”,才能让整个系统运转。

你说捐给穷人,那谁来出运费?谁来负责分发?谁来承担仓储、人工、信息管理?哪怕是免费送,也需要一整条供应链运作。而这条链条上的每一环,都要钱。仓储是时间成本,运输是空间成本,分发是管理成本,最后的监管是风险成本。没人愿意为“良心”买单。

所以亚马逊选择火。

火烧掉的是商品,也烧掉了那些无效的负担。

这不是对穷人的无情,而是对秩序的维护。

我曾亲眼见过另一种“善意的灾难”。

那是我在西藏旅行时的夏天,很多游客带着衣物去山村捐赠。结果村口堆满了旧衣服:破的、脏的、厚的薄的混在一起,孩子们在上面玩滑梯。那些衣服最终被雨淋湿、被泥覆盖、被人嫌弃。没有人真穿。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,捐赠不是“送出去”,而是“送对人、送到位、送得起”。

商业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它必须面对“反馈”。慈善之所以低效,是因为它往往没有反馈。你花十块钱买一碗面,觉得不好吃,下次不来;商家必须改进。而慈善免费送饭,哪怕难吃,人也会来——因为不要钱。反馈消失,改进也就不再发生。

这就是为什么,世界银行投入几千亿美元的扶贫计划,仍然收效甚微。那些钱没有变成持续的生产力,只变成了短暂的施舍。而市场的力量,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,自己生出秩序。

所以商业,其实是最高级的慈善。

因为它依赖真实的反馈。

你付钱,我提供价值,我们都得到回报。

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衡,而不是单向的施舍。

我理解那些看到火焰的人,他们看见的,是浪费。可企业看见的,是效率。

你可能觉得残酷,但想象一下:如果这些商品捐出去,是否真的能让穷人更好?

曾有个NGO做过实验,他们向肯尼亚的村庄捐赠二十吨衣物,结果当地的裁缝铺全关门了。三个月后,衣物分完,人们又没衣服穿。市场死了,慈善也死了。

而当一家微型服装厂重新进入市场,雇了十个本地工人,让他们用废布再造,那个村庄才真正摆脱了“依赖”。

真正能改变贫穷的,从来不是施舍,而是交易。

交易让人有尊严。

在山东老家,我见过另一种版本的“被误解”。

每年樱桃熟时,父母都会在地头叹气:“又卖不动,便宜卖多心疼,贵了没人要。”城里人看着新闻里“果农滞销”,心疼地留言:“为啥不便宜卖?”他们不懂,地里的樱桃和超市的樱桃,不是一种商品。前者包含人工和土地成本,后者还要加上冷链、运输、渠道、税收。价格的差距,是物流的距离。

我女朋友那年兴奋地说:“咱拉一车去北京卖!”我笑了:“那得赔。”

她不信。我算给她看:油费、路费、人工、时间,全加起来,成本比售价高三倍。那一刻她沉默了。

商业,不是“有货就卖”,而是“算得过账”。

同样的逻辑,也适用于亚马逊。

存,是亏;退,是亏;捐,是更大的亏。

只有销毁,才是对股东负责。

听起来冷,但现实就是这样。

资本不讲道德?它的道德,是效率。

人类社会的发展,本质上是效率的演化。

从狩猎到农耕,从蒸汽到芯片,每一次进步都源于对“浪费”的反抗。火烧仓库,是浪费吗?也许,但对系统而言,它是重置。

再说个我亲历的故事。

那年我在北京开店,库存积压,租金飙升。朋友劝我打折清仓,我咬咬牙舍不得。那些衣服我挑了几百遍,每件都有记忆。半年后,店铺倒闭,衣服发霉,我付了两万的仓储费。最后,清理工把它们全拉走,我站在门口,看着那辆车,像送走旧日的自己。

我那时才懂:舍不得的,未必值得留。

商业世界,最难的课题是“止损”。

会止损的人,才能活下去。

亚马逊烧掉的不是商品,而是机会成本,是管理的清理,是未来空间的释放。

这世界上最冷静的爱,是不浪费。

牛奶倒进河里,是因为供大于求。倒掉,是为了让价格回稳,让奶农不破产。这不是残忍,是修复机制。

商品的命运,从来不由情绪决定,而由供需决定。

供应多了,价格就跌;价格跌了,生产者就退场;退场多了,供给减少,价格回升,市场重新平衡。

这是看不见的手的逻辑。

不完美,但有效。

人类的善意,常常敌不过系统的效率。

可真正聪明的善意,是让系统更高效,而不是对抗它。

商业让人富裕,道德让人心安。

真正的智慧,是让两者共存。

我认识一个创业者,他做可循环包装。别人用完的快递盒,可以扫码返还,重新利用。他说:“我们不靠慈善活,而靠效率活。”这个模式一年减少了十万次纸箱浪费,也让他公司盈利。

善意不是牺牲,而是设计。

捐赠不一定能改变世界,但让商业更干净,效率更高,却能长期改变它。

所以当人们指着亚马逊的火焰骂“冷血”,其实他们忘了,这火也在烧掉人类系统的低效。

一个社会的成熟,不在于道德的呐喊,而在于机制的迭代。

就像孔子说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真正的义,不是空谈,而是让利益的流动更公正。

商业不是反义词,它是桥梁。

它让资源从冗余流向需求,让社会在秩序中自我修复。

火光之后,仓库重归安静。新的商品会再上架,新的订单会再生成,系统继续运转。

而我们,也该学会另一种温柔:尊重规律。

不是所有烧毁都是浪费,不是所有捐赠都是善良。

世界的复杂,值得被理解,而非被谴责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