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弘一法师:人这一辈子端什么碗,吃什么饭,跟谁结婚,好坏都是修行,别跟自己过不去
2025-11-06

夜色已深,窗外的风透着一股凉。老黄一个人坐在出租屋的餐桌前,面前是一碗没吃完的泡面,面汤早已凉透。他的手机屏幕亮着,朋友圈有人晒新车,有人晒娃,还有人晒深夜的机场出差。他叹了一口气,小声嘀咕:“也许,这辈子就这样了吧。”那一刻,他突然觉得,这种“认命”的心态,比贫穷还可怕。其实,他不知道,命从来不只是天给的,更是自己修来的。弘一法师曾说:“人这一辈子端什么碗,吃什么饭,跟谁结婚,好坏都是修行,别跟自己过不去。”他的一生,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。

他原名李叔同,出身富贵,少年成名,才华横溢。那时的他,风流倜傥、诗画双绝,是无数人眼中的天之骄子。可他后来却放下红尘,削发为僧,从繁华入清寂,从灯火入禅房。世人不解,为什么一个能享尽荣华的人,偏要走入苦行?可他淡淡地说:“悲欣交集。”这四个字,是他对人生的终极回答。人世间的修行,不在庙宇,也不在香火,而在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。

小时候,他读书、习琴、画画、演戏,样样精通。那时的他,也曾沉醉于掌声和名利。可越往上走,他越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。名声带来的是追逐,财富带来的是算计,所有的“好”都附带代价。一次朋友聚会,他喝得微醉,忽然笑着说:“我们都像笼中的鸟,歌声越响亮,心就越空。”那时谁也没听懂,直到多年后他出家,人们才恍然。其实,他早已厌倦那种光鲜的牢笼。

世人以为他舍弃,其实他是在修行。修的不是佛法,而是内心的秩序。修行不是逃避,而是归位。人生的困境,从来不在“外界不给”,而在“自己不放”。有人穷得叹气,有人富得焦虑,有人婚姻不顺,有人事业不达。可无论境遇如何,我们最常做的事,就是和自己较劲。想要更多,怕失去,放不下,结果累到窒息。修行,就是在这一呼一吸间,看清该抓什么、该放什么。

有一次,我在杭州灵隐寺看到一个中年男人,双手合十,对着佛像许愿。他闭着眼,嘴里念念有词,似乎在请求什么。过了许久,他叹口气,喃喃自语:“算了,我先去接孩子。”我看着他的背影,忽然觉得那句“修行不在庙里”是真的。对他而言,生活本身就是修行。佛不在庙中,佛在柴米油盐里。

人这一生,逃不开的,是碗与饭。有人端铁饭碗,有人端金饭碗。可碗再不同,吃进去的滋味,终究要靠自己消化。有人端着小碗,却吃得香甜;有人握着大碗,却日日焦灼。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研究职业伦理时说过:“人的幸福感,不取决于职业的高低,而取决于他是否认同自己的劳动。”很多人一生辛苦,不是因为活得难,而是因为活得不甘。心里总在想——我该过得更好。可是,“更好”的标准从哪来?是别人定义的,还是你自己想要的?

前几天,我见到一位老木匠。七十多岁了,手上仍是厚厚的老茧。他坐在小作坊里打磨一张桌子,阳光从窗缝里照进来,落在他专注的神情上。有人问他:“这年头,谁还用木桌?你不觉得过时吗?”他笑笑:“有人喜欢速食,我喜欢慢工。我不是在做桌子,我是在和木头说话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所谓“端什么碗吃什么饭”,不是认命,而是安然。只要你真心热爱,哪怕是一只破碗,也能吃出香味。

反观当下,多少人嘴里喊着自由,心却被焦虑捆绑。嫌工作累,想辞职创业;创业失败,又想回到公司。羡慕别人结婚,又怕自己受困;单身太久,又怀疑自己没价值。生活被困在无尽的“比较”里。其实,弘一法师早就看透。他在一封信里写道:“心安处,即是道场。”人只要心定了,命就顺了。

我认识一个女孩,小周。她大学毕业后进了外企,起初风风光光,年薪二十万。可两年后,她崩溃了。加班、应酬、业绩压力让她常年失眠。她辞职去云南支教,一待就是三年。有人说她浪费青春,她却笑:“我在那儿,第一次睡得踏实。”她不是逃避,而是在重建。她在一群孩子的笑声里,找回了生活的节奏。那也是修行。不是念经,不是打坐,而是让自己重新呼吸。

修行这事,不分职业、不分婚姻、不分贫富。你是农民、是教师、是企业家,都逃不开“吃饭”的现实。可不同的人,吃出的味道不同。有人吃一碗饭,满心怨气;有人吃一碗粥,心生感恩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对幸福的感知,并不取决于客观条件,而取决于“解释框架”——你怎么解释自己的人生,就决定你过得好不好。你说自己倒霉,世界就处处刁难你;你说这是修行,哪怕摔跤也能笑着爬起。

修行还在婚姻里。李叔同在未出家前,经历过爱而不得的痛。他曾深深爱过一位女子,后来分离多年,音讯断绝。再遇见时,彼此已成陌路。有人问他:“后悔吗?”他只是摇头:“那段情,已入禅。”他没有忘记,只是放下。世间所有的缘分,都是一场修行。爱你的人教你温柔,不爱你的人教你成长。婚姻不是找到完美的人,而是学会和不完美的他同行。

我见过一对老人,在菜市场买菜。老伴挑菜嫌贵,老头就笑:“你不买我就去买,反正都得吃。”两人一边斗嘴,一边往家走。那画面平凡得像水,却让人心软。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婚姻——不是谁改变谁,而是彼此都学会不跟自己过不去。婚姻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你让我幸福”,而是“我们一起修行”。

修行也在衰老里。人到中年,腰酸背痛,眼神模糊,开始怕病、怕死。可真正怕的,不是身体垮,而是心先塌。你见过那些六十岁还在学摄影、学跳舞的人吗?他们活得像一朵迎风开的花。年龄拿走了体力,却拿不走热情。有人问作家毕淑敏,怎样才能不被生活磨平?她说:“永远对某件事保持好奇。”那是一种活法,也是一种抗老的方式。

有个朋友退休后,每天早起写日记。他不写大事,只写早餐味道、路边的花、老伴的笑。写着写着,他发现自己不再焦虑。他说:“我以前总想改变世界,现在我只想看清自己。”那就是修行的尽头——看清自己。人这一生,不是修成佛,而是修回人。

有一次,我在地铁上看到一幕。一个女孩抱着电脑哭,边哭边打字。旁边的大妈递给她一张纸巾,轻声说:“孩子,别急,生活总有出口。”女孩点点头。那一瞬间,我明白,修行有时候就是不崩溃。是你在快被压垮时,仍然选择温柔。

弘一法师曾写:“戒骄、戒躁、戒嗔、戒傲。”其实,这四戒,正是人生的四堂课。戒骄,让你谦卑;戒躁,让你稳;戒嗔,让你慈悲;戒傲,让你懂得众生平等。修行不是去除七情六欲,而是让它们不再主宰你。你仍会动心、仍会生气、仍会伤感,但你会笑着说:“原来如此。”

想起有一年,我去福建鼓山寺,遇见一位年轻僧人。他扫地时,一片落叶飘在他肩上,他没急着拍掉,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天空。那一眼,有风、有光、有时间。他转头对我说:“叶落有声,心若无声。”我问他什么意思,他笑道:“听见就够了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——修行不是追求无欲,而是学会与一切共处。

人活着,总要端一只碗。有人端的是责任,有人端的是命。有时碗沉,有时烫手。但不管怎样,你得端稳,不要嫌它重,也不要羡慕别人的。因为那只碗,是你的因果。佛家讲“缘起”,说一切皆有因果。你今天的碗,是昨天的修。你不必和命较劲,只需问自己一句:我端得稳吗?

修行的尽头,是和自己和解。你不再问“为什么是我”,而是说“原来是我”。你不再逃避命运,而是温柔接住它。你不再执着别人怎么看,而是懂得自己要怎样活。那一刻,你才算真正看见了命。

有位朋友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:“我终于不跟自己过不去了。”配图是一碗稀饭。那碗稀饭看似普通,却像是一种重生。人间修行,最难的不是悟,而是“吃得下”。吃下失去,吃下误解,吃下命运的不公,还能笑着说:“这也是一餐。”

人这一生,端什么碗,吃什么饭,跟谁结婚,好坏都是修行。修的是心的容器,吃的是命的滋味。若心宽,一切皆甘;若心窄,一口难咽。人生的难,终究都要一点点吃掉。有人苦着脸吃,有人笑着吃。吃相不同,命也不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