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潜规则:那些混得好的人,都有自己的铁饭碗
2025-11-06
那天,上海的雨下得细细密密,像是在提醒人们,变化这件事,总是悄无声息地开始。地铁里,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打着哈欠,刷着手机,屏幕上是“裁员名单曝光”的新闻。他叹了口气,嘴里嘀咕:“又裁了三千人。”坐在他旁边的女孩刚从公司出来,工牌还挂在脖子上。她说:“我也是。”那一刻,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尴尬,忽然变成了共鸣。
这几年,我见过太多人,从“名片上写着经理”到“简历上写着离职”。他们原本以为进入大厂,就端上了铁饭碗。结果发现,饭碗不是铁的,是玻璃的,看起来亮闪闪,摔一下就碎了。
有人说,现在的职场,连风都不稳定。可你仔细想想,真的是风的问题吗?还是我们自己,以为风能一直往一个方向吹?
我记得一个朋友,叫阿正。三年前进了一家头部平台,当时工资翻倍,朋友圈晒出那句很典型的台词:“终于端上铁饭碗了。”半年后,他被裁。那天他发消息:“没想到铁饭碗是一次性餐具。”
我问他:“你现在最怕的是什么?”他说:“怕没地方可去。”那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那年之后,我开始重新思考:这个时代,到底还有什么是真正的铁饭碗?
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找份“稳定的工作”,可问题是,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稳定的工作了。
我问过我妈:“你那时候为什么老让我考公务员?”她说:“因为那时候只要进单位,就一辈子不愁吃穿。”她说的没错,但她没看到的是——时代的土壤变了。
过去几十年,一个企业能安安稳稳活二十年,现在,五年都算长寿。美国研究机构《Innosight》发布的《企业寿命报告》显示,标普500企业的平均寿命,从1960年代的61年,降到了如今的不到18年。
换句话说,连巨头都不稳,你想靠一份工作稳,那只是幻觉。
所以,现在的问题不是你要不要找稳定的工作,而是你要不要培养“无论在哪都能活下去”的能力。
有一次,一个刚毕业的女生问我:“我爸妈总说稳定最重要,可我总觉得那样很窒息。”我问她:“你想要什么样的稳定?”她愣住了。
其实她不是真的反感稳定,而是反感被困住。我们这一代追求的稳定,不再是“职位不变”,而是“能力可迁移”。
这就是新的铁饭碗逻辑: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,而是走到哪都有饭吃。
我见过太多“稳定到死”的公司。
有家传统制造企业,老板曾以“离职率低于5%”为傲。十年后,这家公司被同行颠覆,一夜关停。老板在总结会上说:“我们不是被别人打败的,是被自己的稳定拖死的。”
员工和公司,其实都一样。稳定太久,就意味着停止生长。停止生长,就意味着被淘汰。
一个做HR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很刺耳的话:“很多员工离职,并不是被辞退的,而是被时代淘汰的。”
那种淘汰,不是一天完成的,而是你每天在重复昨天的工作,却以为那叫经验。
我有一个小实验,推荐给每个上班族。很简单:每三个月问自己一次——“如果今天被裁,我能靠什么立刻赚到钱?”如果你的答案只有“再找工作”,那你离危机已经不远了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是现实。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《未来工作趋势报告》显示,全球超过40%的岗位将在未来十年被AI替代或重塑。也就是说,稳定岗位的概念,本身正在消失。
一个职场人真正的铁饭碗,不是签在合同上的名字,而是写在简历上、刻进脑子里的能力。
阿正被裁那次,一度陷入焦虑。那段时间,他天天刷招聘网站,看到岗位要求都写着“熟悉AI工具”“懂数据分析”“具备创新思维”,他苦笑:“我都不懂。”
后来他做了件让我意外的事——去报了个夜校课。学写代码,学做数据表。刚开始他学得很吃力,几次想放弃。第三周,他在朋友圈写道:“上了三堂课,我才发现以前的自己,不是没能力,是太怕重新开始。”
半年后,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,职位更低,工资少了两千,但他说那是他最安心的一段时间。因为这次他知道,饭碗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打出来的。
那时候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:真正的铁饭碗,不是靠制度养出来的,而是靠迭代养出来的。
很多人说自己在追求稳定,但他们追的其实是确定感。问题是,确定感从来不该来自外部。它该来自于一种底气——即使明天公司没了,我也能重新开始。
我见过另一种人,他们永远在更新自己。
比如我认识一个摄影师,叫林川。疫情那几年,他的工作全没了。别人都在抱怨,他却开始学短视频剪辑、学AI修图。他跟我说:“我不指望世界对我温柔,我只希望自己别太脆弱。”
后来,他接了品牌短片的项目,比以前赚得还多。他说:“我发现自己其实不是摄影师,而是内容创作者。”
这就是“铁饭碗思维”的升级版——不认岗位,只认能力。
每个行业都会变,唯一不变的是你能否快速适应。
哈佛商业评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:“未来职业安全感来自可替代性越低的能力。”什么意思?当别人十个人能干一件事时,你的竞争力是0;当只有你能干时,你才有议价权。
一个人的铁饭碗,从来不是“安稳”,而是“不可替代”。
有一年我在北京创业,团队里有个设计师小夏。公司裁员时,其他人都担心被波及,只有他一脸淡定。我问他:“你怎么不怕?”他说:“因为我知道,不管在哪,我都能把饭吃热。”
那种底气,让人羡慕。
他不仅做设计,还会剪视频、写文案、懂市场,别人一个岗位,他能撑三个。后来他离职,去自由接单,年入比原来翻了一倍。
他给我留下一句话:“我没铁饭碗,但我有铁本事。”
那句话,比任何职场鸡汤都真。
其实,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铁饭碗。它不在单位、不在名片,而在你的复利能力上。写作、沟通、学习、输出、连接——这些都是不会过时的硬通货。
想练这些,不需要等机会。每天做一个小动作,比如:写一篇复盘;主动请教一次高手;尝试一个新工具;讲清一件复杂的事。你以为是小事,但这些积累起来,就是你能带走的财富。
我曾做过另一个小实验:把自己当作公司经营。每个月复盘一次“营收能力”(能赚多少钱)、“研发能力”(能学会什么)、“品牌力”(别人怎么看你)。半年后,我发现自己对工作的焦虑少了,反而更有掌控感。
因为我开始明白,我不是在为别人打工,我在为自己积累筹码。
有人说,这听起来很功利。可你想想,一个没筹码的人,拿什么谈理想?
我有一个失败的时刻。那年我尝试换行,从媒体到培训行业。刚进去就被打回原形。以前写文章轻松月入几万,现在讲课没人听。我以为自己跨界了,其实是空降了。那段时间,我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次。
那次失败,让我学会一件事:铁饭碗,不是你一次努力打下的,而是一次又一次返工中打磨的。
我开始从头练口才,研究教学逻辑。第一堂课冷场,第二堂课结巴,第三堂课终于有人笑了。半年后,我能一口气讲三小时不看稿。
那种重建能力的过程,很疼,但也很真实。你会发现,世界越不稳,你就越要稳在自己身上。
有句老话说得好:“求人不如求己,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。”在今天,这句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立。
真正混得好的人,早就不靠公司稳,而是靠自己稳。他们换平台、换城市、甚至换赛道,但永远不换的是底层能力。
他们的简历不花哨,项目却扎实;他们的生活不焦虑,因为每一次变化,对他们都是机会。
有人说:“稳定是人生的奢侈品。”我想补一句:“而稳定的唯一途径,就是让自己不怕不稳定。”
在这个时代,最该修的铁饭碗,是自己的心智,是那种面对变化时还能笑着说:“来吧,我准备好了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